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瓮水长歌
瓮水千年长悠悠,
万户侯府注心头;
上下马石今犹在,
遥望蓬莱祖仙游。
晚唐挥戈出长安,
披荆斩棘复播州;
蛮夷跳梁扰瓮水,
红岩屯上缚蛮酋。
忠勇朝觐奔沙场,
马革裹尸敌人愁;
力战黄巢身先死,
血泪换来万户侯。
宋初如椿驱马湖,
骠骑将军芳名留;
道明进士破天荒,
神宗赐姓始称犹。
宋中始置瓮水寨,
乌江为池险中求。
蒙元皇庆多举子,
心存祖制汉节有。
明初仕源归王土,
长官安抚史册留;
明中正威徙官坝,
后裔繁昌居九州。
年迈犹恭援镇远,
战袍铠甲血浸透;
万历庚子播州叛,
犹鹤英明县丞留。
登元中举知叙永,
残菊诗篇千古流;
法贤潜心修经史,
耄而好学死不休。
犹氏英名数不尽,
缘于瓮水祖德厚;
唐宋元明清已往,
还待今朝出风流。注:
史载,唐乾符元年,公元年,唐僖宗决民收复失地,诏书时任都总管职的尤崇仁,尤崇义,尤崇礼兄弟三人督师南征。不久克复播州,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次年,黔中瓮水(今贵州省瓮安县珠藏境内)苗变,朝廷复诏其督师进剿,既克,命留镇其地。尤崇仁回长安复职,尤崇礼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陕西西安仍有许多尤或犹姓者居住。崇仁祖后嗣子孙仍姓尤;崇礼祖后嗣子孙易尤为犹姓者。
尤崇义病故后,长子尤朝觐承播州宣慰使职袭职,其余子朝元,朝凤,朝龙,朝伯,朝翔佐之。唐广明元年(公元年),黄巢农民军攻陷都城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觐奉命勤王,转战数省阵亡。僖宗皇帝重返长安后,悼恤阵亡将士,赠敕尤朝觐为播瓮万户侯,世袭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觐之后裔尤道明,于宋嘉熙四年(一说是熙宁),中乙科进士,皇帝殿试时,谓“尤悔字不佳”,遂御书《诗经.小雅.采芑》中之“克壮其犹”四字赐之,赐姓易尤为犹姓。
瓮水犹氏入黔(播州)再辨
瓮水犹氏者,唐乾符元年奉旨南征滇蜀蛮夷之宣慰使尤崇义后裔也;黔者,
明永乐十三年前未建贵州行省之播州也。而播州其地,唐末至元初近四百年间,隶属关系极为纷繁,至今学术界颇有争议。
关于播州杨氏入主其地之事,今人皆以明初大儒宋濂所撰《杨氏家传》及清道光年间“西南巨儒”郑珍与莫友芝合编之《遵义府志》为据,遂以唐乾符三年(公元年)播州杨氏始祖杨端平南诏复播州之事定为“铁案”。但亦有诸多名士并不苟其观点,如清乾隆间贵州史学家犹法贤、清末举人“公车上书”参与者犹学湖,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谭其骧院士,以及当代遵义地方史学家禹名先先生等,均对播州杨氏入主播州阐述有自己观点,为研究黔北土司文化提供宝贵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惟有在浩瀚的历史遗迹中,正本溯源,以定孰是孰非!
清乾隆间贵州史学家犹法贤著《瓮水犹氏宗祠碑记》:“唐季失政,匪独纪纲坠弛已也,而四夷亦时并起侵志,以窥中华,盖木朽而虫生之矣。而滇南西蜀,诸苗为锋尤钜。予祖崇义公事唐为都总管,乾符二年奉命征之,克平。特授四川播州宣慰使,留镇其地。广明元年复调征黄巢,疲精壹力,与贼相持,当贼奄有燕洛,时势孤力屈,卒亡于阵。天子推恩,赐祭葬,晋秩平播万户侯。于例当立一庙,其有无庙不可考,相传庙在侯府门。今废为寺,寺址犹存。”
清末举人犹学湖主笔编撰《犹氏族谱·入黔辨》云“遵义府志谓:义祖入播与杨氏同时。瓮安县志遂以讹传讹,未加更正。不知义祖入黔也在乾符元年,而杨氏则在七年。义祖驻军黑羊菁(即今贵阳城),进攻红崖屯(今瓮安珠藏之营院后山)集中瓮水。而杨氏则由泸叙(泸州叙永)入白锦,据高遥山地,遥来年复悬殊。编志者何牵强耶?当即杨升庵南诏野史观之:大中已卯(公元年),南诏丰裕陷播州;咸通庚辰(公元年),南诏酋龙寇黔南。虽经李鄠克复(安南都护),然边畔一开,旋复旋陷,僖宗嗣命将南征。我义祖与伯祖崇仁,叔祖崇礼奉命分左中右三路进兵。何尝借他军始平蛮方哉?至云杨氏应募复播,因后黄巢叛国,南诏乘我有勤王之役,故播州复被陷耳!然杨氏军由西而来亦借我力,以挡东面瓮水。旧谱叙之甚详,特以当日修志,未先持往证明耳。且考之古迹洗脚塘前(今贵阳六广门外)曾铸铜碑,以记勋劳,年代事实确凿不磨。况且杨氏宗谱所载各军职衔及其姓字,均可考见,由前观之,其随杨氏入黔者:前军则杨威安增好,后军则罗莹也,左军则令狐滈也,右军则成展也,(具见蹇达平播碑记)。全军将领未闻有犹氏者也!由后观之,五司各姓各有名称,五司者:黄平,重安,余庆,容山,草塘。七姓者:罗、王、何、宋、郑、骆、冉也[并详播州传入贵州通志]。播州属地亦未闻有瓮水一司,有犹氏一姓也。况考瓮安县志只有七姓,而遵义府志则称八姓,编志者遂仿佛依稀弗加深考,则亦附和随声已耳。呜呼,郑、莫皆名士,朱氏亦通儒,胡亦臆断,如此将来,传及袮祀,则更无真象之可求也,淹没前人孰大,于是然其所以如此者。太原地方自古多名将,或因彼此同籍,作志者遂为之误会云尔,是不可以不辩!按法贤公旧谱序云:朝觐公袭宣慰使司,抚播居蜀,当是之时,番侵且兰国南界,太原人杨端举兵夺而归之,朝因饬改名为播州[即今平越(福泉)],后杨端之子孙徙居珍州之白锦堡,遂以珍州为播州,至宋杨文贵内附,饬改为遵义,立遵义军,瓮地五百余里遂尽为犹氏有,初,杨端之攻番也,亦借我力以为助援,故番人败走,蛮方率从观于此,而我之入黔于乾符元年,益昭然可见矣。”
年,中国历史学家谭其骧到遵义,发现从唐末至明代聚居在遵义一带达多年的杨保民族已经湮没无闻,连当地耆宿也不知杨保为何物。他从地方史志、杂书中钩稽史料,证以当地见闻,写了《播州杨保考》,对杨保的族源、迁徙、占据播州的经过、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消亡过程、后裔分布等都作了考证。主要论证了两点:(1)宋濂的《杨氏家传》以播州杨氏族谱为本,说杨保首领杨氏的始祖杨端“其先太原人”,唐末人播据有其地,五传至北宋时杨昭,无子,以同族宋初名将杨业曾孙持节广西,与昭通谱的杨文广之子贵迁为嗣,“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这是杨保汉化后的依附虚构之辞,不可据为信史。(2)播州土司杨保实是唐末从泸(治今泸州市)、叙(治今宜宾市)二州的边徼羁縻州地区迁来播州的少数民族中的酋豪,即为罗族(今称彝族)的一支,后裔渐次汉化,遂依托为中原名门之后,著于谱牒。验之于出土文物,也是相合的。70年代出土的《杨文神道碑》记载杨氏先世“汉以来,聚族会稽,至鼻祖端,始入□□□□……”杨文是杨端的十五世孙,卒于南宋末咸淳元年(年),早于宋濂《杨氏家传》百有余年。从碑文中可知宋时杨氏家族还只说先世出自会稽,没有会稽之前籍隶太原之说,由此可见,《家传》中“其先太原人”以及杨贵迁系杨业之后的说法,显然是宋末明初之间编造出来的,与史乘记载背谬之处甚多,不能因出于名家之手而遽尔置信。
瓮水犹氏始祖尤崇义,原籍山西太原府寿阳县,寄籍京兆长安菜园街,与其兄崇仁、弟崇礼皆仕唐都总管(唐、五代时军队编制单位,以千人为都)。乾符元年,崇义昆仲奉旨督师南征滇蜀蛮夷,遂复播州,崇义因功授宣慰使。据《南诏野史》载:世隆“自称皇帝,遣兵取乌蛮僰爨之地置东川郡……绝朝贡,寇播州”。《滇史》载:世隆“累犯封疆”,“又遣大军将独彦侵陷播州”。卢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到:“大中十三年(年)南蛮陷播州”。《资治通鉴·唐纪》载:“唐懿宗咸通元年(年)九月,安南都护李鄠复取播州”。由此观之,南诏曾数次虏掠播州之地。《旧诏书·本纪·僖宗》:“乾符元年四月,以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郓州刺史高骈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右散骑常侍韦荷为吏部侍郎。是冬,南诏蛮寇蜀,诏河西、河东、山南西道、东川征兵赴援。”瓮水犹氏始祖尤崇义兄弟领命征讨南诏也在其中,史志中虽未有记载,但从尤崇义的领地及后裔聚居地可知。尤崇义收复播州后,仍驻军于黑羊箐(今贵阳城区)。乾符二年,乌江瓮安处发生蛮变,尤崇义率兵进剿,于乌江畔红岩屯处击败蛮首,并于山麓设置宣慰使行营长,故此处至今仍称“营院”。尤崇义故后,安葬于其东北米处黑龙门,至今犹在(尤崇义墓左右两侧,有先锋将军石辉与刘囗之墓)。于唐广明元年(公元年)子尤朝觐,承袭父后,遂奉命征剿黄巢,不幸阵亡,僖宗赠播瓮万户侯(其宅第位于今贵州瓮安县珠藏镇荣院村处,至今仍称侯府门)。唐景福元年(公元年)朝觐子尤铉袭职,行营北移至公里处的桐梓县松坎镇三元坝村,尤铉卒,墓在三元坝,前蜀乾德元年(公元年)子尤如椿袭职,宋乾德二年(公元年)奉命征马湖羌夷阵亡。子尤泰袭职;宋咸平元年(公元年)尤泰子尤时杰袭职;宋天圣十年(公元年),尤时杰子尤堂袭职;宋治平四年(公元年)尤堂子尤道明袭职,熙宁五年(公元年)尤道明中进士,殿试神宗赐犹氏,有犹氏之始也。时犹氏驻地桐梓县松坎镇三元坝,当隶夔州路之渝州,而播州仍为羁縻州。犹道明故后葬于今桐梓县楚米镇元田坝天井湾。宋大观元年(公元年),子犹世德袭职,靖康二年(公元年)奉命征铜江路苗阵亡(疑为潼川府路,宋重和元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赠骠骑将军。
宋建炎元年(公元年)长子犹廷辉袭职,绍兴二年(公元年),置瓮水寨(砦,县级建制单位),遗址位于今瓮安县珠藏镇瓮水司村高屋基,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瓮水犹氏嫡系子孙将统治中心自黔北三元坝移回黔中瓮水,其他犹氏子孙散居播州各地,如后来南宋理宗时期(公元年-年)播州土司杨轼杨粲父子最为倚重的幕官犹泳,曾游说上下播州统一,促进播州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遵义县志》载:“乾符三年(公元年),杨端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姓家兵,由罗太汪引路,击败罗闽部,据播州并世领其地。”此载并凭据,且牵强!《旧唐书·本纪·僖宗》:“乾符元年冬,南诏蛮寇蜀,诏河西、河东、山南西道、东川征兵赴援......二年春乙酉朔......南蛮骠信遣使乞盟,许之。”按两《唐书》皆载唐乾符元年击南诏,募兵于河西、河东、山南西道,太原府当属河东道。太原人尤崇义兄弟父子于唐乾符元年奉命征南诏、复播州之事无可辩驳!且南诏于二年遣使与唐讲和,并许之。乾符三年岂有与南诏战事之理?故不可信!当是尤崇义昆仲先复播地,并授“播州宣慰使”职。唐广明元年(公元年),崇义长子朝觐袭职后,时值黄巢劳民军最为辉煌之时,大唐统治者陷入恐惧之中,僖宗君臣逃往蜀中。尤朝觐率尤氏之师奉命征讨黄巢,不幸战亡于阵。杨端(此人族源争议颇多)乘尤朝觐外出征战之机,将播州夺而归之,尤氏残军退只得退守以乌江天险为屏障的瓮水行营。从瓮水犹氏上报朝廷的《宗图册》可知:广明元年,年方四十的尤朝觐阵亡后,按制长子尤铉当即世袭其职,但事隔十二年后,即唐景福元年(公元年)方能袭父职,且将行营北移至公里处的桐梓县松坎镇三元坝村。杨氏攫取播州后,经过近两百年的掠夺与兼并,不断强大,成为名付其实的播州领主,具见《宋史·本纪·神宗二》:“宋熙宁六年五月癸卯朔,播州杨贵迁遣子光震来贡,以光震为三班奉职。”,在南宋理宗时期,分裂的播州统一后,播州杨氏已是更加强盛。特别是在抗击蒙元南侵的数次战争中,多次得到朝廷的嘉奖。明初播州主杨铿归附朱元璋后,将播州杨氏升为播州宣慰使,并给予高度自治,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播州杨氏土司富可敌国。由于末代播州主杨应龙自恃其富,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以悲剧谢幕!
而瓮水犹氏土司,于明初隶于播州杨氏,并以中庸之道与其和谐相处。由于杨氏在宋、元、明时声贯朝野,特别是明初名臣宋濂所撰《杨氏家传》,掩盖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作者简介:犹春胜,男,年11月生,汉族,贵州省兴义市人,大学文化。曾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兴义分行,现辞职经商。热衷于地方历史文化与家族文化研究。
本期编辑:雪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