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两位知县千余年后邂逅皆因一块绝世墓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62.html
点击蓝色字↑调戏九妹

苏孝慈历事西魏、北周、隋三朝,《北史》《隋书》有传。隋仁寿二年()病卒任上。次年二月,归葬蒲城。

清光绪十四年()夏季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蒲城县西南乡崇德里(今苏坊镇北姚村)隋持节大将军苏孝慈墓塌陷,一村民从土穴中发现一方石碑,苏孝慈墓志随之出土。时任蒲城知县张荣升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派人将墓志送到衙署,后又将其移送到东槐院巷内的尧山书院,嵌于书院墙壁中。作为隋书法的代表作,《苏孝慈墓志》以其端整精健,结字严谨,神采飞动,吸引了众多的观赏者、求拓者,民国三十七年李约祉主纂《蒲城县志》记载当时的情景:“一时拓者坌集,声溢都门。”

《苏慈墓志》结构谨严,笔划劲利。清康有为说:“《苏慈碑》以光绪十三年出土,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为干禄之资而笔划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广艺舟双楫》)。在隋代墓志中,《苏慈墓志》以书法精工,字迹清晰完好而著称。

此碑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带圆,字体又小,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由此可见,唐代的楷书在隋时已定下根基,风格和欧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

在这方墓志出土后,当时村子里苏姓人家展开了一场“认祖”争夺战,知县张荣升将其运回衙署,由官方保存,可谓一个漂亮的举动。试想,要是真的任其流落那户苏姓人家,墓志都很难完整保存到今天。然而张知县接下来的举动却难能称得上“漂亮”了:一方面对前来观赏索拓的各级官员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目睹这方书法精美的墓志,一个借以名垂千古的念头油然而生,他不由得心花怒放。不长时间,张荣升便派人在该墓志第三十一行空格内,镌刻了两行跋文:“光绪戊子夏月,公出西南乡,风闻有人获隋臣苏孝慈墓志,被苏姓阻夺,往验之,并诘苏姓世家,家乘无考。见字法精研纯得魏齐神髓,惜无书丹名。爰饬舁碑于署中,俟考博君子。知蒲城县事张荣升”。知县大人似乎也没有觉得这种在原墓志上刻跋文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一年后即光绪十五年(年),新任知县彭询认为“跋文”刻在原石不妥,派人将张荣升所刻跋文铲去,重写一文另外刻石。

据康熙年间邓永芳修《蒲城县志》记载:“宋真宗时,有姜遵者为同州刺史,妄希宦官意旨,迁运所属各县碑碣为皇太后建浮图于京兆,境内古代之丰碑伟碣,存者已寥寥矣”。这场浩劫,导致今天在渭北很难能看到唐代以前的“丰碑伟碣”。不是百余年前那场大雨,也许其墓志还静静安放在墓室。张荣升一时头脑发热刻跋文的做法,和今天在一本明版书上朱墨批注没有多大区别。

地方志中记载,张荣升担任蒲城知县期间,政绩卓著。光绪年间李体仁修《蒲城新县志》、民国《蒲城县志》记载:“张荣升,字兰亭,安徽寿州俊秀,光绪八年七月任。刚毅知兵,胆识过人,抑强扶弱,讼师棍徒靡不畏避。浚漫泉河,以溉民田。建忠烈坊与忠义祠,旌士女,殉回捻之难者祀之。邑旧无试院,捐亷创修。乙未甘回告警,饬绅士葺城隍,备器械,声色不动,省费几万金,民卒安堵无恐。三握蒲篆,以卓异升宁陕同知。”任职期间创修考院,继任者杨孝宽在《建立考院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前邑令寿春张兰亭司马,三握蒲篆,乃与邑绅商建考院,众谋佥同。遂于十七年春,禀请提用里局余钱三千缗,购王氏庄房两院,街房一院,以定基址,立子山午向。”并且,张荣升带头捐廉二百金。这种重视教育的举动在当时的蒲城县被传为佳话。连杨孝宽都发出“此后文风之蒸蒸日上,何待言乎”的感叹。

年10月12日,余班余访一收藏者,在一堆乱石中见一残断石碑靠墙,碑石上损一小截,碑右侧刻“知蒲城县事秦州张世英立”,正文篆字依稀可辨。拍照后返住处详加揣测,未几,篆字内容跃然纸上。次日,将此消息告之书友盛涛,相约前往,抚碑端详,内容当确: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苏使君之墓,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季夏。盛涛说:“呀,这当时是你们蒲城的县太爷!”我说:“是是!史载其是个清官!”

这位县太爷姓张,名世英,字育生,清甘肃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光绪二十二年()任蒲城县署理、知县,同年充任乡试官。据资料记载,先后出任陕西甘泉知县,后又任武功、渭南、凤翔、蒲城、石泉、凤县、城固知县和邻州、商州知州,历时28年。其在蒲城任内,清查积年以熟报荒的陋弊,增加田赋收入一万五千两。每到一个地方,大力推行新政,革弊兴利。渭南当时在陕西境内“向称难治”,张世英到任后,从加强地方组织入手,设村长、社长、里正,分级管理,以息讼、防盗、积仓、劝学为任务,执行数年,人称清官。“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五次受到传旨嘉奖。李约祉主纂《蒲城县志》载:“丁酉,春,知事张世英行乡饮酒礼于署内,以附生王凤雝为大宾,赐各耆老布帛有差。创建崇礼书院于横渠祠后。又捐廉二百五十两买书籍及桌凳,存储院内。奉文裁把总署马兵一名、守兵二名,存马兵一名、守兵八名、马一匹;外委署裁马兵一名、守兵一名,存马兵一名、马一匹、守兵十一名。”这是张世英任蒲城知县第一年的事,民国《蒲城县志》大事记中,这一年就这一条!

睹此石碑,浮想联翩:光绪二十二年(),秦州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张世英就任蒲城知县后,来到今天的苏坊北姚村,酹奠榛墟,有感于千余年后隋使持节大将军苏孝慈墓满目荒凉,杂草丛生,遂产生了为墓冢立碑的想法。不久,一块与今天一般凡人坟墓所立石碑大小高低并无几多差异的石碑立于大将军墓前。“知蒲城县事秦州张世英立”,其意义,类似于今天政府部门在地方历史名人墓前所立的“县级保护文物”石碑。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开“循吏列传”,封建社会中能够载入正史并荣称“循吏”者是一件极其光耀门庭的事情。张荣升、张世英堪称循吏,不论是刻跋文,还是立新碑,借以名垂不朽,亦或忧心墓冢不再,其实都是在守卫一方文脉,抒写一种家国情怀。碑旁边是一堆石刻的狮,石刻的马,石刻的桌,石刻的几——没有辜负好吃好喝伺候着石匠们精雕细琢的昔日大户人家的心愿,千百年完好无缺或是做到了,然而历史却没有给其丁点的“照顾”。倒是那些用毕生书写家国二字的人,却极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苏孝慈可能不会想到千余年后与家乡两任父母官有此邂逅:对于在墓志上刻跋文与为其重新立碑,苏孝慈也许不会有过多的介意;然而这一邂逅,对他来说也实在是美丽!

来源

拈花一笑qian个人博客

权斌,供职陕西信合渭南办事处,爱好地方文史资料整理。自我介绍云:奉先人,居渭水之滨,笔名拈花一笑,因同名甚多,遂加“倩”音qian;业金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zx/10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