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讲hpv http://baidianfeng.39.net/年4月19日,我在塔桥一中,又发现一个“孔子”塑像:这是我在上蔡县发现的第4个“孔子”塑像,其它3个在:华陂镇陈蔡铺村:礼品城“蔡国大酒店”:上蔡二中体育场:竖立孔子塑像,就是尊孔的表现。孔子是“万世师表”,"万世师表"的意思是:世世代代都是人们的老师和表率。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挂在孔庙,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上蔡有啥关系呢?因为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来过上蔡。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到各国传播、推广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张,实践自己的“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上蔡有5大传统文化品牌:伏羲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重阳文化,其中的孔子文化,就是指孔子在上蔡传播的儒家思想文化。孔子所处的朝代,是秦朝之前的周朝,准确地说,是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周游列国,是从他的老家鲁国出发的,离开鲁国的时候,他已经55岁了。陆续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按现在的路线图就是: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罗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上蔡境内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就是“安罗高速”,全程是从安阳市到罗山县,所以简称“安罗高速”。计划年6月底开工,到年6月底完工。孔子当时来上蔡时,没有汽车和电动车,更没高速公路,全靠双脚步行。蔡国的第一任“国王”是蔡叔度。孔子到蔡国时,蔡叔度已经去世几百年了。蔡叔度在世时,还没有孔子,因为蔡叔度比孔子大岁;孔子在世时,还没有李斯,因为孔子比李斯大岁。孔子到蔡国时,当时的国王是蔡申,蔡申是蔡国的第21任国王。孔子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上蔡奔波过三年(61岁到63岁)。孔子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人”是品学兼优的“高徒”。在“七十二贤”当中,漆雕开、漆雕从、漆雕侈、漆雕凭、曹恤、秦冉,这6人都是孔子在上蔡招收的学生。除了曹恤是洙湖乡曹寨人,其他5人都是华陂人。现在想想,那时候能被孔子收为学生,就相当于考入了“清华北大”,多么幸福、多么荣光啊!曹寨的曹恤,名如其人,“恤”的意思就是体恤、抚恤、同情、救济。曹恤心地善良,带头扶贫,助人为乐,百姓敬仰。所以唐代皇帝追封曹恤为“曹伯”,宋代皇帝追封曹恤为“上蔡侯”,明代皇帝追封曹恤为“先贤曹子”。曹恤到了晚年,辞官为民,在洪河岸边定居,繁衍子孙,村名取为"曹寨”。"曹寨”位于上蔡县城的东南部,离县城约18公里,属于洙湖镇的24个行政村之一,离镇政府约4公里。曹寨村许多姓曹的人都是曹恤的后代。华陂有孔子的“晒书台”。那年蔡国下了几天连阴雨,他带的一些书被淋湿了,天晴之后他和学生们一起,把书摊在华陂的一个高台子上面凉晒,后来这个台子就叫“孔子晒书台”。年9月,此台被列为上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陂的“漆雕开”,是因孔子而死的。孔子经过华陂时,了解到一位名叫“漆雕开”的人聪明好学、忠厚善良,就收他为弟子。漆雕开就让师生们暂住在他的家里上课讲学。由于他家并不富裕,口粮比较紧张,为了不让孔子挨饿,漆雕开冒着大雨,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鸿隙湖”里采藕为老师充饥,不幸落水遇难,最后连遗体都没有找到,只漂上来一只靴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孔子的忠诚,便将他的靴子埋入地下,修建了一座衣冠墓。墓地就在如今的“华南村”。墓旁竖立着上蔡县人民政府修建的墓牌,此墓属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起“鸿隙湖”,不得不说一下翟方进。上蔡的翟方进,在西汉后期担任过10年丞相。他精“通”法理、清正廉“明”,被誉为"通明相"。那时候,华陂一下暴雨,湖水就泛滥成灾,庄稼老是被淹,人也淹死不少。他也知道孔子的学生“漆雕开”是在“鸿隙湖”里淹死的。为了除掉水害,翟方进下令填湖造田,把湖泊变成农田。为了排涝,他又下令在华陂一带,开挖了“青龙沟”和“白马沟”。为了铭记翟方进这位"通明相"在华陂做出的历史功绩,所以通往华陂的这条大道,就被命名为“通明大道”。孔子路过上蔡黄埠的河边时,不知道哪里有“津”,“津”就是乘船的渡口。孔子就让自己的学生去问“津”。终于找到了“蔡埠口”这个唯一的“津”(渡口)。当时蔡埠口是汝河上的大码头,从这儿顺着汝河向东南可直通湖北洪泽湖。后来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纪念,便在蔡埠口村北边汝河岸边,修建了一座石桥,并立石碑为孔子“问津处”,这3个大字由当时唐代的颜真卿亲笔所写。颜真卿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是唐朝的清臣、忠臣、功臣、名臣。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80年代汝河改道,此地成废河道,桥和碑也都消失了。如今在上蔡的一些学校,有的教学楼上还写着“问津楼”3个字。有不少人问我:“问津楼”是干啥的?我告诉他们:“问津楼”是“指点迷津”的地方、“问津楼”是“授业解惑”的地方、“问津楼”是“不懂就问”的地方、“问津楼”是“勤学好问”的地方、“问津楼”是“有问必答”的地方。“城东最远是杨集,还有蔡沟和崇礼”。这句歌词,出自郏卫军演唱的《上蔡地名之歌》。说起蔡沟、崇礼、杨集这三个乡镇,都与孔子有关。崇礼乡位于两市(驻马店市、周口市)、两县(上蔡县、商水县)交界处。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一带讲学,因当地民众崇尚礼仪,所以地名就叫"崇礼"。蔡沟中学的银杏树(俗称白果棵),传说是孔子亲手所栽。树的直径约1.6米,树高约20米,被誉为上蔡的“名树之王”。传说杨集的毛笔与孔子有关。当年孔子被困于蔡沟,有位姓杨的老汉给孔子送来了粮食和水,粮食是用麻丝捆着的。孔子把麻丝剪下一撮当笔头,绑在一根木棍上,蘸着泥水在地上写下了两行字:“君子不困不成王也,烈士不困行不彰也。”这两行字的意思是:成就大业,一定要历经艰难困苦。这两行字也算是送给杨老汉的励志诗吧。孔子用木棍笔蘸水的写法,就像现在的人们在蔡明园练习“地书”。杨老汉从孔子的“笔”和“字”中受到启发,回到家后做了一些长短不一的“麻刷笔”,后来又把麻丝改为头发、猪毛、兔毛、羊毛、鸡毛、黄鼠狼毛等,把木棍改为竹子,逐渐变成了真正的毛笔。如今杨集是“毛笔之乡”,上蔡是“书法大县”,这都与孔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上蔡人常说的一些名言语录,很多都是出自孔子之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后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朽木不可雕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听其言而观其行。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年纪念日,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活到现在,他已经岁了。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时,我觉得这句歌词,最适合唱给孔子:“你在那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本文作者:腾讯视频《上蔡美景》系列片总编辑习羽翔)抖音号:sc
-END-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