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日本

北京治疗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岛国日本

汉传佛教与武士道契合的历史选择

我一直对四大皆空且温和恭让的佛教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宗教很纳闷,在我看来,这东方岛国的民族精魂具有武士道的“基因”。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有武之气、刀之魂,一个时常在刀口舔血的民族与信奉不杀生戒律的佛教怎样融合?带着种种的谜团,我来到日本九州岛上的熊本。

熊本的古城建于年,古城的建筑与只重视正背两面的中国古代建筑不同。古城的四方八面都建有重檐斜顶,熊本的古城不仅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的古朴典雅,且厚重精致,具有四方八面都层层向上拔高的建筑特点,是日本独特的古典式建筑风格。

熊本有一条武士街,现代一些年轻人尊崇古代武士,有时穿着和服,拖着木屐,悬挂腰刀在街上出现,据说熊本的空手道武术馆很多,习武之风盛行,这可能与日本一代剑侠宫本武藏是熊本人有关。据我了解,宫本武藏剑道的最高境界是“归隐”,这相当于将寒光闪闪的剑刃在空中划转一个轮回后“刀剑入鞘”。是以一种视死如归的沉稳逼迫对手。与一般武士、武僧不同,没有血肉飞溅的动感,只有收放自如的隐忍以静制动。任何武艺高强的对手,都不得不对这样的武士剑侠平添几分敬畏。这种武士道精神的隐忍胜过其精湛的剑道。而佛教教义中面对死亡的淡然与淡定,使日本武士获得了视死如归、淡定自如的禅神意旨。这或许是已经取得岛国中下层统治地位的武士所需要的巨大精神支撑,也可以说是从佛教生死轮回中演绎出来的人生悟境,它构成了大和魂之精神,是爱美与尚武、崇礼与好斗的黄皮肤海岛民族矛盾的和谐,它兼具了东方民族的精细与西方民族的冒险,大和民族积淀下来的坚韧与互助的特质,正通过一往无前的“剑道”,在四月盛开的樱花与九月绽放的菊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些“切腹”的武士为了达到尽忠家国故土、尽忠天照大神的目的,并没有偏离“剑道”与“佛道”的本意。可以说,在狭长而资源贫乏的岛国,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而在古代有限的竞争空间,武士们只能选择佛教中的隐忍与轮回,这或许就是武士道与佛教的某种契合因子吧!

然而佛教博大精深,在公元六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并非如我们这样狭义的理解,当初汉传佛教三论宗、净土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均渐次传播日本,特别是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曹洞宗和临济宗)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净土宗、禅宗等教派的教义和仪式比较简易,主张不经过累世修行即可成佛或死后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得到日本各地武士和广大中下层民众的信奉,加之汉传佛教大乘“六度”中的布施忍辱与日本民众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长期处于忍辱负重、急需布施互助的状态相吻合;而大量从事渔业的岛国民众,如无对渔船、风帆、绳索的质量要求精益求精,又怎能搏击大海的风浪?当台风恶浪即将来临,整个海天呈现一片死亡的灰色之际,只有佛教中的“禅定”才能使渔民们通过祈祷获得精神抚慰,这些不正是大乘“六度”中的“精进”与“禅定”的修行方法在岛国践行的契合吗?如此说来,佛教之于日本,在广大民众与武士阶层中确实存在着精神层面的需要,坐落在古城京都的“金阁寺”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佛教的独特奇异。

金阁寺始建于年,初取法名“鹿苑寺”,后因殿堂的二层与三层贴满了金箔,故称为“金阁寺”。

金阁寺的造型典雅别致,寺顶形成宝塔式的伞形尖顶,伞形顶端鹤立着镀金的凤凰,殿顶的“究意顶”是根据禅宗的原理装饰,庭园形式则是按净土宗的要求设计,金阁寺的建筑处处隐含着净土宗、禅宗的理念。贴满了金箔的金阁寺屹立在莲花池畔,从平滑如镜的湖水中倒映出的金阁,金光闪耀,水中的金阁随风微微晃动,地上的金阁耸然屹立,这水中与地上的两座金阁,一虚一实,一动一静,给人以美的无限遐想……

金阁寺的存在,会不会因其柔美而改变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禀性呢?即令川端康成撰写了《古都》、三岛由纪夫撰写了《金阁寺》,文化的昌繁也不能为尚武的大和魂增添新的变数?事实的存在就是这样简单而执著。即使是充满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佛教,到了日本,也必然沾染了几分狂燥的气息。就在人们赞叹金阁寺美得无以言明,美得惊魂夺魄之际,一个年轻的僧人却一把火将其烧毁。审讯这一狂虐行径的原因是如此的简单,年轻的僧人因对金阁寺的美感到嫉炉,所以烧了它?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以这一轰动的纵火案为主题,写下了一部小说《金阁寺》,为金阁寺增添了一种奇烈凄美的瑰丽风情。可见,即使是出家修行的日本僧人,面对自己心中的禅神佛殿与须弥净土,也不惜采取极端行为,扫平障碍,这是武士的狂热,是一条看不见的历史脉络,它贯穿在日本人的血液当中。武士道精神已渗透到日本的文化与宗教的方方面面,即使大和民族在当下残酷的竞争空间中得以温和的形象蓬勃发展。但大和魂之“精气神”内蕴心底,一旦触碰底线,其内存底蕴的精神力道是可怕的……

————————————————————————————

作者简介:

陈世和,江西九江庐山人。史学与法律社会学者,著名学者型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委委员,贵州省知识产权协会会长,贵州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三届),中央电视大学全国法律教学指导委员,香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国际司法高级律师学院访问学者。

陈世和律师执业三十余年,承办了数以千计的刑事、民商事诉讼案件和非诉法律事务。在刑事辩护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陈世和律师专研律令,教习法理,在法制史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且有专著论述。陈世和律师游历甚广,足迹遍布五洲四海一百多个国家,对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有散文游记论著表述。为《博客中国》《共识网》《爱思想》《香港经济导报》《文史季刊》《律师文摘》自由撰稿人与专栏作家。

发表的论文著作多万字,主要有法律三部曲:《法律的尴尬》《法律的无奈与GDP的崇拜》《法律的困惑》。宗教史三部曲:佛教史著作《漫漫菩提路》、禅宗史著作《中国禅宗史大纲(人物卷)》、印度教与藏传佛教关系史著作《寻找天命的景象》。法制史著作:《草根版中国变法史》《中外变法史上的生死忧思——从苏格拉底到谭嗣同》《中国变法历史风云录》。诗作:《长歌起兮云飞扬——陈世和现代诗集选》《泼墨天涯——陈世和古诗选集》《天若有情——陈世和古词选集》。长篇历史小说:《晚唐诗吟中的一脉血韵——温庭筠与鱼玄机》《胡林翼传》。中篇历史小说:《薛涛与元稹》《李冶与陆羽》《王莽》《王安石》。短篇小说:《陈世和历史短篇小说选集》《陈世和现代短篇小说选集》。文史著作《词论:宋词的文本形态与词义词韵考析》。书院文化史著作《徜徉书院的时空——我劝天公重抖擞》。游记散文:《圣殿春秋》《一百个国家的漂泊》《迟来的风景》《纵横天下处处是禅》。法理学著作:《法律的爱——情理与法理》《法治与人治——工具主义层面的汉语语境透析》《法律的神性——法与宗教的前世今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jt/12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