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感恩回馈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1226/10121116.html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透棂山站着,能看到汶上地。
自清代起在宁阳民间流传的故事
上篇文章(宁阳宋代名刹宝相寺:清代巾帼丈夫李氏义举重修的感人故事)里提到,宝相寺在北宋的时候于宁阳始建,到了明清这两代又重修过几次。在清道光二十年那次重修之后,宝相寺的香火变得极为鼎盛。宁阳人李氏捐了钱还四处募捐来重修宝相寺,这事儿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在宁阳这地方,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叫“透棂山”的传说,这个传说跟宝相寺的重修有关,也和李氏有关。
有个李氏,是清代宁阳县宁世佺的闺女,家就在城东的罗家楼村。她小时候就很爱读书,懂得特别多。长大以后,嫁到了邻县汶上一个姓李的人家,所以就被叫做李氏了。她丈夫品行不好,还老虐待她。李氏实在受不了了,就回了娘家。在娘家,她吃苦耐劳,不停地干活,慢慢攒下了些钱。她先拿出五百缗钱来,用作公公婆婆祭祀的花费,又拿五百缗放在宗祠里,当成每年祭祀自己父母的费用。因为丈夫没有孩子,李氏又拿出二百多缗钱给丈夫娶小老婆,小老婆生了个女儿。李氏可以说把做媳妇该做的都做了,已经是仁至义尽。她丈夫心里觉得愧疚,想要改过自新,好几次想接李氏回家,可李氏都拒绝了。李氏铁了心要出家当尼姑,就没跟着丈夫回婆家。她丈夫知道没法改变李氏的想法,也就不敢再强求了。
后来,李氏在夜里做梦,梦到神跟她说应该修宝相寺,她就发愿重新修建宝相寺。李氏和嫁到王家的妹妹(王氏)一块儿谋划,拿出钱还募捐善款,最后实现了这个长久以来的心愿。
《宁阳文史资料》(年第二期)里有篇《“透棂山”的传说》。文章提到,透棂山在原城垣外西北角大概百米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新街),它东边是三官庙,西边有一处墓地,那里古柏长得很高。透棂山南边靠着城河。这“透棂山”并非真正的山,就是个高出地面约5米,面积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土丘,中间立着一块太湖石,就像高大山峰的缩小版。因为样子像山,山顶还有棂洞,所以大家叫它“透棂山”。在宁阳民间,还流传着“站在透棂山,能望见汶上地”这样的传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宁阳县政协文史组的同志为了搞清楚一个传说的起源,去走访了一些老人。老人们说法很多,各有各的说法。经过调查研究才知道,相传“透棂山”是宋代开始建的(这里要说明一下,宁阳宝相寺始建于宋代,而“透棂山”应该是在清代才出现的),大家都把这个地方叫做“飞地”。啥叫“飞地”呢?就是说这个地方虽然在甲省(县)的地盘上,可在行政上归乙省(县)管。透棂山在宁阳这块地方,但是归汶上县管。按照规定啊,这个地方的银税得由在宁阳当官的县令去交,每年县令都得派人到汶上县去交银粮。交的数量虽然不多,可也得正儿八经地去办。到时候汶上县就得接待派去的人。要是过了期限没交,那是要受罚的。等到民国的时候,这块地就不再向汶上县交银粮了。大家心里早就觉得这块地就是汶上县的地,所以民间就有了“站在透棂山,望见汶上地”这种说法。
地在宁阳县里头,可管辖权归汶上县,银税不给本县交,得交给汶上县,这不合道理,真让人想不通。这到底咋回事呢?
宁阳的吕东明先生说,清朝的时候,有个李氏嫁到汶上城。她丈夫对她不好,还家暴,她就回娘家了。她丈夫后来后悔了,想把她劝回去,但是没成功。她丈夫为了表达愧疚,就在宁阳城里给李氏弄了一亩地大的花园,花园里还有假山透棂石呢。这个花园就在后来明代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的吴崇礼家庙后面,吴崇礼是兵刑两部的尚书,现在这个地方就在宁阳县剧院西边。
“透棂山”在《宁阳县志》里没有记载,可民间传说一直传了下来。它的造型很特别,意境也新鲜,旁边还有清澈的水渠环绕,茂盛的树木在山上遮出荫凉,这让“透棂山”更美了。以前,凡是到城里的人大多会去看这个景色,如果看不到就会觉得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这种传说,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对李氏重修宝相寺的善举感到称赞和敬佩才产生的。
女人结了婚,要是能过就接着过,过不下去就离婚,这事儿放在现代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讲究嫁夫随夫,女人一旦结了婚,不管怎么样都得凑合过一辈子。要是男人死得早,为了能有个节孝的好名声,女人要么伺候公婆一直守寡,要么就跟着丈夫去死。平常因为夫妻感情不好就离婚,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儿。清代宁阳有个姓李的女人,受不了丈夫的虐待就回娘家了。她心里还惦记着公婆和自己的爹妈,还捐钱重新修建宝相寺呢。这种事儿在宁阳就她一个人这么干,估计全中国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时代变了,宝相寺没了,“透棂山”古迹也早就没影了。“可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得用传说记下来,不然就被遗忘了”(《宁阳文史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综合起来梳理一下,北宋宝相寺是咋创建的,清道光二十年李氏捐钱重修宝相寺的经过,还有宁阳民间“透棂山”传说的源头,就越来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