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财贸学校是塞外山城的一所名校
曾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许多财经人才
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年,张家口专员公署供销合作学校建立。年9月,更名为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年4月,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并入张家口市财经学校。年6月,张家口教育学院、张家口市财经学校、张家口市卫生学校、张家口市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张家口教育学院。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张家口教育学院升格为张家口学院。年8月30日,学校新校区项目开工;11月2日,被北京冬奥组委确定为首批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张库大道生意隆
元宝山下育栋梁
——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的回忆摘录
崔濯寒赵金鉴察哈尔省督统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铜像。大境门里的旧牌坊照一,原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
(一)原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的地理位置。
去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需走出大境门,紧贴城墙往西走,有一条上坡的小马路,一直到卧龙亭和二郎神庙,这一小段斜坡路,至今不知叫什么路。之后,元宝山正式到西沟大街的东口,在二郎神庙的西侧,有一片地,同时,有两口深井,是人畜共同使用的水源地。不论进与出的驼队,都要在此取水。
从此处再往西走,都是旧皮货商店啦!也从此正式进入“张库大道”的东始点,到元宝山村,沿着西太平山的南坡,走一公里路,中途经过大境门小学和原聋哑学校门前。两所学校的校址,原来都是大商行的旧址,建筑豪华。出大境门往西在河的北岸,也有许多的居民区,从前,都是商家货栈。山景从东往西有卧龙山,山上有将军亭,这座山往西就是蛤蟆山,以及山后的桃山。张家口元宝山村口与地区财贸学校,都以此两山为靠背,地势十分险竣。难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部队想用古宏大街的学校院子与之调换时,学校的原领导管乐三等人都不同意,而没达成协议。
元宝山村,据原财校语文教研室,郭沁老师考证,它南北两面均为崇山峻岭,南面的猫儿扑耗子山(山上两块石头形似猫捕鼠之架势)上,横亘着由大境门西来的明长城。大河将元宝山分为南北两部,它由张北、万全二县的山溪泉、滴汇聚成河流,顺势直泻而来,向东注入清水大河。
元宝山虽为张家口桥西区所辖的一个小村落,然而,在它坎坷的历史上,也曾遐尔知名。元宝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传昔日元宝山的一对贫苦老夫妻,以种蕃瓜为生。某年夏季,一南方人来村,观察了元宝山的风水以后,见一蕃瓜形的怪异,便嘱老夫妻时令到了霜降再摘。
冬日来临时,那个南方人将桃儿山撬开一道缝隙,用蕃瓜支撑缝隙,用手掏出几锭元宝,然终因蕃瓜未经霜寒而不耐支撑,山缝很快便合拢了。从此,这村便名为“元宝山”。故事虽荒诞无稽,可听来也美妙生动。过着饥寒交迫生活的元宝山人民,面对吃人的旧社会,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啊!二是,在村南长城山麓的一个小丘上,一块青褐色巨石南北横卧,状似元宝。一位青年农民,爱上了大境门内的一位美丽姑娘,便在山上情侣幽会,私订婚盟;但姑娘的父母嫌贫爱富,不同意这门亲事。
青年农民日夜面东站在小丘的巨石上,望眼欲穿,默默祈祷,巨石居然变成了真元宝。青年的婚姻如愿以尝了,故而名村曰元宝山。此说令人惬义,然也不无神话色彩。不过,我们的祖先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真正纯洁的爱情,终久是要战胜一切桎梏的。
(二)原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大境门西沟元宝山的旧经济简介。
张家口的商务是在同少数民族贸易中发展起来的,是”陆路商埠”,也是全国的蒙人赴张家口的贸易活动场所,此场地应渊源于明朝。在嘉靖三十年,()年,开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
后因北部边境不断遭到蒙古族的入侵,边境州县遭到很大破坏,马市停止,蒙汉民族的传统交往被迫中断,造成蒙古地区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到隆庆五年()年,俺答汗表示愿意与明朝议和实行通贡互市。几经周折,于是年三月二十八日,明朝政府下诏封俺答汗为顺天王,下属大小官员皆按级授官。从此,张家口桥西的来远堡和大境门外西沟元宝山一带成为蒙汉互市之所。
清代康熙平复北方叛变以后,随着蒙汉民族关系加强,经济往来愈加愈频繁,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云集上、下堡,开设店铺,出售各种货物,或从事马鞍,马具、蒙靴、毛纺、地毯,铜银镶嵌等手工艺品。
清初以来,旅蒙业逐渐发展,康熙初年,仅30余家,雍正年间为90余家,乾隆年间余家,嘉庆年间余家,道光年间多家,咸丰年间多家,同治年间多家,光绪年间多达家。张家口成为去库伦的转运站,即:“陆路旱码头”。大境门外的西沟,元宝山,正沟等处,商贾云集,商店鳞次栉比,蒙汉交易市场一派繁荣。
十六世纪,俄国商业资本发展,开始对外扩张。物产丰富的中国吸引了俄国商人,他们想尽办法侵略到中国市场。康熙二十八年,即年,中国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商队十多次从张家口抵达北京。年,签定《恰克图条约》,张家口作为互市的贸易场地,所有贸易一律免税。北京、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莫斯科成了“买卖商路”。输入的商品有,天鹅绒,海獭皮,貂皮,皮革、皮外套、毛织品、皮革制品等。输出的有,布匹、绸缎、砖茶、面粉、纸张、硫璜、火药、瓷器、烟草、铜铁制品等。给恰克图送货的有“北京帮”、“山西帮”。
贸易额逐年增长,仅以茶叶一项,在恰克图输出,公元年,为箱,道光年间,箱。茶叶在年占输出的数额75%。丝织品输出白银两。从恪克图输入的商品也逐年增加。年,在北京白银两,折合卢布元。
年,总贸易额卢布。年,卢布。中国成为俄国在亚洲的最大市场。输出的茶叶大部分由“山西帮”运到恰克图。年,大境外西沟元宝山一带经营蒙古交易的大小商店多家。有名的货栈有:“永兴隆”、“公庆德”、“永诚铭”、“通兴栈”“福兴隆”、“合盛隆”、等。平均每家投资两白银。
年,库伦的中国商店多家。据《万全县志》,记载:复经边防军筹建张库汽车路,运输愈便,商务尤盛,贸易额白银一万五千万两。计进口八千万两,出口七千万两。是张垣商务鼎盛时期。当时,桥西两堡与大境门外旅蒙业较为集中,被称为巨商的有东、西两口的大盛魁、天义德、元盛魁。其中以大盛魁居首。大盛魁是垄断性的大商业资本的典型。
其活动范围广,西至新疆,北至乌兰巴托,远到莫斯科。南至晋、豫、湖广,遍及全国许多城市,清代牧区基本上是以”货易货”,交易商品均以砖茶为计量单位,一块砖茶可换一只大羊,一双马靴可换一头大牛。在商业活动中,银号和钱庄始终掌握着古城的经济命脉。大境门一带大街上终日车水马龙、骆驼云集,热闹非凡。年出入额一亿二千万两。贸易范围除内、外蒙古外,还远及乌梁海(蒙古人民共和国管辖)。新疆、青海等地。市内的上、下堡,一带大小商店七千余家,银号34家。其中皮毛商所占比重大,资本都在五万元以上,从而张家口有“皮都”的美名。
年,崇礼县商务会对十三家旅蒙业调查。明德北大街,有商号,永兴隆、公庆德,义元成、锦荣长。西沟的商号有,亿合元、永诚铭、隆盛裕、亿合通、积庆祥、福兴隆、德义隆、合盛隆。总资金:元。那时,出口货物大多为东生烟、砖茶、鞍靼、还有河南的丝绸、铜铁杂货等;入口货物则系口蘑、皮张、牲畜、骆驼牛羊毛、鹿茸、黄芪之类。当时,张家口的市场的分布情况是,街巷附近,菜市与雇工市为大河套馆前,车市在深沟口(现在的新华街),马市、皮市在大境门外,包括元宝山。每到冬天,元宝山的西沟河两岸及至山坡上,皮垛如山,骡牛马羊骆驼成群,蒙汉两族的行商坐贾,比肩接踵,南来北往,繁华无比。
张家口虽不是通都大衢,然也不乏象元宝山这样一块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为什么元宝山却成了当年张家口繁华市场之一呢?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骡马、皮毛比较杂乱而又有腥臊气味,如在门内集放则有碍市容与卫生;在门外集存有西沟河水冲洗,且放马饮牛也较方便。二是元宝山有贫苦的农民可供商人们廉价雇工。三是在京绥铁路与张库公路修通之前,也有出于交通的原因。元宝山是崇礼、张北、万全等县来往的必经要隘,离正沟、西沟、平门很近,南下时,顺东河套,直奔宣化大道也较方便。
张家口财贸学校校友留影
校友聚会
二,原张家口地区财学贸校的早期发展。(一)高春玲,赵金鑑两位老师的报到亲历。年7月,高春玲教师,在丈夫赵金鑑(后任医学院宣传部长)的陪同下,到元宝山的”张家口供销合作学校”报到,他们夫妇,是由校址在天津市的,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属六六届文革前的本科生。赵金鑑上大学前是天津南开中学的教师,大学期间享受调千待遇,这次到”河北张北师范学校”报到属”干部调动”。他们来时,张家口的各个方面都很落后,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他们在火车北站下车后,只得暂住”大众旅馆三部”,学校革委会主任,管乐三到旅馆看望了他们。过了几天,又派两位没毕业的学生,赶着毛驴车到旅馆去拉他们的书籍和行李,往返行程约三个半小时。到校后,由于学校没有职工宿舍,只得暂住高台阶上旧皮货庄的四合院的东屋,两人一间。当时,市内仅有一路公交车,从火车南站到大境门外调头后返回,由于乘车人少,间隔时间三十分钟以上,晚出车,早收车,很不方便。不少市民,为了省几分钱的车票费,进市里还经常步行,咀说不远。(二),文革时学校的状况。他们到校时,学校没有家属宿舍,高春玲只能住集体宿舍的双人间,付一半的房屋租金和床板费,屋子不标准,很小,书籍、衣物只能放在床下。他们到校后,仅有文革中毕业班的学生,不久也都分配走了。教职员工在管校长领导下,主要任务是,维修房屋,到了冬季,就替地区行署,下乡搞”斗、批、改”,沽源、赤城、阳原、张北、康保等全去过。住在老乡家、吃派饭,付一斤四两粮票,三角五分钱,吃两顿饭。为了培养”贫下中农”的感情,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谁都不敢吃零食。(三),年9月,经地区批准正式成立”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文革后笫一次招生人,分五个班,学生入学是基层选送,择优录取。(四),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元宝山旧校址情况。年10月,学校校址搬迁到平门外后,旧址被破坏。年8月,那时校院已经成了桥西区安置搬迁户的大杂院。这是王伟凡,杨玉林两位老师拍的部分照片。张家口财贸学校老大门
笫三十班班委会。前排从左至右,杨永生、高春玲、姚桂春。二排孙玉洁王茂全。三排罗瑞峰、池通海、李建国。聚会留影(五),张家口市大境门外西沟的元宝山村要改镇了,所以,赵金鑑特意拍照留念。以飨广大师生的留恋之情。元宝山之西靠山之桃山元宝山村的源头是这块瑰宝------元宝石这是学校大门对面自来水井附近,原日本商人的墓地所在地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大门的一个门柱,唯一标志啦!元宝山东靠山之蛤蟆山元宝山西背靠之桃山这是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内最深处,即,女生宿舍楼的后墙。校门前,河底之地基石,防洪水暴发建的真结实。原教师西家属院的黑大门,现在村委会占用。旧时是大皮货庄所在地,木料、砖瓦,全部外地采购的,可见其当时之辉煌。这是学校分配给他们住的最好的房间。当时有:高春玲、许春梓,马玉祥,许福义,任贵,刘素英,左行权,杨玉林,任莲凤,朱永财。学校西侧,男学生宿舍俄国商人墓地旧址,文革中被红卫兵反对修正主义而砸毁。学校西操场从背后照的,据说是宾馆学校西侧操场的家属排子房也没有啦这是原小卖部所在地在动工原学校西操场,现准备盖宾馆,保安不让照像,只能照大门这是大境门外,北桥头的西侧,解放后是土产公司,旧时代是个大财东的商铺,举足轻重。现在是东升开发公司的居民小区大境门外北桥头之石刻照大境门外北山上之将军亭大境门外的展室有牌无展了。八仙过海洞,寓意商人们的一路艰辛。现是收费佛洞解放军进驻张家口市区。
大境门上的题款,从左往右念为山河好大,从右往左念为,大好河山。是原张家口都统,高维岳所书。文革中将其名子扣去,文革后,不知何原因又允许挂其名,但又遇到新的困难,即,无处再找其姓名笔迹。后来,多处找寻,在山西省的高维岳的题字中,找到其笔迹,拿来主义才补上,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原配了。据传说《大境门》三个字,是四岁顺治帝所书。这是二郎神庙西侧的两眼大井,人畜共用。此地这是大境门外西沟皮货庄之一角。号称:名符其实的,”日进斗金”之聚宝盆。卧龙山下仅存的少教民房,当时,都是大财主才住的起的地方卧龙山全景照这是原元宝山大队种植烟叶的地方,现已成民居。河中已无水,据说源头泉眼已卖给万全的开发商人啦原《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培训部东侧,农民开发的农家乐旅店拆后干训部旧址。这是从校本院到培训部必经的小山路之小山丘。旁是厕所和客车车库。石头绝壁是防水坝。由史以来,长年流水。山洪下来,有时将牲畜、马车也冲下来。山洪努吼。是张家口水患灾害之一原培训部校址已卖给《河北北方学院》。现已拆成这样卧龙山雄伟全景三,张家口大境门、西沟、元宝山改建初具规模。蛤蟆山原西操场原校门的西侧原小老头的挑水房元宝山村旧建筑,背后桃山。原教师西宿舍排子房旧址。原学校大门旧址。原学生食堂旧址的一角。原行政办公平房的旧址。原校大门旧址上的新展牌。旧时邮局。写在羊皮上的,张库大道,地图。中文,俄文。拆除旧礼堂后,新建的俄式婚礼堂。啤酒摊位。校大门内小广场上,新盖豪华型,带空调蒙古包。大境门,紧贴西侧,从此到二郎神庙,有一条小马路,不知何名。东窑子公社元宝山大队及学校的家属们的副食店在南房,粮店在北房。买菜和粮油,只能在此购买,别处不供应。每月拿到工资,笫一项开支是购买粮油。物价近二十年不变。白面,攸面,每斤一角七。机米一角三,玉米面,八分到一角。杂豆,一角二。猪肉七角八到八角三,贵的膘厚达二寸半才行。每人每月供应半斤。这是旧时的真实照片。原干训班下坡的旧市场面貌。西沟边的皮货市场。旧时的蒙古包。除商铺用砖瓦外,平民都住土坯房,经济好点的住石头房。这好像是上堡的永顺门。原财贸学校校外的东侧,男生宿舍及澡溏,后卖给河北北方学院,已拆建成这样。干训班的下坡,一直有一,二尺宽的长流水。近时,将河上游的泉水卖给万全的开发商,整个河水已断流多年,谁知,在此又发现了一个小泉眼,以供下游绿化用水,真是上天有眼,赐福百姓。这是干训班拆迁后,建成了小花园和农家乐旅馆。后边的房子是旧时的商铺,仍得保留。从干训新开的小路。元宝石下修成这样,成为人们信奉和许愿的圣地。有许愿树、许愿牌板。金钱及地下铜铸的古钱币成为保佑人们发财致富的保护神。据说很灵验。将日本人的坟墓,改造成一眼井。许愿大树,奔走相告。在学校对面河边,远眺改造后的校院。干训班对面的河湾建设。四,年10月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从元宝山搬迁到平门。原平门照片教职员工合影毕业生返校留念从左至右,高春玲、张德海、周维芬。从左至右,1,2范玉川、王铜山、周维芬、张德海、高春玲、铁秀梅、屈世启。从左至右,任莲凤、赵金鑑、高春玲,周维芬。从左至右,黄忠明、吕凤英、何首乌、杨家庭、许春根、高春玲,
校领导率队到外地学习原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校长,张德海。毕业生返校留念五,年与张家口教育学院合并后照片六,年建成张家口学院。七,张家口学院新校区规划照片。为满足师生要求,反映出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的发展辉煌之路,特从郭沁老师、范玉川主任、王伟凡、杨玉林两位老师的文章中摘录精采之作,烘托主题,在此,一并致谢。崔濯寒执笔赵金鑑口述年10月9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