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下的冬奥会场馆设计
——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为例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自年代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逐渐成为现代奥运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国际奥委会将“体育”“文化”“环境”并列为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体现着人类对自身生命体能的追求、生活文明的积淀和赖以生存之自然环境的珍视。
1延庆赛区的地理、气候、建设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北京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作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的延庆赛区,是北京赛区联系张家口崇礼赛区的重要节点,通过京张高铁、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延崇高速,使延庆赛区与北京赛区及张家口赛区实现互联互通。其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区域、小海坨南麓山谷地带,南临延庆盆地,距离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约36km,邻近松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这里风景秀丽、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谷地幽深,建设用地狭促。延庆赛区核心区将集中建设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其中的高山滑雪项目和雪车雪橇项目分别是冬奥会雪上竞赛的明星项目和速度最快、危险性最高的项目,这使得延庆赛区拥有冬奥会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会赛区(图1)。
▲1延庆赛区区位
延庆赛区核心区(以下简称延庆赛区)用地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夏季降雨,冬季降雪,年降水量充足,高山区域温度适合人工造雪和雪道维护;植被丰茂,泉流遍布,野生动物、植物品类多样;地形复杂,北高南低,海拔变化幅度大,最大落差近m,山形起伏有利于设计丰富多彩的赛道,高山区域温度适合人工造雪和雪道维护;其建设用地集中于坡度适中的南部谷地(图2)。
▲2延庆赛区核心区总体布局
2延庆赛区的功能定位和4个挑战延庆,古称夏阳川,亦谓妫川,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名山胜水,钟灵毓秀,由著名的“妫川八景”观其山川、文化之盛。延庆赛区的功能定位是:国际一流的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国家级雪上训练基地;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范工程,北京区域性山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冬奥主题公园。
延庆赛区面临的4大挑战是:1)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两个雪上竞赛场馆设计、建设高难度;2)高山、深谷、密林环境所带来的规划、建设、运行的极大困难;3)环境、生态敏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4)冬奥会高标准赛事要求,体育与文化融合要求及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要求。
3延庆赛区的4个场馆和一个村庄延庆赛区的总体布局分为北、南两区:北区主要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南区主要建设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西大庄科冰雪文化村等(图3、4)。
▲3延庆赛区北区、南区鸟瞰
▲4延庆赛区核心区总平面
各功能区由延庆赛区连接线和园区1~6号路联系起来,并串联1号、2号安检广场、山下和高山集散区。山地缆车系统由8段索道构成,由南区冬奥村西侧的山下缆车站连接到北区高山滑雪区域的集散广场、中间平台,以及各赛道和训练道的出发区、结束区。各功能区分布停车设施,3处直升机停机坪保障赛区应急救援等需求。建设综合管廊引入外部市政管线。赛区内部市政设施包括:供水造雪系统、生活供水系统、再生水系统、污水及处理系统、雨洪系统、电力系统、电信系统、热力系统等。
3.1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北区、小海坨山南侧高海拔区域,服务于高山赛事的雪道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复杂,主要建设内容包含3条竞赛道、2条训练热身道、高山集散广场、山顶平台、各出发区、2个结束区、中间看台及景观平台、媒体转播区等,另外还包括山体工程、缆车系统、造雪系统、技术道路和机动车道路系统。由南区冬奥村西侧的缆车及高山大巴枢纽站出发,沿着曲折狭窄的山谷向东北方向行进约3.5km可抵达高山滑雪区域,分为西侧的竞速赛道和东侧的竞技赛道及各自的训练道,各主要功能区以珠链式布局散落在狭长险峻的山谷中(图5)。位于小海坨山最高点的山顶平台,不仅作为竞速、竞技比赛与训练的最高出发区,同时也将成为永久性的高山旅游观光目的地,包含缆车站、运动员更衣休息区、餐饮休闲区、观景平台、气象雷达站等功能。其建筑形象犹如一只凌空于山顶的巨大风筝,轻盈飘逸,展翅欲飞(图6)。中间平台既是一个重要的缆车换乘中心,又提供了绝佳的高山竞速比赛观赏及拍摄点,并可俯瞰山区景观。高山集散、媒体转播、各结束区等主要功能区,都是由预制装配式结构架设成为不同高度的错落平台,穿插叠落于山谷之中,营造出与山地环境相得益彰的人工景观(图7)。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冬奥会赛后,除赛道、训练道外,还将利用山谷增辟一条沿山谷滑行下山的、长约4km的大众雪道。各功能区将转换为高山滑雪山地运动中心、攀岩活动中心、滑索活动中心、景观游廊、高山游客中心等。
▲5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鸟瞰
▲6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7高山集散广场鸟瞰
3.2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部一块北高南低的山脊坡地,与延庆冬奥村隔中间河谷东西相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赛道、各出发区、运行区、结束区、出发训练道冰屋、制冷机房等。观众可由赛区南部入口道路抵达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观众广场,亦可经由延庆冬奥村南侧的安检广场,转而向西,沿着山谷水池塘坝上的宽阔步道,欣赏四季景观,再经赛道下方的隧道,“凌水穿山”,进入观众广场(图8)。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独特选址与由赛道形状及遮阳设计带来的独特建筑形态,使其无疑将成为延庆赛区最具标志性的场馆,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嬉游于山林之间,若隐若现(图9)。它将在冬奥会赛后作为中国国家队训练基地,力图成为亚洲雪车雪橇项目训练中心,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教练员、青少年提供专业训练、培训等服务,并继续承办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同时亦可成为大众参观、游览目的地,提供游客体验项目,并将部分场馆运营服务设施转换为雪车雪橇主题培训中心,游客还可登临屋顶游廊,沿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欣赏赛区美景(图10)。
▲8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9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夜景
▲10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非雪季景观
3.3延庆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间河谷东部海坨山脚自然形成的冲击平原台地,紧邻赛区安检广场和山下缆车站,可由赛区南部入口广场到达,东西向高差约30m,南北向高差约66m,平均坡度约10%,自然山林遍布,场地中间有一处原小庄科村村落遗迹。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叠落(图11~13),分为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营区,包含主餐厅、综合诊所、综合服务中心、健身娱乐中心、媒体接待、商业服务、访客中心、欢迎中心、设施服务中心及场地临时设施等,通过连续回环的车行道路及纵向开阖的人行步道组织在一起,与赛区安检广场及交通集散区(缆车+高山大巴站)联系密切,可在赛时为运动员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并兼顾残奥会使用模式,提供集中、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及住宿条件,充分体现国际化、专业化、平等化的冬奥会及残奥会服务水准。延庆冬奥村赛后将转换为具备大众雪道及相应配套设施的滑雪酒店和四季运营的山地休闲旅游度假酒店,为冰雪运动和山地活动爱好者及大众服务,促进冬季冰雪运动及四季旅游,分为两个不同标准和规模的星级酒店统一运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特色公共“暖廊”无障碍联通公共和居住组团,地下车库直通各居住组团,原赛事停车场转化为大众雪道,并与高山区域的山谷联络雪道连接,共享酒店公共资源,带动特色经营。
▲11延庆冬奥村
▲12延庆冬奥村鸟瞰
▲13延庆冬奥村非雪季景观
3.4山地新闻中心
山地新闻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东南侧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山峰内,地形由北向南延伸,南北高差30m,由西侧的3号路及北侧的山体下穿隧道分别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媒体转播区、冬奥村相连。山地新闻中心沿台地走势依次展开,以中心的入口广场、门厅及休息厅为核心,向南北两翼延伸,包括门厅、咨询服务、快餐零售、后勤服务、新闻大厅、展示中心、多功能厅、休息区、办公区等功能空间,可在赛时为新闻媒体记者及赛区工作人员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图14、15)。建筑采用半覆土式的设计,依据原有山地北高南低的走势,建筑北部掩埋于原有的山体地貌之下(仅露出主要大空间的天窗),南端展露出轻盈的层层退台,由北向南依次形成屋顶景观步道、建筑景观平台、山地景观步道紧密相连的景观系统。建筑西侧设置入口广场及若干临时停车位,通过周边道路及门廊等人工界面整合重塑了西侧的场地边界,并与周边山体自然衔接,展现出人工与自然微妙的互动关系。赛后将转换为山地温泉水疗中心,充分利用已有的若干大跨度厅堂空间,并与周围山地绿化景观水系相结合,使其成为大众休憩疗养的理想之所。
▲14山地新闻中心鸟瞰
▲15山地新闻中心主大厅空间
3.5西大庄科冰雪文化村
西大庄科村位于延庆赛区南区西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西南侧,高程分布自m~m,可由松闫路到达,四周山体环抱,南侧为河谷水道,地势为西高东低的台地地形,高差约35m,平均坡度8.7%,东西狭长m,南北36m~m,总用地面积约2.45h㎡,现有农户34户,是一个洁净、静谧的北方山村。西大庄科村宅基格局将基本完整保留,并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在全部村民妥善就地安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冰雪产业配套建设(主题酒吧、冰雪餐厅、特色民宿、雪具商店、零售商街、四季雪道、游客服务、冰雪剧场、民宿展示等),与东西两侧规划的大众雪场实现共享共赢(图16、17)。新建产业及安置居住区延续老村的格局、肌理和风貌,并注入现代活力,原住民也转换并加入到新的生活和产业模式中去,形成运动、养生、休闲、冰雪4类产业,实现四季运营、产业兴村。
▲16西大庄科冰雪文化村鸟瞰
▲17西大庄科村内街景观
4延庆赛区的设计理念和4个文化视角4.1延庆赛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山林场馆,生态冬奥”
作为延庆赛区总规划师、设计联合体总设计师,笔者提出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赛道设计的联合创新,延庆赛区力图打造各场馆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最大程度丰富运动员的参赛体验、加深观众的观赛印象;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山林环境的扰动,使建筑景观与自然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彩奥运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融于自然山林中的冬奥赛区,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良性利用和运营,延续并保持延庆独特的地质遗迹、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图18)。
▲18“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设计理念图示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规划设计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体现了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4个视角:体育视角、科技视角、环境视角和文化视角。
4.2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体育视角: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填补我国设计建设空白
冬奥会所代表的冰雪运动在人类体育运动发展中保持了更大的“本真度和原初度”,与田径、球类、技巧等“传统”运动项目相比,冰雪项目特别是雪上运动项目更加强调在大自然中的身体竞技,其竞赛场馆也是在山地环境中顺应天然的自然条件而建造,因此世界上有相似甚至工艺相同的田径或球类甚至冰上运动场馆,却绝无相似或相同的雪上场馆,因为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千差万别的。而雪上项目中的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更是由于其对山体落差、坡度等条件的苛刻要求,成为雪上竞赛场馆中的“难中之难”。由于历史、传统和经济等原因,我国雪上运动发展水平不足,雪上竞技项目特别是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高山滑雪场馆和雪车雪橇场馆更是空白,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而两个高难度竞赛场馆所在的延庆赛区不仅其核心区所在地域是没有任何基础规划和市政设施的“处女地”,而且应由建设和运行方提供的场馆内容及需求也几乎是从零开始。延庆赛区场馆及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团队采取“以设计带需求、以场馆带规划”的策略,即通过设计工作来带动需求的完善,通过场馆的研究设计来带动赛区规划的进展,使得工作能够相对快捷高效地进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赛区核心区的规划和场馆设计方案及其后的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确保场馆能够按既定计划实施完成,迎接测试赛和冬奥会正式比赛。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进行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比赛,按男女分级——高山速降、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及全能项目合计10个小项。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依托海坨山天然地形优势,赛道拥有近m落差,多米坡面长度,创造了山脊、山林、山槽、山湾、跳跃、狭谷等各种环境差异并存的赛道,其中天然山石景观被作为赛道主题要素,这一特色及赛道本身独特的滑行难度将确立延庆海坨山滑降赛道在世界高山赛道中的地位,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难忘的比赛、观赛体验(图19)。
▲19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进行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有舵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项目的比赛,分为男/女双人雪车、男子4人雪车、男/女单人钢架雪车、男/女单人雪橇、双人雪橇、雪橇团队接力赛等共计9个小项。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专业性强,危险性高,又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极具观赏性。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世界顶尖水平的赛道设计,赛道垂直落差m,赛道长度m,设置16个弯道(其中第10弯道为回旋弯),最高速度km/h,最大加速度4.7g,赛道设置5个出发区(其中一个为赛后游客使用),赛道制冷采用环保节能效果最好的氨制冷系统。其杰出周密的配套功能、先进的创新技术和可靠的运行方案确保赛事的完美进行,在弯道数量、赛道长度、速度、难度、趣味性、安全性、便利性、展示性等方面可望超越平昌和索契,成为世界最先进的雪车雪橇中心(图20)。
▲20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
4.3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科技视角:高山条件下的冬奥会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策略和技术
延庆赛区高山、深谷、密林的环境条件给场馆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都带来了严峻挑战,需面对场地海拔高程大、地形独特、地质情况复杂、气候多变、防洪防灾要求高、生态环境敏感、市政基础条件薄弱、室外场馆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等棘手的工程问题,山地场馆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行支持技术亟需攻关,场馆建设需借助信息技术并融合创新。因此设计团队联合建设、施工和运行团队,主导《科技冬奥——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策略和技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会雪上场馆BIM关键技术、竞赛场馆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非竞赛场馆及附属设施关键设计技术、场馆及附属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关键技术、信息融合平台研发与示范等研究课题,以科技手段解决场馆设计中的关键工程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并形成创新成果(图21)。
▲21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会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策略和技术研发
课题1针对山地复杂环境地貌信息获取技术缺失、复杂场馆室内外设计建造数据协同困难、大型赛事场馆应用情况复杂等难题,围绕BIM技术应用于场馆地形地貌探知、设计建造、信息化运维3个角度开展研究工作,为冬奥会雪上场馆设计提供信息化方法和工具。课题2针对我国缺乏建造冬奥会雪上项目竞赛场馆经验、场地落差大、地质情况复杂等问题,围绕竞赛场馆设计建造的基础方法理论、技术集成设计、实施关键技术3个维度开展研究,填补国内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等场馆设计建造的空白。课题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历史文化遗迹需得到保护、山地条件下的无障碍要求等问题,在理念优先的基础上,围绕非竞赛场馆及附属设施,开展设计参数和单项技术研究,并进行多项技术集成,为冬奥会雪上项目非竞赛场馆和附属设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课题4针对赛后场馆功能需求层次多、复杂山地条件下装配式结构体系需进一步论证、全生命期能源应用与环境影响需考虑动态平衡等问题,以全生命期理念,围绕建筑功能、结构管控、能源环境3个方向开展研究,与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关键技术研究一起共同支撑冬奥会雪上场馆的设计施工及运维要求,推动3亿人上冰雪政策的落实。课题5针对复杂山地条件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大型赛事客流复杂、交通运营支持技术亟需攻关等问题,围绕道路设计、客流感知、运营仿真及信息服务3个层面,与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关键技术研究、全生命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共同推进冬奥会雪上场馆的科学建设,实现赛时有力保障和赛后合理应用。课题6针对复杂山地条件下大型赛事场馆建造和运营需求多、类型多样、情景复杂多变等问题,围绕场馆智能化建造和智能化管理两个方向,集成前述课题的相关信息及数据平台研究成果,服务冬奥会雪上项目赛时运行和赛后运维。上述课题研究成果可望在技术层面解决多项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工程层面使我国雪上场馆建设能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打造中国设计、中国标准、中国范例,在战略层面为举办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出重要贡献。
4.4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环境视角:延庆赛区核心区可持续设计策略
延庆以其独特的地质遗迹、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被授予“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延庆赛区所在的海坨山区域,邻接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兑现申奥可持续承诺、响应《奥林匹克议程》和“绿色办奥”精神,赛区设计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贯彻到场馆建设的各个方面,各项规划和设计工作从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向的可持续性入手,以减少生态环境干扰、奥运遗产赛后利用和兼顾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从赛区、建筑周边、建筑本体和内部3个尺度全力落实延庆赛区生态环保可持续系统各项措施(图22)。
▲22延庆赛区可持续系统
1)环境可持续方向:包括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利用、规划景观与建筑设计。其中生态保护方面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生态核心,通过划定标注高山草甸、泉眼、天然次生林、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等各类生态敏感因子,落实赛区内部生态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方面以水环境、大气和土壤污染控制、固废处置、噪声和光污染防治为要点;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方面以控制用水总量、融雪及雨水利用、光电、风电等绿色清洁能源为要点;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采用三维空间信息模型和BIM等设计技术深入解析场地地形地貌,优化场馆和市政设施设计,降低土方开挖量,减少渣土外运;对山地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景观生态修复设计;以赛道遮阳(TWPS)系统、低能耗建筑、绿色认证为核心,落实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
4个场馆在场馆规划设计方面的可持续策略各具亮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采取装配式平台实现可逆式建造——每个功能区都由预制装配式结构架设成为不同高度的错落平台,在其上建设各种功能设施,沿山体地形穿插叠落于山谷之中,不仅适合山地环境的运输、建造条件,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而且顺应雨洪的流向,减少对自然山体的改造,在视觉上弱化对山体的影响,营造出与山地环境相得益彰的人工景观,并具有可逆性,必要时可以分解移除、恢复地形原貌(图23);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选址位于山体南坡,对赛道保持、降低能耗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不利条件,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植被、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设计团队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有效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阳光、风、雨、雪等多变的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使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南坡变北坡”(图24);延庆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布局和半开放院落格局,依山就势,逐渐消解地形高差,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和高度,保持山林地形,最大可能保护现状树木,使建筑掩映于山林地貌之中(图25);山地新闻中心采用半覆土式建筑设计,作为北京市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和延庆区冬奥会零碳排放试验区,采用量入为出、节流开源的策略,在现有技术体系上构建整体的零碳排放建筑体系,节能措施包括最佳的朝向和体型系数、高性能外保温、无热桥构造、被动式外窗、外遮阳设计、气密性设计、高效热回收新风机组等,产能措施采用屋顶敷设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发电,实现主体空间自给自足的“近零碳”建筑(图26)。
▲23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装配式平台夜景
▲24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
▲25延庆冬奥村山地村落布局和现状树木保护
▲26山地新闻中心半覆土式超低能耗建筑
2)经济可持续方向:包括奥运遗产赛后利用和赛区产业布局优化。注重赛时和赛后同时设计,延庆赛区将优先确保“精彩冬奥”,赛时以运动员和冬奥会赛事为中心;同时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良性利用和运营,赛后以大众体验、冰雪运动和四季休闲旅游活动为中心。原则上保留全部赛道及场馆、交通、市政等永久性设施,各个功能片区进行赛后转换并增加适量冰雪产业、山地运动、旅游休闲设施,实现长期、良好的四季运营,为发展大众冰雪运动、促进地区发展和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延庆赛区的北京冬奥遗产包括6大组团:1)北区高山运动/探险组团;2)南区雪车雪橇中心组团;3)南区奥运村组团;4)南区综合服务组团;5)南区的营地拓展组团;6)南区的西大庄科村+大众雪场组团(图27)。作为大型冬奥主题园区,将努力实现四季运营。在滑雪季:一是依托高水平竞赛场馆,打造国际顶级雪上赛场和训练基地,承担国际雪联(FIS)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世界杯、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IBSF/FLI)世锦赛等高水平国际冰雪赛事;二是建设大众冰雪设施,发展全民冰雪运动,建设大众雪场、滑雪酒店,开办滑雪学校、溜冰场、大众雪橇、山顶餐厅、雪地温泉等。在非滑雪季:一是依托自然资源,建设以山地徒步活动为核心的户外运动集群,发展徒步登山、滑道车、单轨过山车、滑槽、滑索、攀岩、探险、水上乐园、拓展训练基地、山地自行车营地、缆车观光等;二是建设高质量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运营度假酒店、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基地、垂钓营地、步行商业街、休闲娱乐餐饮、奥运博物馆、主题画廊、会议中心等(图28、29)。
▲27延庆赛区冬奥遗产六大组团
▲28延庆赛区赛后雪季运营图示
▲29延庆赛区赛后非雪季运营图示
3)社会可持续方向:借助冬奥会举办和场馆建设契机,使延庆赛区与当地不发达地域及相关利益方共同发展。重点包括西大庄科村风貌保护和改造,村民就地妥善安置,借助冬奥会和冰雪产业转换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生活水平。
4.5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文化视角:从延庆到世界——在国际标准和语境中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人工介入的建成环境(包括建筑),是一种文明的承载者和文化的表达者。延庆赛区的场馆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优质的山水自然环境优势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资源,努力将冬奥会文化与中国山水文化相结合,在确保实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高水平赛事前提下,营造出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并相得益彰的冬奥会场馆和主题园区,借助冬奥会之机,在国际化的标准和语境中,从延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不同于历届冬奥村集中开发多层或高层的设计模式,延庆冬奥村借鉴了当地特有的山地村落格局,建筑、广场等依山就势,逐渐消解地形高差,设置组团、庭院避让和保护现状树木,使得广场、步道和建筑分布掩映于山林地貌之中。运营区和国际区位于西侧地势较低的台地,居住区则位于东侧地势较高的台地,自南向北顺地势而叠落。精心修缮场地踏勘时发现了小庄科村落遗址,并与绿化景观水系相结合,使其成为冬奥村独特的核心公共空间。整个“村落”利用层层坡顶、平台和半开放的庭院组团,对话周围山形水势,俨然一幅与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和谐相处的中国延庆美丽山村动人图景(图30)。修缮保存的小庄科村遗迹、“原住民”的西大庄科村与“新住民”的延庆冬奥村,隔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东西呼应,代表着延庆山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于海坨山水之中,使在此居住和参观的各国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赛后的大众游客们深刻体验到中国的山水传统、村落文化和历史遗迹之美。
▲30延庆冬奥村遗址保护和山村文化之美
雪车雪橇中心北面山顶转播/观景平台,可将北区高山滑雪中心和南区雪车雪橇中心、奥运村、西大庄科村和整体山水景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是绝佳的摄影及观景点(图31)。雪车雪橇中心利用遮阳屋顶的部分人工检修步道和观众跨越楼梯,形成可沿山势和赛道走向漫步、停留、赏景的屋顶游廊和观景亭。此外,人们步行至山地新闻中心的建筑平台、步道和覆土屋顶平台,乘缆车抵达高山滑雪中心的中间平台和山顶出发区景观餐厅及屋顶平台,都可以从不同视点、高度和角度观赏到延庆赛区的场馆和园区山水景观。
▲31转播观景平台上可看到的冬奥会场馆和山水景观
延庆赛区的景观设计系统意图营造一处以冬奥会为主题且有中国文化意境的大型山地公园。设计充分因借自然,通过四时、四季手法选取最佳风景资源,构建立体的山地景观格局;结合并师法自然,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迎宾画廊,层台环翠,双村夕照,秋岭游龙,凌水穿山,丹壁幽谷,晴雪揽胜,海坨飞鸢”之“冬奥八景”(图32),与历史上的“妫川八景”延续应和,营造具有中国山水文化传统、模式和特色的情境式系列主题景观;同时,设计团队踏访出分布于整个区域的景观系列节点——“三十二台”;再由一条贯穿整个景区的水景观游览带将“冬奥八景”“三十二台”及几大场馆功能组团串联起来,由南区核心部位的雪车雪橇中心“山脊游龙”点睛引领,形成“燕山贯玉带,海坨出游龙”的延庆赛区特色景观体系,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深切体验和感受中国的山水文化和精神(图33)。
▲32冬奥八景
▲33奥运文化与山水文化相结合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5结语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特定的地理、气候、建设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作为最具挑战性的冬奥会赛区,要实现其国际一流雪上竞赛场馆、国家级雪上训练基地、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和北京区域性山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冬奥主题公园的项目定位,必须应对如下挑战: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竞赛场馆设计建设高难度;高山、深谷、密林环境规划、建设、运行极大困难;环境、生态敏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冬奥会高标准赛事、体育与文化融合要求及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延庆赛区总体分区布局及交通、市政规划顺应了地形条件和场馆特征与需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等4个主要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各得其所、各具特色,西大庄科冰雪文化村原地保留、就地安置、产业兴村,实现与冬奥会共享共赢。延庆赛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力图在满足精彩奥运会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融于自然山林中的冬奥会赛区,体现了文化维度下冬奥会场馆设计的4个视角:体育视角——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填补我国设计建设空白;科技视角——高山条件下的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策略和技术;环境视角——延庆赛区核心区可持续设计策略;文化视角——从延庆到世界:在国际语境和标准中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如果说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年夏奥会场馆特征是“宏大而彰显”(gratandshin)的,向世界展示国家实力、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那么,北京年冬奥会场馆特征则应是“低调而消隐”(low-pitchdandhiddn)的,强调可持续性、惠及大众和凸显与自然共生的中国文化,这也是对北京冬奥会整体理念和国家新发展理念的回应和体现,特别在延庆赛区,要努力使雪上场馆的营造掩映与融合于山林环境之中,人工与自然在悄然对话,既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当下的时代共识与特征,也是人天共生之悠久文明的回归和再生。这将可能是另一种“无与伦比”。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年1期,总第期,详细内容请见纸刊。点击链接或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本期杂志。)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jianzhuxubao.t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