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坝头道路交通探幽

自古但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肯定就会有比较固定的出行路线。由此说来,任何两个相邻地区之间人员往来货物交通而导致的道路的出现,肯定是是一件十分久远的事情了。即便两个相邻地区之间会有高山大川的阻隔,亦或是人为因素的阻挠,但是迫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要想尽办法,克服千难万险,开辟出一条人走的道路来。

翻开中国地形图,聚焦我国北方的张家口一带,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在地形上比较特殊的地方。说她特殊,一是因为张家口市的南北两面,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南面是海拔只有几十米几百米的河北平原,北部则是海拔上千米的内蒙古高原。几百万年的地壳挤压作用,让内蒙古高原南部和河北平原交界的地方,隆起了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这就更加大了南北相邻的两个不同地形区之间(当地人称为坝上坝下)的地形落差。第二个特殊,就是张北县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家口之间,自秦汉开始,就修建了万里长城,整个地区,被人为地分为长城内外(或者是塞内塞外,明代称口内口外)。本来近在咫尺,然而在好多时候,却又好比是远在天涯。而第三个特殊,就是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坝下,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人员往来的联系。雄踞坝头的虞台岭和野狐岭(近来也有学者将其细分为虞台岭、野狐岭和李太山等多个段落。)从来没有真正隔绝南北两地人们的往来。多个朝代的万里长城,也从未完全阻隔口里口外人们的联系。

北魏时期,相传在张北曾设立怀荒镇(具体位置仍有争议)。辽金时期,在张北一带又建立燕子城。元代设兴隆府,后又升为兴和路,明清民国时期,民间仍把张北叫做兴和。而在今天的张家口市市区一带,汉代曾设广宁县,北魏至唐,更名大宁县。明代又在清水河西侧建张家口堡。总之,无论是坝上的张北,还是坝下的张家口,至少早在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先民的活动,而且还形成了地方行政中心亦或是行政加军事的统治中心。两地之间在地理方位的关系上,不仅相伴相邻,犬牙交错,而且在历史行政归属上,还曾经不分伯仲,互有统属。

这就为两地间道路交通的兴起与发展,创设了一个重要条件。

经过本地不少长城专家的踏查论证,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秦汉长城,就修筑在今天张北坝头山区一带。这似乎是在说明,长城的修筑,就是人为地阻隔南北两地间边民们的往来。但是我们也要具备这样一个历史知识,那就是,长城从来不是国界线,而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防御手段。长城以北,往往也是有长城以南政权的底盘和百姓分布的。当然,那个时候的坝上张北,人口很少,且少有的几个游牧民族部落,也是信马由缰,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很少与坝下有交往联系。而到了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情况似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北魏六镇的建立,凸现了今天坝上张北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坝上坝下的联系出现了利好发展。《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一书明确记载,“平城东北行,经高柳(今山西阳高县),马城(今河北怀安县),大宁(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北至怀荒镇(今河北张北),西北通柔玄镇(今河北尚义县西)”。就是当时一条重要的道路所在。

有元一代,草原民族的两都制进一步加大了坝上坝下的联系。史上著名孛落(老)西路,或者叫捺钵西路,就是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出发,西南而行,过昌州(今河北沽源九连城北),西南经抚州(今河北省张北县),在虞台铃(今河北张北县台路沟乡春垦村一带)下坝,沿着古城河,过荨麻岭(今河北万全县洗马林),转而向东,经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去北京。史书记载,元代皇帝夏天去上都避暑的路线,一般不走此路,只有秋季,从上都返回大都的时候,才走这条路。这条道路在元初,只允许皇帝行走,后来由于东路辇路的开通,逐步放宽了限制,因为荨麻林是元代专门生产皇室锦缎的手工业重镇,而且荨麻林也是位于从大同到北京的交通要道上,可谓交通枢纽的地位。因而孛落西路后来逐步发展成了坝上坝下重要商路。这条商路,在清代,也成为张库大道的一条重要分支。笔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参考张北方志研究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在年2月,先后四次实地踏查了孛落西路(也译作孛老驿路)从万全洗马林经张北到沽源九连城的路线。初步推测的路线遗迹应该是从洗马林北行,在古城河西沿河北上,经黑石堰村,永安堡,新河口,小麻坪,(桃山),进入张北县的镇虎台村东侧,经土边坝上坝,过春垦村,大营滩,大山尖,张北,郝家营,二台,九连城。这一路最深的印象,就是沿途有较为丰富的水源。

明代,坝上长城沿线,烽火不休,鞑靼瓦剌,频繁突破长城和坝口明军的守卫,杀掠附近边民。年,明宣宗放弃了开平,兴和(今天的沽源县和张北县一带地区。)成化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年,至嘉靖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年之间的88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在坝头断断续续修筑长城戍边。关于张北县与万全县之间的明代长城,《万全县志》记载如下,“边墙东自张家口新立台起,西至洗马林平鲁西台止,共一百五十五里一百二十八步。关隘五,瞭台三十四。明成化二十一年,兵部尚书余子俊筑。嘉靖二十五年,总督侍郎翁万达增筑。边外,本明兴和卫弃地。万历中,北部青把都大成威兀慎毛明暗七庆等部落,驻牧。清为蒙古察哈尔西四旗游牧地。其沿边开垦地,属张家口理事同知管辖。”明代后期,和平局面终于到来。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清政府开辟大境门。而大境门东侧的小境门,则是在明朝后期就开放了。据《万全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年),巡抚汪道亨修筑来远堡,负责管理汉蒙商民的商贸交易。并且在长城上开了一个很小的门,名曰“西境门”。供商民进出长城之用。这个小境门比大境门的开放早了31年。明末清初开边互市,为蒙汉两地的人们带来无限商机。清初,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为张库大道的形成吹响了号角。张库大道的起点,就是张家口市大境门,商路出大境门,或者西行往西沟经南天门,红旗营,坝底村,汗淖坝上坝,经黄花坪,大宏沟,猴儿山,万担洼,古石滩,张北,庙滩,馒头营,德言庆庙附近的西北进入商都境内。或者出大境门北行东北,经崇礼县啕南营,察汗陀罗,五十家子,接沙坝(或者水泉坝),进入张北的元山子,东营盘,进入张北,或者在元山子东北行至马梁坡,中心村,经什巴台,经范家店(遗址),到小二台,白庙滩,大囫囵,去内蒙的多伦。以上路线,最终殊途同归,终极目的地都是蒙古国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当然还有进一步到贝加尔湖东岸恰克图的延伸路线。

另据《万全县志记》载,“神威台口(即今天河北省张北县南国道坝口),极冲,旧设子城,今废。”“雍正二年,开设栅栏一座,外委一员,马步兵十名把守。南至膳房堡城十里,北通归化城大路至旧兴和城四十里。”(《万全县志》乾隆七年版卷之二边墙七)”意思是说,在年的时候,清政府派人,在神威台旁边(应该是西侧)的长城上开了一个口子,并在口子上安了栅栏,并且派人把守看管,严防各色人等随意进出。综合上面的史料,我们可以推定,在神威台路线(或称国道路线),和土边坝路线,汗淖坝路线这三条路线中,形成时间最早的,应该是土边坝路线(姑且称之为西路),其次是汗淖坝和接沙坝路线(姑且称之为东路),最晚是神威台的下坝路线(姑且称之为中路)。

张库大道开通后(也是汗淖坝路线。上面所言东路),张家口作为中国北方的旱码头,万里茶路的重要中转站,迅速崛起。民国时期成为察哈尔省省会。作为察哈尔省省会,张垣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周边千余里。张北作为张家口以北的坝上首县,与张家口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空前加强,因而两地之间道路交通的发展随之加快。年,经苏家桥,膳房堡的张库公路修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条国道。年12月22日张石高速通车,穿越神威台隧道,张北到张家口只需半小时即可到达。除此之外,原来的土边坝路线,也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处多次修缮加宽。高德地图电子导航中为您报道的后洗公路,基本上就是元代的土边坝路线,也就是捺钵西路(即孛老西路)。本世纪初,张北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修建了百里坝头的草原天路。张北和万全之间,张北和崇礼之间,隐藏在山谷深处的一条条幽深古道,也随之渐次开发出来。至年,汗淖坝路线也在张家口桥西区的领导下斥巨资进行拓宽修建。清末民初热闹繁华的西沟商路,在沉寂了多半个世纪之后,作为一条美丽的历史文化长廊,终于又要大放光彩了。

综上所述,张家口和坝上张北之间,道路交通历史悠久,人员往来古来有之。坝上坝下,长城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更是彼此依存,源远流长。一条条穿梭于山岭之间,无数先民开辟出来的曲径古道,经历了不尽的连天烽火,悲欢离合,也演绎了无数先民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萦怀往事。古道幽幽,有的早已遁入难以寻觅的碎石枯草中,有的则还在继续发挥着它交流交通的重要使命。山川形变,永远阻挡不了人类道路交通谋取生存与发展的前进方向。条条长垣,也永远阻隔不了民族间的彼此依存和互通有无。无论是西边土边坝皇帝走过孛老西路,还是东边汗淖坝走草地的商旅们走过的张库路,无一不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ls/11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