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前几天,北京有单位发起了“土豆接力”,卖出了多吨土豆。原来,他们是在帮助河北崇礼一些农民销售土豆。在河北崇礼县,一些农民种的土豆今年没有销路,农民多方销售,到最后至少还有吨土豆没卖出去。后来消息被北京爱心人士知道,才帮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崇礼农民的土豆,总算是卖完了,但值得深思的是,最近这些年来,为啥总是能看到类似消息?在笔者老家河南漯河,年、年春夏之际,农民种的蒜薹,连续两年都卖不掉。种得少的,还能自己下地抽蒜薹送人;种得多的,自己忙不过来,只能让别人到地里免费抽,抽多少都免费带走。而在城里,蒜薹一般也能卖到3块钱一斤。不仅土豆和蒜薹,包括西瓜、菠菜、白菜、包菜、红薯、苹果、水蜜桃、柑橘等等蔬菜和水果,近年来都有过类似现象。农产品没销路,对农民的打击非常大。本来农村人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能够大丰收。结果丰收了却不挣钱,甚至赔钱。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眼睁睁地看着腐烂、变质,农民可以说是欲哭无泪。而另一方面,不管农产品好不好卖,城里尤其是大城市,这些水果蔬菜的价格似乎都不受影响,该贵还是贵。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农民只管埋头种地,忽视了市场农村人,尤其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说起种地来,都是有一手的老把式。但要说起市场、销售来,可就知之甚少了。种地之前,不会考察市场,也没这个能力,至于说下一年种啥,全看今年哪一样行情好,价格高。今年“蒜你狠”,种大蒜收益好,明年就会一窝蜂地种,结果种的多了,供应多了,就容易出现问题。2、部分地方引导,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产品为了发展某种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很多地方鼓励农民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产品,追求大规模,动不动就“万亩基地”,因此涌现出了“大蒜乡”“西瓜乡”等现象。但是,地方上只管推动农民种,市场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甚至是忽视了。种植规模上去了,农民也丰收了,但自己没有外销渠道,销路全依靠外地来的商贩。有实力的客商,就会故意压价,造成农民损失。有时候因为天气等因素影响,甚至没有客商前来收购,因此极易出现农产品难以销售的现象。3、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一些小规模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河北崇礼土豆。因为崇礼离北京不远,几百吨土豆对诺大的北京市场来说,消化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不少农村也是这样。但是,相对城里,农村不仅交通不便,信息更是闭塞。比如说笔者老家的蒜薹,免费让人摘,城里人如果知道,肯定会来,但因为农村消息闭塞,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而是还在超市一边买着几块钱一斤的蒜薹,一边喊着买不起。如果农村的信息和交通足够畅通,那么农民遭遇的类似难题,应该会减少很多。当然,这只是笔者本人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农民本就不易,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却总难以换成钱。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帮农民出个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