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圈圈姐财富会客厅
香港保险圈重磅栏目「圈姐财富会客厅」,圈姐以访谈的形式,邀请保险精算师、销售大咖、信托专家、移民专家、资深律师、投资达人等做客,围绕保险及周边服务进行深度访谈,分享知识、凝聚专业、圈住你的幸福。
受访嘉宾:程远
极地长征赛事总监
在世界七大洲组织过多场超级越野耐力赛
三夫赛事前CEO
崇礼超级越野赛赛事总监
访谈主持:圈姐Audrey
资深保险人
香港保险圈合伙人
跨境方舟财富管理团队创始人
多个财富管理平台演讲嘉宾
周游世界、理性客观
白银黄河百公里越野赛死亡21人事件是世界户外运动史上令人震惊和心痛的群死群伤事件,事件仍在还原过程中,从中纪委到甘肃省都成立了调查小组。有人称这场惨剧是「绝命比赛」,环境、人为、偶然性都有机会产生风险。户外运动在中国日趋风靡,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要提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的能力。图:受访嘉宾程远
对白银事件的看法黄河百公里越野赛事件是越野跑运动发展至今罕见的灾难,死亡人数高达21人,更包括顶级选手梁晶等人,令人心痛。你作为做过顶级越野跑赛事的总监的业内人士,对这次灾难事件怎么看?
直到现在整个事件还在调查中,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彻查这个事情。现在的信息碎片比较多,逐渐在还原现场,我建议在官方的报告最终出来之后,再做评价。
黄河百公里越野跑事件发生时我正在莫干山参加TNF的越野赛,并不在白银现场,所以没有一个全面细致的对整个赛事的观察,我还是尽量不去对赛事本身做评价。但作为专业的赛事组织者,在22号事发当天下午晚些时间,我已经知道了赛事现场的一些情况,当时预感可能凶多吉少,但最后的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这个事件在中国越野跑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大众参与型赛事的历史上,其中包括马拉松,越野跑等一些其它耐力赛事中,是罕有的群死群伤的事件。这个结果也意味着赛事有多个环节存在着问题。
危机处理黄河百公里越野赛事件的灾难性后果说明赛事的危机预案做的非常不好,你怎么看危机的发生?对赛事危机处理的看法是什么?
在比赛中,危机处理最重要的是要去规划去预防,把所有最差最极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提前演练,然后做出一些针对策略。等到危机真正来临时,赛事组织者才能够相对从容的去面对。
赛事组织者应该把前期思考和规划放在整个赛事的什么位置?
一定是第一位。如果没有前期的思考和规划,一旦危机来了,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危机来临时要做到快速反应、调动资源,这都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处理危机重在提前预案。
失温大家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看了非常多的专业户外知识普及,失温(Hypothermia)在整个户外运动,包括越野跑赛事里面,并不是一个少见的身体状况反应,尤其是出汗又面临着风雨和一些低温的情况下,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你能从专业角度和大家介绍一下失温的有效、常见的处理方式吗?
处理的方法要根据失温症状所处的阶段,第一一定要把这个失温的选手赶紧撤离,并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安全指的是跟风雨低温还有地面隔离,要从户外凶险的环境隔离到一个相对来说能避险的地方。
第二,进行能量注入,比如说像一些流质的高能量的食品,慢慢的帮失温者去补充。高浓度的糖水还有热巧克力,都是比较好的高能量的流质食品。
人群越野跑和马拉松比赛在中国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一句话来说还是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马拉松的发展相比越野赛来说更为成熟和规范。越野跑是典型的欧美中产阶级运动,它是由户外徒步发展而来的。欧美有很多山径和步道,在徒步的过程中,一些人选择了轻装跑步的形式,演变成今天的越野跑运动。在中国,马拉松和越野跑的赛事越来越多,也广受欢迎,其实已经不算是特别小众的运动,当然了超长距离的越野跑除外。马拉松、路跑和越野跑赛事种类多样,参赛费用也不高,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
越野跑的报名费是怎么定价的?
国内越野赛有一个不是标准的参考标准,一般一公里是10块钱,所以像公里的比赛在国内基本上0块钱左右,要比一两百块钱的马拉松贵得多。越野跑的装备要求会比普通的马拉松装备高,再加上作为山地运动对人的户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作为极地长征和崇礼这样的标杆越野跑赛事曾经的赛事总监,你能描述一下这类赛事参赛者的人物画像吗?
我们在国内办赛的时候吸引的是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收入良好、受教育程度良好的热爱健康、热爱运动的人群,年龄段主要在30~45岁之间,城市越大,女性的参与者越多。
还有一些比赛有特定的类型,比如玄奘之路戈壁商学院挑战赛针对的是商学院EMBA群体;极地长征的四大沙漠系列赛,一场比赛的报名费接近美元,加上交通和装备实际上要六七千美元的花费。这个参赛群体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金融从业人员、律师、医生这些收入良好的精英人士。
乱象近几年来各地的越野跑比赛层出不穷;全国现在大大小小有大几百家机构和公司做越野跑,每年举办数千场的比赛,目前的井喷式发展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呢?
我觉得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已经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越野跑整个的发展比较初级,但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赛事涌现出来。发展近10年的时间里有大量的公司涌入了赛事组织领域,但赛事的人才培养其实还没有跟上。
赛事人才是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培养的?
我一直在强调越野跑赛事的组织,不仅需要赛事组织者具备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办赛经验的积累和摸爬滚打。
即使对于我们这样很有经验的赛事组织者,也经常在比赛中遇到之前想不到的问题。因为比赛的环境是在户外,充满不确定性,包括天气、赛道、野生动物,甚至一些自然灾害。
选手在进行长距离越野比赛的过程中,他当天的身体状况、对环境的反应、对赛道的反应都有各种不同,这就决定了越野跑赛事可能发生各种状况。
赛事的组织者需要做好规划,做好执行,把运动的风险降到最低。
现在大量的公司涌入赛事组织这个赛道,经验值并非都很高,有一些团队并不具备组织比赛的资质,但是硬上,如果天气顺利情况良好,很多问题都不会出现,但是一旦遇到了紧急突发事件,这种能力的欠缺就暴露了。不仅可能没有一个详细的应急预案,在进行救援时根本做不到及时的处理,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有一些赛事组织者,作为爱好者参加过一些比赛,但没有组织过越野跑比赛,但是一上来就敢组织上百公里,甚至可能超百公里的大赛,这些实际是超出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经验范围的。
赛事组织者不能仅具备选手思维,从选手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更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提供赛事平台和服务给选手;我们有义务为选手尽量提供专业和安全的赛事环境,让他们来参赛,安全的回家。
选手忠告无论是马拉松还是越野跑,参赛者都有一定的风险,你能不能给参赛选手一些忠告呢?
忠告有三点:
第一点,是风险性的预判,越野赛是一项在户外山林中举行的极限耐力运动,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项运动存在风险,需要做预防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点,选手要对赛事地点和组织者有一定的识别和挑选的能力。比如平原地区的选手如果缺乏高海拔的经验,就尽量避免自己上高海拔地区参与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比赛。如果对赛事组织者不熟悉,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查询以及组织者的资质去判断其是否有足够的保障能力来组织一场比赛。
第三点,参加比赛的时候一定要做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装备方面。根据自己的情况要进行适时调整,感觉不舒服要勇于停止比赛。
选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该如何提升呢?
中国的户外文化还并不发达,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选手一定要对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要加强。现阶段非常多的选手不具备对户外风险的认知和知识。比如要求选手准备强制装备,很多人其实是不理解的,即使是精英选手,在比赛中也可能会遇到受伤、迷路这样的情况导致无法按照原计划去完成比赛,所以这个时候强制装备就变成了救命装备。
大家看到黄河百公里越野赛遇难的选手中很多都是非常著名的高手,而从事发当天他们出发的图片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装备还是衣物穿着,是无法应对当天的天气的。
保险黄河百公里越野跑遇难者的保险理赔非常迅速;从赛事管理的角度,一场越野跑比赛是怎么要求参赛者的保险呢?
和赛事相关的保险分以下几种情况:
1.我们极地长征这样的国际赛事要求所有选手必须有自己的保险,对保险公司品牌不做限制,保障内容要涵盖医疗费用和遗体遣送费,选手提交保单信息资料。这类保险选择很多,户外运动及部分旅行险基本上都能使用,这类保障的保额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某些赛事组织方也会有常年的保险合作机构来做赞助,以应对赛事突发事件产生的费用;
3.赛事领域也有专门的服务类型的保险,没有保险赞助商的比赛也会为选手购买赛事保险来降低风险。
4.赛事组织方也有各种责任险。
保险是能降低赛事风险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也是赛事需要的风险转移方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个人保障保险的范畴内,很多寿险产品对极限运动导致的身故和全残是免责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在选择寿险时,建议把一部分保额分配到对极限运动承担保障的寿险产品中。
赛事走向成熟的确有个过程,但黄河百公里越野赛事件的参赛者和组织者对风险认知的不足,已经造成无可挽回的人命后果,这个惨痛的代价是这21个家庭无力承担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分辨安全与危险的能力是每一个人都要引起重视和升级的能力,因为风险来临时,生死只在一瞬间。在追求极限的同时,更要有守住底线的意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