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一言以蔽之即“外儒内霸”,对内以儒术缘饰文法吏事,对外积极开疆拓土。
凭此,他开创了汉代的盛世,但也造就了汉代的衰亡?
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到底做了哪些不合时宜的事情呢?
开辟盛世
西汉中期的武宣之世,乃两汉最为耀眼的时期,它既不同于此前的黄老之治,也不同于此后的儒家之治。
表面看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当时已确立,但实际上,“外儒内霸”才是其本质。
也正因为崇尚“外儒内霸”,所以武帝君臣不仅对审美娱乐、情感宣泄不加排斥,而且随着霸业的兴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其情感宣泄、精神愉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儒学强调的是德养与教化,霸道看重的是意欲与威势,两者之间本来存在尖锐矛盾,而武帝君臣却硬将它们糅合在一起。
这就使他们无论在政治改革上还是文化改革上都陷入了尴尬,特别是在理政方针上,他们不得不以儒术缘饰文法吏事,将原本严厉的刑罚胡乱更改。
而在文化建设上,汉武帝更是主张批评以往的儒学经典,转而自己创立一套专门的儒家思想,甚至专门创建各种属于自己的部门!
弄巧成拙
众所周知,在武帝设立乐府之前,汉廷已有一个音乐管理机构“太乐”。但武帝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反而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另立一署。
而这背后的原因,与他对情感宣泄、审美消费的热恋、执着是分不开的。
因为太乐毕竟是比较严肃的机构,专管宗庙祭祀,在它里面进行大规模的音乐改革,采集大量俗乐,并借以创制新乐,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毕竟汉武帝所以要立乐府而采歌谣,其中一个极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借鉴俗乐创制新乐。
相关史学家推测,事实上汉武帝所以要创制新曲,并不仅仅是出于祭祀天地的宗教需要。
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所以创制新乐,其目的就是要利用民间调子制作颂神歌,以此歌颂皇朝的祥瑞、威武、功德,从而巩固封建统治,巩固他的封建大一统政治地位。
即便退一步说,郊祀、军旅与丧葬之乐并不用于其他场合,那就其自身而言,也依然存在着一个曲乐是否动听、旋律是否入情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武帝之前的西汉统治者,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笃好清静,摒弃浮华,致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呈现了“不好辞赋”的性格特征。
但是到了武帝以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他要求子民,在辞赋创作与诗乐改革在审美追求上的一致性,但汉武君臣的审美追求并不仅仅表现在诗乐改革上,对于文辞的崇尚喜爱也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文心雕龙·时序》说:“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鹜。”此即是很好的说明。不过,这之中最突出的还应是汉大赋的产生。
正如班固《两都赋序》所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大力开展文化革新。
不仅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而且还积极倡导辞赋创作,鼓励臣下“时时间作”,“朝夕论思,日月献纳”,以致“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这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汉武帝,他对辞赋的热爱也同样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说有很多作家都是在他的不断奖励扶助下成长起来的。
并且尤为可贵的是,汉武帝不仅鼓励、奖励臣下作赋,他自己同样也是辞赋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史载他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思。
虽然目前能被考察到的汉武帝的赋作只有一篇,即《李夫人赋》,其他如《李夫人歌》《秋风辞》《瓠子之歌》《柏梁联句》等,都只能算作“诗”而并不能视为“赋”,但是即使这样,这些作品对其好“辞”的趣尚展现得仍然很显明。
但是与前文所述诗乐改革一样,武帝君臣对大赋创作逞才摛藻、追求极致的喜爱也不是公开进行的。
在很多大赋的篇末都有一个“曲终奏雅”式的结尾,这也同样可以视为是辞赋作家迫于儒家思想的压力,而为赋文的情感宣泄、逞才驰藻提供的“一件合法的外衣”。
如《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都是如此。
这与我们前文所说的“以儒术缘饰文法吏事”,“内多欲而外施(饰)仁义”与“立乐府而采歌谣”,可以说无一不是“外儒内霸”治国理念的反映。
由于合法外衣的掩护,使其前文的“极致”之美在表面上得到了否定,这才为大赋之作的合法存在、尽情宣泄赢得了空间。
这也是他与那些汉大赋作者在心中暗暗达成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正基于以上认识,无论是当时的诗乐创作还是辞赋创作,它们都是汉武帝大力进行文化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的文化革新固然有其交通天地、润色鸿业、比隆前代的政治用心,但是如何满足国力强盛、雄霸天下之后随之而起的情感宣泄、审美愉悦需要,这无疑也是他和臣僚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明白这一点,则武帝时期的辞赋创作,之所以会在情感宣泄的审美趣尚上以及假儒为助的表现形式上,都与当时的诗乐改革高度相一致,其中的缘由也就不难得知了。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在汉武帝时代确实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武帝时代,虽然国力已相当强盛,经济已相当繁荣,版图已相当阔大,但是由于哲学思想、生存理论的相对滞后,还远未达到晋唐时期的开放程度,所以在当时进行的包括文艺改革在内的文化改革,还大都在儒家礼乐的包装点缀下来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其存在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