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崇礼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朱阅平)
连接坝上和中原的这一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崇礼拥有众多特色文化,呈现出奇异的“多点异态”文化现象。如长城文化、游牧文化、山地文化、农耕文化、多民族文化、狩猎文化、半农半牧文化、商贸文化等,这些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是伴生和衍生的关系,又有复合交融的形态。这些文化也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崇礼的高山峻岭,像一个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在历史各个动荡时期,这一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互相融合。美国地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就曾发现“对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对整个的亚洲内陆却是一个中心”。在多年的中国历史中,长城附近大部分成为多民族交锋、对抗、交流、融合的场所。崇礼地域既是一块坝上高原和中原平地的过渡地带,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因此,这一地域也成为多民族生活、多种文化并存、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区。
汉后期,部分匈奴降汉,就定居在上谷(含崇礼)、代郡一带。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北魏鲜卑族的聚集区,其六个北部边镇中有两个在今天的崇礼一带。唐朝时期,这里是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的驻防地。五代时,这里的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替,民族融合速度加快。以后,随着辽、金、元各朝代轮番统治北方,崇礼出现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清代,崇礼是守卫京城的北部防线、贸易重要口岸,一些重要的军事关口驻扎着满族八旗兵丁。
在崇礼这块土地上,先后生活过匈奴、乌桓、鲜卑族、山戎、突厥、契丹、女真族、蒙族、满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迄今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蒙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4%。现在全县目前的个行政村中,有民族痕迹的43个。如察汗陀罗、摆察、白旗、乌拉哈达等地名,以及汉、唐、辽、明、清等古迹随处可见。
长城文化的坚韧、戎马文化的无惧、游牧文化的率直、农耕文化的忠厚、坝上文化的粗犷、中原文化的灵秀,多民族文化融合使崇礼文化似一块光彩夺目的宝石,彰显着独特地域特色、和谐之美。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