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电力》首发式给我打开了回家的大门。其实家乡的大门一直敞开着,只是我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把它关闭了。28年前的一天改变了我一生。年9月23日,张家口供电局通知我父亲在施工中受伤了,等我匆匆赶回家,得到的却是父亲离去的噩耗,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我是扶着墙一步步走下楼梯的。我是大女儿,白天配合崇礼电力局料理父亲后事,晚上一躺下就牙关发紧,盖两床被子还是浑身颤抖。父亲从40多米高的山上摔下来,落进冰冷刺骨的清水河,我根本无法接受父亲那么惨烈地离去。我一心想去寻找父亲,每当夜晚来临就生出一丝希望,可是到了早晨,又能看见太阳升起来,而我依然活着,就无限绝望。我在躲避中苟活。很多年都不医院,连它门前的路也不会经过。除了处理必要的家事,不想再接触电力系统,更不想有任何工作上的关联。父亲到哪里去了?我读了很多关于生死的书,试图寻找答案。渐渐的,一种信念占据了内心。我相信父亲还活着,执着地相信父亲还活着,这个信念有力地支撑着我,支撑我走了二十多年。作者父亲宋启斌(右)当年任崇礼县电力局局长回归电力是我的宿命。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帷幕,我被抽调替代跑口同事做报道,文章《国华办电思路新》得到人民日报经济部的认可,在人民日报国民经济版头条刊发,不久,央视以《国华搅动中国电力市场》跟进报道。作为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先进代表,人民日报文艺部也决定推出报告文学,这项任务几经调整,又阴差阳错落在我头上。第一次写报告文学,第一次写电力工程报告文学,我硬着头皮上,满脑子都是压力。结果就像序言所说:“年8月1日,北京开启桑拿模式,我飞往清爽宜人的内蒙古,傍晚时分到达准格尔工程所在地薛家湾,几天后,当我登上返程飞机,俯瞰草木葱茏的准格尔草原,这个西电东送的伟大工程,那些质朴可敬的建设者从此走进我的世界,从此我开始与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结缘”。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证与思考付诸笔端。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电力工业留下了深深的煤电足迹。中国电力迎来了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从西电东送到能源互联网,从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8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从陆上风电到海上巨型风机,从特高压、全球能源互联网到新型电力系统,我见证了中国电力的高速发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