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加大造林力度让生态环境脱胎换骨
本文作者:高振发王雪威刘雅静
位于崇礼桦皮岭景区的草原天路。施佳生摄
?
深秋时节,从崇礼城区向云顶雪场一路走去,蓝天白云下,溪流淙淙,山阴坡大片的白桦林叶子已变得金黄,与青绿的松树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生态是崇礼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该区加大造林力度,力推生态环境脱胎换骨,确保到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赛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把崇礼建设成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核心区和运动健身休闲康养的后花园。
多年来,得益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崇礼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到年底,全区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89%;PM2.5平均值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米1万个左右。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9亿元。
"崇礼的蓝天白云好像是用油彩画上去的,在这里生活真是一种享受。"9月28日,在草原天路桦皮岭景区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连连赞叹。
"很早以前的崇礼却不是这样。"崇礼区林业局局长刘继华介绍,崇礼是内蒙古高原风沙入侵北京的主要通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崇礼区森林覆盖率仅有15%,林草覆盖度不足50%,由于自然植被状况较差,大面积裸露土地成为沙源地,每到春季沙尘漫天、夏季山洪频发,对京津地区的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在翠云山旅游度假区山上,造林站站长杨建忠正带领20多名群众进行秋季植树。望着远处的大片松林、白桦林,已在造林一线奋斗了30多年的杨建忠深情地说:"这片林子是经过几代造林人共同的努力换来的。由于当时基础设施缺乏,施工作业路全部由人工修建,苗木全部通过工人和牲畜运上山。为保证苗木成活率,我们组织人员用水桶提水上山,用水杯为苗木浇水。"
经过几代林场工人的努力,秃山变成了翠云覆盖的滔滔林海,翠云山也因此得名,成为崇礼森林最为茂盛的核心区。
多年来,崇礼为保护生态环境,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首都周边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塞北林场建设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绿化工程。特别是从年以来,每年以10多万亩的速度再造一座翠云山。年全区生态建设任务16万亩,投资约4.25亿元,投入力度之大,为历年之最。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应该说与崇礼独特的山形地貌、冷凉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刘继华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年冬奥会的新形势下,崇礼作为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因此,擦亮"生态"这张王牌,让生态优势转变为科学发展的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着"规模治理、成方连片、不留死角"的原则,崇礼相继实施了申奥绿化工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和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项目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将"绿化、彩化、香化"的理念充分融入生态工程建设中,在以樟子松、油松和云杉常绿树为主的基础上,搭配彩叶树种和花灌木,在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也打造了"春花烂漫、夏日青葱、秋色斑斓、冬浸水墨"的四季景观。
年以来,崇礼绿化造林工程兼顾生态建设和美化旅游景区环境双效益,特别是美化造林3万亩,重点绿化了万龙、长城岭、密苑云顶、太舞四季等雪场景区及县城周边和张承高速公路"六区一线"。树种70%为樟子松、云杉等四季常绿树,种苗高度在70厘米至厘米之间,做到一次成林。其余30%为火炬、五角枫、山桃、丁香等花灌木,为崇礼的四季生态游增加了更为诱人的色彩。
一系列保绿增绿举措的相继实施,染绿崇礼大地,筑起一道道生态屏障。优良的生态资源,换来清新的空气,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崇礼已实现由"一季游"到"四季游"的转变。特别是万龙、云顶等6大滑雪场的建成,使崇礼的冬季旅游异常火爆。据该区旅游局一位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今年全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均将增长27%。
编辑:建军编审:春兰佳生
来源:河北新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