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善学袁了凡的家风教育,值得今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嘉善,智慧的先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了具有地域人文传统观念的人文精神。他们的家风教育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从即日起,本报将刊出“传家风、立家训”系列专栏,倾听嘉善历史名人、近当代嘉善籍知名人物持家治家的故事。

袁了凡的主要经历

袁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明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年12月26日),袁了凡出生在嘉善县城东亭桥寓所。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直隶宝坻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援朝明军赞画等职,一生经历了“儒生—儒士—儒吏—乡绅”的典型生命轨迹。万历三十四年()七月去世,葬于嘉善县胥五区大西收字圩(今惠民街道新润村独社浜)。天启元年()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记,称赞袁了凡“学贯天人,名震海内”。

  袁了凡年轻时聪颖敏悟,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明嘉靖三十三年(),嘉兴府通判邓迁受命兴筑嘉善县城,聘请精通县域地情的袁了凡一起坐船巡视,确定嘉善县城池址。嘉靖四十四年(),嘉善知县许鎡辟书院,令高才生从其受经。在袁了凡中进士步入仕途前,就以怀经世之术而声名远播。时人评述道:

  袁黄,号了凡,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万历丙戌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了凡甫成进士,中外望宿老巨人,盖其知名天下久矣。

  ——[明]徐允禄:《思勉斋集》卷九《文编·袁了凡》,清顺治刻本。万历十六年(),袁了凡任宝坻知县,下车伊始,即以爱民励治相约,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薪俸来抵偿赋税,保全了许多处在饥荒中的宝坻民众。在任期间,袁了凡体贴民情,宽徭薄敛,弛禁缓刑,力争免除了繁重的“车运皇木”“贡银鱼”等差役;上疏朝廷请求“减粮”免赋;勘察清理宝坻的牧马草场;兴修水利,教民种稻,荒地开成美田,宝坻的农业得以恢复。袁了凡以民众之心为心,所为皆利民惠民,改变了宝坻的面貌,被誉为宝坻“数百年未有之良牧”。

  万历二十年(),日本侵朝战争爆发。由于袁了凡在军事上的见识与谋略,以及对倭寇情况的洞悉,升任为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年1月),袁了凡随中国援军渡过鸭绿江赴朝鲜参战,任援朝军队的“随行赞画”,负责军前参谋及部队的后勤。

  当时袁了凡已经60岁高龄,自言“六十老翁,驱驰兵革间”,但决心“报国捐躯御虎狼”!袁了凡在一举扭转整个朝鲜半岛战局的平壤大捷,以及智取(谍战)汉城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朝鲜人民深念其恩,当时朝鲜陪臣李元翼曾著《生祠碑记》,对袁了凡甚为称道,称赞他在朝鲜期间“勋劳甚备”。

  袁了凡著述颇丰,佛学、农业、水利、教育、军事、历法、医学、音乐、几何、数术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宝坻政书》《劝农书》《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等著述20余部,多卷。

  袁了凡精研举业,编纂出版的举业用书有《荆川疑难题意》《四书删正》《书经删正》《谈文录》《举业彀率》《心鹄》《四书疏意》《二三场群书备考》《游艺塾文规》《游艺塾续文规》《新刻八代文宗评注》(《评注八代文宗》)《古今经世文衡》《史汉定本》《新镌了凡家传利用举业史记方润五卷》《袁了凡先生汇选古今文苑举业精华》等十余种。袁了凡是当时出版界举业用书的金字招牌。

            袁了凡的家风教育

  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和道德风貌,这种处世教育、人生态度对子孙的传承载体就是家训。《了凡四训》是一部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训,传播广泛,影响异常深远。

  袁了凡自幼接受良好的家风教育,在严格的家规家教中成长。其曾祖父袁颢立下《袁氏家训》,提出“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具有很高的儒学造诣,博学而善于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袁了凡的母亲李氏是一位平凡而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仅对前妻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以自己的榜样示范,给他们以勤俭持家、体恤贫穷、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等美德的熏陶。

  根据父亲袁仁、母亲李氏平时对他们的训示,袁了凡兄弟五人回忆、整理成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训《庭帏杂录》。袁仁夫妇教育子女指导做人重言传更重身教,循循善诱、教勉结合,谈修身学问亲切朴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家教史上,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等这样一些经典的贤母训子故事,但多是零星事迹的记载。《庭帏杂录》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录母亲一方以身立教的家训,感人至深。

  袁家的家庭教育,其父母或言教或身教,或延续家族传统或吸取新观念,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种下了最初的因子。

  袁了凡在宝坻期间,他同其妻子把每天的事情都记入《治心编》,随时检讨和改正自己的过失,袁了凡还在县衙空地“皆令种蔬,尽足供给,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袁了凡虽然老来得子,但宠而不溺,教子有方,专门写下诫子文,这就是后来广泛流传的著名家训《了凡四训》。全书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4篇,分别来自袁了凡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改过”“积善”两部分是在宝坻知县任上完成的。袁了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其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要端正信念,立己之身;时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提出了行善的主要途径,并提醒子孙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

  《训儿俗说》是袁了凡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通俗性阐释,教育其儿子为人处世之道,对儿子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一部家训。全书包括《立志》《敦伦》《事师》《处众》《修业》《崇礼》《报本》《治家》等8篇,系统阐述了做人、治家、为官应遵循的规范,具体备至。袁了凡告诫其子:“立志求为大人。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指出“治家之事,道德为先。道德无端,起于日用”。袁了凡训诫其子,其为官准则为:要一片心肠都在百姓身上,“视他如骨肉则亲,敬他如父母则亲”。

            袁了凡家风教育的时代价值

  袁了凡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伟大思想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践行者。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于推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推动“善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提倡爱国爱家、自立自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之美德,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的要求相通相承。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告诫其子,一个人处世要务是“立命”。要胸怀大志、心系国家、自律自省、修身修德;通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实践与努力,自强不息、改变命运,而不要被命运束缚手脚。他指出:“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

  袁了凡提倡记功过格的方法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不断改过行善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做到了“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点,那么命运自然会改变。功过格的实质就是对自己每天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使之成为激励和反省自己的一面“阴阳镜”。“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沈钧儒青少年时,即十分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从16岁时开始力行袁了凡的功过格。每晚入睡前,他自省一天的言行,检讨身心,改过从善,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民盟中央主席。

  他提倡修身积德、为民造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爱民亲民之美德,与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相通相承。

  袁了凡在宝坻施政的5年,使宝坻人民真正“享受”到了“清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善政”。几百年来,袁了凡一直被宝坻人民铭记,许多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称他是宝坻“建县八百年中最受称道的贤县令”,受到人们的无限敬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袁黄的故事”已于21世纪成为宝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袁了凡的为政理想和道德修为,也是他一贯遵循的家风教育理念。

  在《训儿俗说》,袁了凡告诫其子:“官无崇卑,皆民望也。一念爱民,便可布德。”“明德不是一人之私,乃与万民同得者,故又在亲民。以万物为一体则亲,以中国为一家则亲,百姓走到吾面前,视他与自家儿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此是亲民真景象。”在《重修嘉善儒学记》里,袁了凡强调:“以天下为一家,以万物为一体,视百姓真如吾子而诚心保之,斯谓民之父母。”

  袁了凡对儿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其子天启,后改名俨,字若思,号素水,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天启五年中()进士,任广东高要县令。天启七年(),高要县夏水加秋涝,城中水深三尺。袁俨奔走救灾,“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细看贫户,目不暇睫,劳瘁呕血,犹亲民事,遂至不起。”袁俨爱民如子,鞠躬尽瘁,劳累过度而累死任上。袁俨夫妻墓址在嘉善县下甸庙沙塔浜。

  他提倡明礼知耻、行善济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德向善之美德,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的内容要求相通相承。

  善书,即劝善书,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了凡开善书具名之先河,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现身说法”,成为中国第一部真实人物具名的善书。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宣讲、小说、说唱而流行于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以提高民众道德水平,维持地方社会秩序。

  《了凡四训》全书的重点是劝善,“积善之方”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袁了凡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该篇通过列举十个行善事得福报的事例,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袁了凡认为只有对善行进行精研明辨,才能做到真正的行善积德,否则徒劳无益。袁了凡通过十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十个最基本的行善方法。

  他提倡乡贤示范、乡风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见贤思齐之美德,与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和倡导乡风文明的要求相通相承。

  袁了凡重视乡贤教育,《了凡四训》也是一部以乡贤来进行示范教育的“活教材”。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不仅用“我嘉善同袍”这样亲切的口吻,而且所提到人物大多是浙江本省的先贤名人,以及嘉兴、嘉善本地的乡贤,甚至以其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作为例子。

  《了凡四训》提到的54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通过与袁了凡主编的万历《嘉善县志》比对,可以发现其中有18个是嘉善人,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积善之方”的十个故事里:“杨自惩救助囚犯说情平冤”“谢都事不杀无辜活人无数”“应大猷义救妇人做善事”等三则,人和事都在浙江;“屠康僖公平反冤案”“包凭捐银衣助寺僧”在“吾乡”嘉兴;“支立不趁人难为囚平冤”的故事则在本邑嘉善。支立曾孙支大伦与袁了凡“为金石交”好友,二人皆高中进士,颇富文才,俱名噪一时,人称嘉善“并时有支、袁两先生”。

  《了凡四训》里最为著名的乡贤,是辛未年(年)与袁了凡一起进京赴考的“我嘉善同袍”丁宾。丁宾为人“至柔”“谦虚”,高德高寿。有趣的是,袁了凡与丁宾相互赞赏,都称对方为“当世之伟人,而理学之巨擘也。”袁了凡毕生致力行善,晚年常与同乡同科进士陈于王探讨修德行善义举,指导嘉善一带的民间慈善事业。

            结语

  四百余年来,《了凡四训》长盛不衰,名播海内外,为袁了凡赢得世界性的声誉。今天,过于追求物质的社会弊病也尽显无遗: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自私贪婪,贪腐多发……袁了凡的家风教育理念,能帮助我们通达生命的究竟,透悟人生的真谛,更加理性、淡定、睿智地面对纷繁的社会与多样的人生。

  因此,今天我们诠释袁了凡家风教育及其时代价值,对于传递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了凡善文化与创新地域文化品牌相结合,进一步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mj/5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