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专刊抓住小长假的尾巴,去看那些极

  国庆七天乐,转眼已是第六天。站在长假的尾巴上,小编想问大家,“醉美婺源,你们看够吗?”相信大家一定没有看够。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推荐一些可能被大家忽视的,却流传于婺源,闻名于世的的婺源经典!这些婺源独有的记忆,愈久弥新。国庆最后两天,抽空去婺源熹园和博物馆看看吧!

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婺源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队伍。设立在婺源熹园内的非遗展示馆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集中展示了婺源傩舞、徽剧、三雕、歙砚制作、灯彩、纸伞制作、祠堂祭祀等十余项传统非遗项目。

紫阳书院

  徽州是朱熹祖籍之地,他生前曾两次回徽州访亲祭祖,并讲学其间。年,郡守韩补于徽州歙县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创立书院,不久便得到理宗皇帝御赐的“紫阳书院”匾额,书院与祭祀朱子之祠堂合为一体,成为本地宣扬理学的重镇,也因此奠定了徽州地区的学风。

  “紫阳”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号,历史上,以“紫阳”命名的书院很多,主要是为了祭祀朱子,宣扬朱熹理学。这些书院分布在徽州、苏州、杭州、漳州、汉口、武夷山等地,在婺源熹园,也建有紫阳书院。

熹园砚馆

  笔墨纸砚自古就被我国文人奉为“文房四宝”,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或者辅助性工具,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婺源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别名龙尾砚,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的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婺源龙尾砚从古至今,是文人雅士案头之珍品,历朝皆为贡品,现为婺源四大特产之一。当代婺源制砚艺人继承传统风格,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特色,精心设计,因形造型,生产出云龙、秋声、浴牛、古磬多种图案的砚台,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有媒体评婺源龙尾砚具有敦煌壁刻的传统,有六朝造象的韵味,也有唐宋元明清各朝砚刻的遗风以及新的风格追求。

民居码头

  婺源古民居是徽州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民居中保留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婺源博物馆可以看到,婺源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和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高宅深井及大厅为民居内部特点,以婺源木雕、石雕、砖雕雕为主要装饰艺术形式,是婺源特有的人文景观和秀丽的自然环境和谐表现的民间艺术文化精髓。婺源古民居的特点和艺术形式集中体现在该县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的就是其中的代表性。

历史上婺源对外交通,除陆路有古道与邻县沟通外,另有内外运航线3条。当年,位于城西宝婺门外的西关埠头,是婺源最大的船埠码头,舟楫云集,商贾络绎。输入的粮食、食油等货物,于此换乘小船东运江湾、北运清华;外运的山货物产,多在此装船驶达德兴、乐平、万年直至鄱阳湖。

婺茶制作

  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云雾缭绕,寒暑温度分明,加上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喜温、耐湿、好雾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早在唐代以前,婺源人就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生产。

婺源盛产绿茶,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婺源博物馆设有“茶乡美器”专题展厅,展出有关茶叶、茶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展出的“传统茶叶初制流程模型”,介绍了婺源茶叶的制作工艺。

茶乡美器

  婺源有“茶乡”的美誉,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家家会种茶,户户懂做茶,茶风茶俗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饮茶、敬茶、以茶会友,在这个尊儒崇礼之乡更是蔚然成风,代代相传,民间因而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各式饮茶器具。

  婺源博物馆“茶乡器具”专题展厅陈列的部分古代茶具,工艺不同,造型各异,既展示了各个时期的茶具艺术,更可以从中看到人们饮茶方式变化的轨迹。

明清书画

  婺源博物馆馆藏丰富,馆藏文物以唐宋名砚、两宋纪年墓瓷器、明清书画、历代工艺品见优。书画作品中有明代吕纪《芦雁图》、刘世儒《墨梅图》,清代渐江《黄山图》,以及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冯梦龙、郑板桥等名家书画代表作。馆内开设有“明清书画”专题展厅,以下为展出的部分明清书画作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mj/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