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城已搬迁66周年,你还记得ldq

关于莲峰“老县城”

据《永善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派大将张耀祖、哈元生、卜万年率兵分三路进剿黄华米贴,匪乱平息后,朝庭钦命县名为“永善”。

雍正六年置县城于黄华米贴,第一任知县杜思贤。因米贴有城无池,又地势狭陷,屡遭匪患,易攻难守,遂于雍正九年迁县治于莲峰,筑土城墙,无池,方圆二里六分,高一丈二尺,盖瓦,呈四方直角形,四门设有炮楼。东门“日华”、西门“金川”、南门“崇礼”、北门“拱宸”。内设知县署,教谕署,典史署,右営游击署,置咸宁仓,盈宁仓,安丰仓等。

乾隆二十五年()改筑石城墙,乾隆五十六年()知县邵伦清捐款修建南北城楼,嘉庆十年(),知县吴进堂捐款复修。

同治元年()太平军(太平天国)入城,城毁,至民国初再度修整,四城门改名为:东“莲峰”、南“迎薫”、西“挹(yì)爽”、北“承恩”。

民国27—35年(l-),县长李俊和县参议长敖英贤等多次联名奏报迁城于井田镇,但未批准。至年3月,县城迁至井田镇(今溪洛渡镇)。

此后,莲峰便有了“老县城”之称,掐指算来,已有66个年头了。

想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老县城”的信息,请往下看!

↓↓↓

寻梦莲峰

作者:杜福全

暮色四合,一轮清淡的圆月,高高地悬挂在黛青色的五莲峰上。月光之下,群峰静立,树影绰约,四围逶迤绵延的山脉,徐徐地隐没在苍茫的暮色中,抵御着从宛如天际的远方慢慢地入侵而来的黑夜。

天空空阔,一团黯淡的蓝,悄无声息地笼罩而下,仿佛要把五莲峰下的村庄与集镇、犬吠与梦呓、过去与现在一起覆盖。此时的永善老县城——连峰,那些透着古色古香的疆域,在清幽的月光之下,显得那么安静,那么悠远。

在这静谧的夜晚,造访这个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老县城,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在此之前,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加之有个老同学在莲峰小学教书,我曾好几次在这里驻足停留。星夜探幽,民间仿古,在残垣断壁中寻找莲峰古城的历史遗迹,在乡贤遗老的记忆中探询莲峰古城的风云过往。

初夏的夜晚,月淡风轻,一个人来到莲峰小学的校园内,独自端坐在那布满岁月之痕的古戏楼前的花台上,目光沿着楼角凝目远眺,古戏楼逐渐模糊的棱角,独立于苍茫暮色之中,岁月更替的脚步,慢慢停顿下来。不觉中,耳边隐约响起管弦鼓乐之声,戏楼的舞台上,刀光剑影,人影窜动,恍如梦中。

莲峰,永善曾经的老县城,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老永善”,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永善县志》记载:“雍正八年(),因乌蒙府叛,鄂尔泰邀滇、川、黔三省兵力会剿,清将哈元生、韩勋、王谷宰等十一月率兵会于米贴,使城变为废墟,知县杜思贤与游击马秉伦合请迁城,巡抚张允随奏报获准。雍正九年()迁县治于莲峰,筑土城墙,无池,方圆二里六分,高一丈二尺,盖瓦,呈四方直角形,四门设有炮楼,东门‘日华’、西门‘金川’、南门‘崇礼’、北门‘拱宸’。内设知县署、教谕署、典史署、右营游击署,置咸宁仓、盈宁仓、安丰仓等。”

古时修筑城池,主要以地缘政治、军事防御等为重点,至于商贸集散之功用,大多只是附属而已。莲峰古城,后(东)有莲峰(五莲峰)作为屏障,前(西)有玉带(金沙江)构筑天险,左(北)有美人(云雾山)顾盼流眸、右(南)有镜子(镜子山)遥相呼应。在这里,东南和东西走向属五莲峰山系,与蜿蜒磅礴的乌蒙山脉一脉相承,群峰逶迤,绵延千里,却看不出山的高和峰的险;向西望去,目光跳过金沙江大峡谷,视野与四川的大凉山气脉相连,群山之上,云蒸雾绕,气势雄阔。

关于莲峰古城的修建,民间有“称土建城”的说法:据说当时永善县城的迁建有三个备选地,分别为莲峰(现莲峰镇镇政府驻地)、米贴(现黄华镇辖区内的一个村)、万和(现莲峰镇辖区内的一个村),负责选址的人用相同的器皿将三处备选地的泥土装满,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看哪处泥土的质量最重,就定在那里造城。民间还有一个“喜鹊衔枝定县府”的传说:传说县城最初确定的迁建地在万和,在动土开工建设的日子里,工地上空天天百鸟齐鸣,满天乱飞,久久盘旋,不愿离开,让工地不得安宁。有人看见一只只喜鹊,俯冲向工地,叼起地上的树枝就往五莲峰的方向飞去。负责县城修建工作的官员见此情景,便请来风水先生讨个说法。风水先生说,你们跟着喜鹊去看看,看到它们把树枝叼到哪里,就把县府建在那里。结果,跟踪喜鹊的人,在五莲峰脚下发现了堆积如山的树枝。这些民间传说,不管确有其事还是纯属杜撰,最后县府迁到了莲峰,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

说是古城,但时至今日,在莲峰集镇上基本上看不见古城的痕迹,哪怕一点大略的轮廓也没有,连残垣断壁的踪迹也少得可怜。差不多三个世纪,二百八十多年,两万个日日夜夜,如此计算的话,确实是一个很漫长的时光,有多少岁月的痕迹随着光阴的流转而消逝、泯灭。

在莲峰,我曾多次试图在现代化集镇建设的边缘地带,于蛛丝马迹中发现一点古城的余味,但这几乎是徒劳的。于是,我只好请我的同学带着我,去造访长期居住在莲峰街上且上了年纪的人,企图从这些老人们的记忆中打开一道通往莲峰古城的大门,从他们的话语中重新构建一幅古县城府的粗略画卷。

永善县城于年从莲峰迁往现在的县城所在地溪洛渡镇(原景新镇),作为永善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莲峰老县城承载基层政权组织功能的时间至少有年之久。在这期间,因战事等原因的破坏和功能提升,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改建和修整。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五年(),(莲峰城)改筑石城墙”。据说,修建城墙的石头为一色的青石,取自距县城5公里处石垭口的一块巨石,修建完全部城墙,并且铺完城内所有的街道,这巨石还没有用完。乾隆五十六年(),知县邵伦清捐款修建南北城楼。嘉庆十年()知县吴进堂捐款复修。几经修复建的莲峰古城,进一步完善了军事设施和市政功能,规模更具气势。

据史料记载:“同治元年()九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分三路入滇,其中一路于十二月由四川宜宾溯江(金沙江)而上进入永善,与清军战于金锁、黑铁、回龙三关,二十七日攻破县城,至次年一月离永善进入昭通。”如今,在莲峰还流传着“文官逃往磨石坳、武官逃往仙鹤山”的说法,可以想象当时县城溃不成军的样子。

民间传说,石达开部进驻莲峰城后,兵马粮草短缺,便出银子请苗寨的寨主帮助采购战马,为下一步入滇充实力量。谁知,寨主认为“长毛(太平军)造反”属叛军,不帮他们做事,于是拿着石达开给他买马的银子跑了。太平军在城里驻扎了两个月,石达开的爱妾因不忍饥寒的折磨,病死在了莲峰。石达开一气之下,离开时一把火把莲峰老城给烧毁了。传说石达开的爱妾葬在五莲峰上,随葬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对那些喜欢探险和寻宝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后来时间里,不少人爬上五莲峰,企图在草莽丛林中发现石达开爱妾随葬的那条金裤子,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是无果而终。

民国初年,当局对莲峰古城再度进行修整,四城门改名为:东“莲峰”、南“迎熏”、西“挹爽”、北“承恩”。民国初期,劝学所长刘海青破庙建校,开办新学,传授新文化,从此,小学教育逐渐兴盛。老莲峰人记忆中的七十二庙,估计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拆除的。

现在,我们在莲峰还能见到的古建筑,就是莲峰小学内那座独守沧桑的城隍庙,后来改为戏楼,还有残存于镇卫生院一角那对雕工精细的石狮子,以及南门处几经修复的龙王井。

莲峰古戏楼(城隍庙)修建于年,纯木瓦结构,柱子有成人合围大小,共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为戏台。戏楼屋顶呈八边形,梯形状,共四圈,每圈由八块木板镶嵌而成,越往顶部的木板越窄越短。整座戏楼建造气势恢宏,用材粗壮,柱、枕、椽、梁、檐串联有序,连接科学考究,牢固稳靠,结构甚为巧妙。二楼的墙壁和天花板上,有雕刻和壁画,如今已剥离模糊,内容难辨。几年前,戏楼前面还有一排古建筑,叫“抱楼”,因改建学校已被拆除,拆下的木材还摆放在校园内。我那同学曾在从拆除“抱楼”的房梁上见有刻字,属年重建而成。戏楼经历过几次修复建,如今看上去风雨苍茫,傲然于五莲峰脚下,独自守望着历史的回音。

在莲峰小学内的古戏楼下,睡着一块不起眼的碑石,刻有“奉旨文武”四个字。据说,这个石碑以前立在北门处的状元桥旁,告知往来文武百官,途径此处,需勒绳下马,步行过状元桥。

距南门不远处,有一口井,名曰“龙王井”,如今此井已作改建封闭,不过,它还在为莲峰镇的居民提供饮水资源。现在还能看到井旁有两块碑记:一块碑石上书“乾隆四十七年修建”;另一块碑石上书“一九八二年第三次改建”。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此井还有一块碑被埋在了井内,上面有关于这口井更早的历史记载。当地的老莲峰人,至今也搞不清流淌近三百年的龙王井的水源究竟来自哪里。传说龙王井水来自五莲峰上那个深不可测的黑龙潭,一条龙的龙尾搭在黑龙潭上,龙头正好伸往莲峰城内的龙王井处。据当地的老人讲,龙王井上方曾建有龙王庙,建庙的目的是为了留住龙王,确保水源万古流,这也符合井庙结合的历史传统。当时修建此井时,为了防止敌人下毒或者切断城中水源,故将水渠修为暗渠,水渠一律用青石砌成,深埋地下,为防止龙王井的水渠工事设计外泄,水渠及水井修建完毕后,所有参与修建的工人都被灭口,永绝后患。

如今,莲峰镇在集镇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融入老县城的历史文化元素,给出位置对莲峰古城的历史文化进行收集、梳理和集中展示,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五莲奇峰,万年矗立,巍然不动。

莲峰脚下,风云变幻,往事如烟。

来源|《永善县志》、

莲峰夜谈图|田明

编辑|永善县新闻中心

一组美图带你见识金沙江的神秘与壮观!

马楠花山节美图来袭!精彩震撼一网打尽

永善酸菜大王罗文华,一颗青菜卖出27元高价!

厉害了!永善这2个镇被“国家点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xw/10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