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莺/文 俞跃/摄淳安汾口镇龙山村姜家自然村不大,整个村只有26户人家。在口语中,为了把姜家自然村和相隔不远的姜家镇加以区分,这里也被称为小姜家。小姜家的村民原来多为姜姓,故称“姜家”,后来姓姜的人陆续迁走了,如今这里居住着的26户人家,都姓徐。一小姜家崇礼堂,门牌是姜家1号,其实是徐氏的家厅。此地徐姓人家,本是龙游人,第一代迁入遂安的人叫徐国辅。据《龙峰西村徐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年间,徐国辅十二世孙,哥哥徐新关迁龙峰西村,弟弟徐新盛迁芳村埂,徐新盛的后裔徐景荫迁往姜家自然村。村里的老人们说,徐景荫生了5个儿子,如今小姜家的徐姓都是徐景荫的后人。崇礼堂建造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村里人家不算多,所以家厅也不是很大。崇礼堂两进,三间,中间有个1平方米左右的小天井,后面一进为两层楼,寓意着后代更比前代好。整个家厅年大修过,厅里的冬瓜梁、柱墩上还能看出老底子的岁月痕迹。二说到小姜家,就一定要说说龙山村。如今的龙山村,有龙山、下湖、姜家三个自然村,龙山自然村最大。龙山自然村属移民后靠村,这里的村民多数来自龙山街。龙山街在明朝万历年间曾是繁华的龙山镇。直到前后,龙山镇仍是遂安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当时的龙山街,南有武强溪,村东有龙川溪,西有黄家溪,北有龙洞山作靠山。龙山街的繁华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是“龙休古道”的一端,也是重要的驿站。龙休古道,北起徽州休宁屯溪,经连岭、送驾岭,过鲁村,直到龙山街,余里,为徽遂陆路商贸通道。年秋,红七军团经送驾岭到皖南,基本的行进路线就是龙休古道。现在的龙山村人还会说起长辈讲述到屯溪做生意的事。龙山镇上出名的龙山街,东西走向,差不多有一里长,街道上铺着青石板,两旁店铺林立,有客栈、饭馆、点心铺、杂货店、木器坊、糖酱行等十余家。民国《遂安县志》的“税捐”和“职官”名表,都提到了龙山街。清同治年初,专设了龙山茶捐局,征收附费,可见当时商贸频繁,尤其是茶叶生意。年,安徽黄山市发现了清代至民国婺源徽商在龙山街经营盐典的家族文书,共件,最早的为雍正五年(年),最晚的年。这跨越多年的文书资料,记录了一个家族的久远故事,也展示了龙山街曾经的商贾云集、人来人往——雍正五年,徽商王素其与宋丽午、洪赤玉、宋振旭签订合管龙山街宋振旭典业;到乾隆十四年,王素其的儿子王于蓝在龙山街开办王有兴典;到乾隆五十八年,盘下余怡兴盐店,经营盐业……这里,还曾经有过徐氏家厅德裕堂,比小姜家的崇礼堂气派很多。厅从东到西有五个大间,北到南是七个大间,厅前还有一个大围门,门的样子是牌坊式,相传这个厅是府厅的式样,但因为龙山没出过府太爷以上的官,不能开中门,只能开偏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安江水库尾水倒灌,龙山街成了一片泽国,于是龙山街的居民就近往高处走,迁居到了如今龙山村的位置,老龙山街就渐渐荒废了。虽然迁离了故土,但故事口口相传了下来。一个家族的记忆,一个村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新不断汇入旧,最终延续传承到未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淳安县汾口镇联合出品记录一镇一村的文化根脉“汾口寻根”系列文化报道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