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34852.html
尊经崇贤崇礼讲学——试析李因笃的关学思想
来源:唐都学刊,32(02),46-51
作者:刘泉
摘要:李因笃是清初关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虽以诗文名世,但在对关学思想的阐发和弘扬上具有重要贡献。限于文献不足,难以全面深入地研究李因笃的关学思想,但就其文集所载相关文献可知,李因笃早年推崇程朱但不排斥陆王,晚年极力提倡、践行张载礼教之学。其关学思想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尊经崇贤,崇礼讲学。
关键词:李因笃;清初关学;经学;礼学;学风;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动荡与稳定,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亦随之起起落落。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织演进中,地方学派亦追溯各自渊源,致力于寻找朝代交替的文化因素及哲学根源,建立各自的道统与学统以拯救人心、改良世风。当时关中地区亦有这样一批学者,他们遥接北宋理学家、关学宗师张载(—,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在理论与现实等方面引领了一时风尚。本文所述人物李因笃便是其中一员,今主要从其人其书、尊经崇贤、崇礼讲学三方面对李因笃及其关学思想进行分析与阐发。①
一、李因笃其人其书
李因笃,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陕西富平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寿六十二岁。与李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人)、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并称为“关中三李”。其生平详见朱树滋所撰《李文孝先生行状》及吴怀清编《关中三李年谱》[1](下文简称《年谱》),尤以后者为备。
1.其人
李因笃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崇祯四年()到顺治十五年()。①李因笃在关中,受学于外祖父,与关中名贤交往切磋,此为思想之积累期。其四岁丧父,幼承庭训于母亲田太孺人(—)。其父李映林(—,字晖天,谥孝贞),私淑于晚明关中大儒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人),尊礼崇德,乡有贤名。李因笃五岁时,其母携家避乱于外祖父田时需(?—)家,遂从外祖父受读经史及唐宋古文。七岁时,其母取李映林藏书及冯从吾小像示之,勉其向学。李因笃泣受,益发奋经籍,欲承其父志。清顺治元年(),李因笃十四岁,志欲结客于塞上而不得,遂归家闭门,研习经学。次年,与理学家王宏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人)结交于长安。
第二阶段,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八年()。李因笃开始四处游学,广泛结交天下文人豪客、理学名贤、达官贵人,此为思想之精进期。顺治十六年(),李因笃二十九岁,其外祖父卒。丧后遂外出交游。三十三岁,与顾炎武(—,字忠清、宁人,号亭林先生,苏州昆山人)结交于山西代州。三十六岁,结交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今浙江嘉兴人)于山西太原,结交屈大均(—,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于陕西西安。康熙三年(),访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阳曲人)于山西太原;次年,傅山访李因笃于富平。四十六岁时,为李颙作《隐士庄拟山堂记》。四十八岁至四十九岁,应博学鸿儒赴京任职,与阎若璩、魏象枢、汤斌、陆陇其等人结识。其间,于康熙十七年(),与颜元论学;于次年,与阎若璩论学[2]。
第三阶段,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三十一年()。李因笃归养关中,晚年推崇张载,提倡关学,宣讲礼教,此为思想之成熟期。康熙二十三年()春,李因笃五十四岁,应川陕总督希福、西安知府董公之邀请,主讲于关中书院。次年七月,至岐山朝阳书院讲学,有《朝阳书院会讲录》,已佚。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交游关中,奖掖后学,整理诗文旧作。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卒,寿六十二岁。
李因笃生于明末,主要活动在清初。其学有家传,以今见文献观之,似无师传。其思想形成与学术活动,以自学为主。李因笃有志于理学,对作为理学基础的经学(尤其音韵学)十分重视,同时又醉心诗文。其对理学(关学)的理论创见较少,但在传播与弘扬上贡献甚多。(详见后文)
2.其书
李因笃著述丰富,今存有《受祺堂文集》《受祺堂诗集》《仪小经》《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韵考》②,已佚则有《九经大全》《诗说》《春秋说》《杜律评语》《朝阳书院会讲录》《广韵正》等。③
其《受祺堂文集》十五卷,家藏抄本,未刻印刊行。沈青峰《雍正陕西通志》著录[3],舒其绅《乾隆西安府志》曾见引用[4]。据冯云杏《新刻受祺堂文集小序》称:“乾隆年间,诏求遗书,邑侯广川李公录其文集,呈入四库馆中。其时,窦竹亭先生凤辉谋刻之未果,后吾乡党亦斋孔武与江右吴邑侯谋刻之又未果,先生文集几将泯没无传矣”[5]6,可略见其流传。此本今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古籍室,历代学者几未之见,多以为佚。此外,又有清光绪间,冯云杏辑编《受祺堂文集》四卷,有道光七年()杨浚刊本。道光十年(),杨浚又辑编《续刻受祺堂文集》四卷。此八卷,今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册[6]。另有《文抄》一册,抄录者不详,民国抄本。
《受祺堂诗》(亦称《受祺堂诗集》《受祺堂集》),三十五卷(卷四未刻)④,有清康熙三十八年()田少华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册[7],又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册[4]。《仪小经》不分卷,有清光绪十年()刘氏传经堂刊本,后收入清贺瑞麟辑编《清麓丛书外编》。①《汉诗音注》《汉诗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编评点汉诗,兼注音韵一卷。至五卷题曰《汉诗音注》,六卷至十卷题曰《汉诗评》,一书而中分二名。又前五卷之评夹注句下,后五卷之评大书诗后,体例亦迥不同,不知其何所取也。”[8]此书康熙刻本有二种:一为李因笃手评、康乃心跋《汉诗评》十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刊本,今藏首都图书馆,有清叶德辉题跋[9];一为李因笃评、李颙阅《汉诗音注》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②《古今韵考》四卷,有清光绪六年()王氏天壤阁重刊本;清光绪九年()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另有清杨传第附记一卷;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丛书集成初编》(第册)影印天壤阁本[10];《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八卷)影印《关中丛书》本[11]。
李因笃著作的整理尚属于初始阶段,非积年累月之功不可成。现虽有《李因笃集》出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版本选择及整理者水平等。且所收录著作仅其全集之一毛,未足以充分呈现李因笃的思想及其地位。如此等等,皆有赖时贤共勉。
二、尊经崇贤
康熙二十五年(),李颙致函许荃孙,评价关中学术现状,谓“关学不振久矣”,“若夫留意理学,稍知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者,犹龟毛兔角,不但目之未见,耳亦绝不之闻”[12]。在李颙看来,当时之关中虽文人济济,但着力理学且能经世的很少。其评价李因笃为“风雅独步,气谊过人”,是褒扬其诗文与气质,却又隐性地批评了李因笃在理学上的不足。时之关中,理学思想之精深无有出二曲之右者。如王维戊认为:“当时关中讲学者,二曲为最盛,成人亦最多。太史人知为文章之士,而不知固讲圣贤之学者。宜其品诣之卓越也。”[1]
因文献不足,很难深入研究李因笃的理学思想。但以其策论、《正学偶见序》《与孙少宰书》《重修宋张诚公横渠夫子祠记》及宋振麟《朝阳书院奉迎李太史子德先生会讲录序》③等文献可知,李因笃早年推崇程朱但不排斥陆王,晚年则极力提倡张载之学,于理学、关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人生践行之中。其关学思想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尊经崇贤与崇礼讲学。
李因笃“深于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1]汪琬称其“经学修明”,乃“可师之人”[1]。顾炎武亦称之为“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已者也”[1]。王士禛称李因笃“博学强记,十三经注疏尤极贯穿”[1]。沈德潜称其“邃于经学”[1]。据屈大均记载,李因笃三十六岁时,尝欲编定《九经大全》[1]。
李因笃认为经学是理学的根本,故而汉唐诸儒虽多“天资卓迈,出处较然”者,但终不得称理学,其衍经学之未纶;朱熹称理学宗师,因其学以经学为本,《四书集注》“尽善尽美,无可遗议”[5]。基于对汉唐儒学、理学、心学及世风的反思,李因笃认为理学当以经学为本。④在经学中,他又极重视音韵学,著有《广韵正》四卷、《古今韵考》四卷。⑤
李因笃以经学、诗文名传后世,而无理学著作遗存,但在当时及后世仍有理学家之名誉。如江藩认为:“其学以朱子学为宗。时二曲提倡良知,关中人士皆从之游。二曲与因笃交最密,晚年移家富平,时相过从。各尊所闻不为异同之说,君子不党,其二子之谓乎?”[1]据史传,李因笃家学传自冯从吾,他早年熟读理学各派典籍,学宗朱子,归心横渠。李因笃与理学时贤多有唱和,如称李颙“有志圣贤之学”,“笃实之征,光辉莫掩”[5]87。李因笃之学,本经学而欲为理学,他曾说:“《记》曰:‘惟天下至诚,为能知天地之化育。’此学者之事也。学者,人道之极,则求其合于天”[5]44。
李因笃认为,治经学当以通晓经济民生之道为务。他《与孙少宰》中说:“窃观当世儒者,亦有留心斯道谈孔朱如某某其人。然皆摭拾语录,妄称性命之旨,而绝不知从事经学。自因笃论之,断未有不深于经学,而能以理学名世者也,汉唐诸儒终不得列理学一席,非经学之不纯故乎!”[5]其《受祺堂文集》卷一至二收录“策论十三篇”,均博引经史、针砭时弊。①此皆显示了李因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