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辽文化优势浅述

崇礼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深山区。最早为鲜卑、突厥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到辽金时期才逐渐有了明确的归属。年(民国二十三年)取儒家“崇尚礼义”之精髓从张北县划出部分属地,分设崇礼、尚义两个设治局(相当县级),年改局为县。

解放后,在崇礼区域发现了许多远古时期的石器,还有人骨、兽骨及灰坑,经文物部门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与仰韶的混合文化。

近年来,崇礼县一直致力于研究挖掘历史文化,立足崇礼文化特点,积极推进区域文化建设。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

1盘点崇礼古迹遗址,辽文化资源丰富

近代以来,崇礼对境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详实的普查和深入挖掘。目前掌握的古迹遗址中,辽朝以及包含辽朝的遗址最多,共有59处;汉朝包含汉朝的遗址共有46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18处;金朝以及包含金朝的遗址40处;旧石器时代7处;龙山时期5处;周朝以及包含周朝的遗址13处;商朝以及包含商朝的遗址3处;明朝,除了明长城外,含明朝的有2处。清朝遗址18处。

崇礼清代以前至原始社会的古迹遗址,总计处,其中辽朝或含辽朝的遗址59处,金朝及包含金朝的遗址40处,两项共计99处,约占总量的47%,辽朝独占28.4%。

这样看来,辽代古迹遗存,比较崇礼各个历史阶段古迹,辽代最多。从数量上说,挖掘辽代文化还是最科学的。

2崇礼目前最大的古城遗址为辽代遗址,研究挖掘辽文化有文物支持

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中,记载崇礼县太子城尚存有部分夯土城墙。文物普查时也从城址内采集到鸡腿瓶、四尖铁蒺藜、泥质灰陶砖、瓦等文物标本。这些标本具有辽金时期文化特征。《崇礼县志》年版记载:解放后曾在太子城古城地出土过辽代的鸡腿瓶、方砖、长形砖、元纹黑陶小口长颈壶、铁质四尖蒺藜和不少的松柏木等,从这些文物看,太子城最晚在辽代所建。

就目前考古工作而言,太子城有直接的考古文物证据,为辽代遗址。虽然没有大面积挖掘,但起码可以证明,最丰富的文物在辽朝。

3辽代的多民族融合是崇礼文化的特点,研究挖掘辽文化意义重大

纵观崇礼历史沿革,直到辽代,才是多民族融合最频繁、最浩大的时间段。也是崇礼文化的特点和崇礼精神形成的主要历史时期。有人说,辽代一朝时间短,不值得挖掘。但是研究和传承文化,更应该考虑文化中的精神元素。在辽代,辽太宗采取“一国两制”即“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辽代的多民族融合,和辽代推行的“一国两制”制度,符合多民族友好相处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崇礼有丰富的辽代地下文物,研究挖掘辽文化大有可为

崇礼有丰富的辽代地下文物。比如驿马图乡寒清坝村有一座古墓,八十年代中期,崇礼县文保所对古墓进行实地调查考证。在古墓附近发现许多泥质灰陶片,夹砂红陶片、夹云母红陶片。本村村民曾经在古墓附近发现过三棱箭头、铜剑、铜斧、铜镰、印章等器物。铜剑长约45公分左右,锈迹斑斑。印章材质属铜质,高约5公分左右,该印章为篆书。文物考古人员将一部分器物收回县文保所保管,经考证该墓属汉至辽代古墓,保存基本完好,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营乡元房子村,村民在80年代打菜窖是,挖出一个地下穴道,穴道通往深处,不见终点,还有分支。穴道全用朱砂喷刷。穴道入口处发现两具尸骨,还有铜镜、白瓷碗等文物,文物鉴定为辽代。初步推断两具尸骨为守卫。可见这座古墓的主人不是寻常人。

这样的遗址在崇礼还很多,因而要加大发掘力度,才能使崇礼的辽代文化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

5崇礼区域在辽代为几代皇帝“必游”之地,研究挖掘辽代文化是提升旅游产业的“魂”

放眼崇礼周边地区,张北、沽源、宣化、上下花园、赤城,均为辽代皇帝的“行宫”和游玩狩猎的地方。史料记载,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萧太后)经常往来驻跸于燕子城(今张北)。离燕子城不远的鸳鸯泺(po),则成了大辽皇家春捺钵的首选之地。辽史记载了圣宗7次、兴宗4次、道宗5次、天祚帝7次驾幸鸳鸯泺的史实。

辽史中记载的炭山,在沽源境内,辽时属望云县(今赤城云州)。炭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首先确定的夏捺钵地之一。《辽史:地理志》载:“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太后萧绰)纳凉於此。炭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於此,唯松棚数陉而已。”

宣化,辽时为归化州,辽史记载: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萧太后)经常往来驻跸于云州、归化州(今宣化)和燕子城(今张北)。现在的宣化辽代古墓更是天下闻名。

下花园区历史悠久。因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建上、中、下三个花园而得名。萧太后十分喜欢鸡鸣山下洋河两岸这片肥沃又美丽的地方,便辟出上、中、下三个花园。在花园里广种奇花异卉、珍贵树木,使这里成为皇家园林。

赤城,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望云县与归化州同属于奉圣州,与归化州没有隶属关系,而辽代的沽源金连川隶属于望云县(治今赤城云州镇)现在的龙关镇,在辽时为龙门县。

这些记载表明,有辽一代,多有帝王将夏捺钵、秋捺钵以及冬捺钵安排在今崇礼县周边的地盘上。说明这一带的风景最好,宣传旅游,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6辽代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中段,研究挖掘辽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辽朝又称大契丹国或者大辽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王朝。公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天皇帝”,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年,辽太宗挥兵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

辽代(年-年)年基业,辽代处在中国历史长河的中段,这个时间段很有优势。挖掘辽文化,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一时间段的历史文化,可以很轻松地往前或往后学习崇礼历史,从而推动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崇礼历史的活动。

7多民族融合是崇礼文化的根,研究挖掘辽文化才能彰显自己的特色

放眼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灵魂,如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红场。回眸国内,山西有平遥古城、西藏有布达拉宫。盘点我们周围,阳原的泥河湾、涿鹿的三祖文化、张北的元中都,沽源的梳妆楼、宣化的钟鼓楼都是当地文化的魂。那么崇礼文化的魂在哪里?

追溯到远古,崇礼一直是多个少数民族栖息的场所,这充分说明了崇礼地域文化的独特。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匈奴、乌桓、鲜卑、山戎、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汉、回等民族。迄今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这里既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冲突的分界线,又是各民族不断冲突融合的集散地。崇礼周边历史上战事不断,移民不断,这边塞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崇礼多民族融合文化。

而辽文化是多民族融合文化的代表,所以研究挖掘辽文化才不会步人后尘,更有自己的特色。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jt/1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