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乡(三)
——从《梁氏族谱》了解罗定榃濮村梁家庄园家族
罗定梁家庄园,从其规模上看无疑是个大家族。按网媒的说法,第一代庄园主梁性存,最后一代庄园主梁汝生,其间经历了三代人。但,这是怎样一个家族?这三代人有怎样的来龙去脉?我特别想寻找答案。
我开始在脑海中搜寻有关梁家庄园家族的零星记忆。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问过从香港回来的S舅舅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祖父及父亲的名字叫什么?他告诉我:袓父梁梦生,父亲梁家俊,是家族中的长子长孙。这是我对梁家庄园家族最初的记忆。
时至今日,当梁汝生这个名字出现在网媒时,我疑惑了:梁梦生与梁汝生是否同一个人?是S舅舅搞错了名字?还是他们是兄弟?不得而知。
年,我专程前往香港走访梁家庄园后人。在Z表哥家里,我意外看到了一本《梁氏族谱》,这让我喜出望外,疑惑随之而解。
这是梁氏家族后人于本世纪初,依据残存的老族谱、梁氏家族后人的口述、罗定县志史册的相关记录、以及对先人墓碑志的考察而重修的一本族谱。
《重修族谱序》概述了梁氏家族之源:“溯我祖禄保公,乃高阳颛顼之血苗,伯益之嫡裔,康祖之裔孙。崇礼祖于宋末咸淳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徙来泷洲,今日之罗定市埇表乡建籍。自公始至今相传已十有九世,年代久远,宗支繁衍,分枝散叶,子孙众多,播于四方。”
研读全文,禄保乃崇礼公次子,族谱正是以这一脉为宗编写的。从禄保公一世繁衍至梁性存一代已是十世。梁性存与弟梁心存于道光年间从下埇迁居榃濮,于咸丰年间创建梁家庄园。梁性存既是禄保公的第十世裔孙,也是梁家庄园第一代庄园主。翻看梁性存宗支世系图,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从梁性存到母亲这一辈是五代人,即梁性存为高祖,母亲这代人是他的玄孙。
梁性存共有六个儿子、九个孙子,两代人的关系如下:
长房翊麟无子,立三房翊鹏次子松荣承嗣;
二房翊龙四子,分别为筠荣、树荣(出嗣四房)、锡荣(出嗣六房)、恵荣;
三房翊鹏四子,分别为显荣、松荣(出嗣长房)、启荣、乔荣(出嗣六房);
四房翊煌无子,立二房翊龙次子树荣承嗣;
五房翊源一子芝荣;
六房翊嘉无子,分别立二房翊龙三子锡荣、三房翊鹏四子乔荣承嗣。
终于理清了脑海中的困惑:母亲的曾袓父是梁性存长子翊麟,祖父是三房出嗣的松荣。松荣,字梦生,育有一子家俊,S舅舅当年跟我讲的话没错。而梁汝生,他就是由二房出嗣四房的树荣。树荣,字汝生,与梦生是叔伯兄弟关系。
在梁性存的子孙当中,梁汝生由于在民国时期曾任代理县长,主政一方,因此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而其他人有怎样的身份地位,现在只能从族谱窥见一二。
《重修族谱序》有这样几段话:“在新旧县志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我族前代英贤俊杰,名载史册,垂范后世者,竞有五十余人之多。”
“从大量的碑志中,我们还搜集到众多先祖前人的详细资料,其中有官职级别、科名品衔者比比皆是,不可胜数……。”
“这些前人碑志,从先祖的名讳字号、官职科名到配偶子嗣及生卒寿龄,直至子孙功名,皆有记录。”
知晓梁家庄园历代主人的身份地位正是得益于这些原始记录:
第一代庄园主梁性存,生于嘉庆二十年,卒于光绪七年(~),享年66岁,例赠微仕郎,诰封奉政大夫。
第二代庄园主,六兄弟中除翊嘉为国学生,其他都有清朝官职:
翊麟,例授都阃府(都司)
翊龙,归善县(今惠阳)训导;
翊鹏,例授州同知;
翊煌,中书衔,候送训导;
翊源,例授府知事。
第三代庄园主,九兄弟中也有六人为官:
松荣,宣统元年钦加四品顶戴陆军部主事;
筠荣,宣统元年钦加员外郎衔邮传部主事;
惠荣,民国三年、八年任省议会议员;
树荣,民国九年代理县知事;
芝荣,民国初期任广州市禁烟局局长;
乔荣,民国十一年任县议会议员。
三代人竟有那么多人为官,这让我大为惊讶,难怪梁家庄园九座屋可以建六座高高的镬耳山墙!“镬耳”象征官帽两耳,寓意“独占鳌头”,一般有功名官位之家才能釆用。而梁家庄园的九座屋为什么是六座镬耳山墙?莫非是彰显六个儿子的地位?我姑且做这样的推测。
此外我还注意到,三代人中官职品位最高的是母亲的曾祖父翊鳞,其任都阃府是个武官职位,为正四品,超越了其父梁性存奉政大夫的正五品级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母亲的祖父松荣和叔祖父筠荣,兄弟俩于宣统元年分別获得皇上颁旨加官钦赏四品“戴花翎”,成为梁家庄园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据族谱附录图片文字说明而知,皇上赐封的牌匾至今作为文物还保存在梁氏宗族香火堂内。
梁家庄园为什么能够崛起,雄霸一方?梁家庄园的发迹史据传是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其实我特别想知道梁性存之前的家世。
从梁性存往上溯源,他的父亲厚熙公是例授巡政厅,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其祖父梦莹公为州庠生;其曾祖父棠公是国学生。
由此来看,梁家庄园建造前的梁性存只是衣食无忧,绝非大富大贵,这可以从《鼎建大宗祠碑记》中寻找到他的踪迹。
族谱附录了不少历史遗存下来的碑文影像图片,是研究梁氏家族珍贵的资料。我在《鼎建大宗祠碑记》上发现有梁性存兄弟两人的名字。
碑记落款时间是道光二十七年(年)端阳节。担任总理筹划指挥建造梁氏大宗祠者为十世祖梁以文,与梁性存同辈。碑文刻录了建祠捐银者名单,其中就有梁性存和梁心存名字,他俩所捐数额为“陆钱正”,是众裔孙捐赠数额最少者之一,与同辈的梁以文所捐“壹拾肆两贰钱”有一定差距,与侄辈萼(也是筹建大宗祠总理者之一)所捐“叁拾两正”数额差距更大。可见道光时期的梁性存并未发达,从时间上推算,他时年32岁。
如此看来,梁家庄园的崛起,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不无道理。但几代人皆能出仕为官,我相信靠的还是“学而优则仕”。而且,我发现与梁氏家族传统族规家风有很大关系。
族谱附录的《本族旧风尚——奉祀大典》一文讲述了老祖宗订下的一个族规,即在每年春分日举行祭祖大典,其间给裔众分蒸尝,俗称“太公分猪肉”。除了每丁一份,凡年满六十岁者可享受双份;七十岁者三份,八十岁者四份,如此类推。此外,也给考取功名的子弟予与奖励:“凡经县试选入州、县学为庠生者,即秀才,可获得双份蒸尝;由庠生而考入国学者,即贡生或监生(又叫国学生),可获得三份;乡试中贡者称为举人,可获得四份,这种待遇可终身享受。”
正因为有了这套族规,族中子弟们多发奋上进,读书习武,考取功名,以弘扬家声,光宗耀祖。
“至今,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印象深刻,清楚地记得过去祠堂内两边三星樑上高悬着历代先祖在科举考试中,登科高中的金字匾额,有文魁、武魁,有解元、贡元,文武俱全,分列左右。祠外更有桅杆高矗,树于广场当中,特别引人注目,标志着我族之荣耀,显示着我族曾有人登科甲第,出仕为官。像我族大宗祠这样文武魁元皆全者,实属少见。更有父高中夺魁、子又登科中举者,世传为美谈。”(族谱《本族旧风尚——奉祀大典》)。梁家庄园几代人有那么多人考取功名并出仕为官,正是梁氏宗族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光大!
族谱附录的《梁氏宗支图谱-上卷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公自择居下埇村,开我下埇一派之基业,自是肃肃雍雍,绳绳继续,艰苦创业,世代相传,嗣孙番衍,支派益分,宗兴族旺,人才辈出,家族显赫,声誉远播而为泷洲之望族。”
我认为这段序言道出了梁家庄园崛起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