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在决定正式入滑雪的坑前,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这样的画面:
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去欧洲传说中那种的滑雪小镇:雪山、啤酒、厚重典雅的欧式风格建筑、香气扑鼻的果木烤肉,会不会滑雪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的逼格。
几年过去了,入了滑雪的坑后,我发现有钱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假命题,去欧洲要逼格更是假命题中的假命题。
然而此刻的我并没有特别的扎心,首先,我长大了,不再看重逼格了;其次去欧洲的钱没有,但是有了太舞滑雪小镇。
作为一个算是见惯了大风大雪的资深吃雪群众,默默见证了太舞从无到有,直到现如今扎根崇礼太子城。客观的说,太舞的发展虽然称不上一步到位,但却步步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太舞也正一步一步,接近一个滑雪小镇该有的样子。
本次崇礼探营,太舞是我们逛的最深度的雪场,希望我能把新雪季太舞该有的样子尽可能的展现给大家。如果大家对太舞有疑问,请尽管在留言区提问,我会知无不言。
重要的事当然放在最前面说,那就是太舞的风,该死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开业两年,山高风大成为了太舞滑雪体验的一个负面标签。当然不止于太舞,这几乎是所有崇礼滑雪场都必须要面对的顽疾。原以为,大风这顽疾是所有滑雪场的绝症,除了放弃治疗别无他法。
没成想,是我图样图森破了。太舞非但没有放弃治疗,反而摆出了死磕的架势跟大风战斗到底。战斗的手段既有治标,也有治本。
治标:尽可能降低大风对于滑雪体验的影响
解决方式:降低缆车高度,增加造雪能力
为了增加缆车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太舞增加了四个通往玉石梁山顶的缆车塔柱,把缆车吊索高度降低了5米;
(由于正值缆车和防风墙施工,我们并没有登上太舞的最高峰)
为了避免滑雪变溜冰的尴尬,这个雪季太舞增加了73台造雪机,一言不合就造雪,将造雪进行到底。
治本:从根源上遏制大风
解决方式:防风墙、植树造林
新雪季的太舞,在4A伦巴、4D康康、4F吉特巴、4K等雪道上方设置了总长余米,2.5米至3.5米高的防风墙;并在山顶餐厅,也就是海拔m的玉石梁峰顶构建出L型无风区;在9索下站还设置了3米高的横向密拼式防风墙,上站设置3米高的纵向密拼式防风墙。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叫防风墙已然不合适了,叫防风长城才算得上恰如其分。
以前太舞的风大概有这么猛:
这些“防风长城”拔地而起后,新雪季说不定就变成这样的力度了: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可怕,但太舞没有选择缴械投降。太舞人的努力值得称赞。希望太舞的努力能为我们打造出一座无风雪场,不过真正的效果还需要等到雪季去实地体验。
相较于拔地而起的一道道防风墙的轰轰烈烈。我更期待的是太舞服务上的提升。
也许是我人到中年,一天刷几十趟刚正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开始贯彻“养生滑雪”的理念;也许是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逼格”小梦想不灭,仍在隐隐作祟。
这次探营太舞让我不得不开始期待在滑完雪饥肠辘辘时一一临幸太舞的食物,这边喝着咖啡吃着小点心,那边一扭身就钻进了重庆火锅。
(桃子居酒屋)
(“阿尔卑斯小屋”奥地利美食)
吃货们看好了,太舞的好吃好喝的大概有这么多:”山顶餐厅、“阿尔卑斯小屋”奥地利美食、峰景”滑雪快餐、“三川”重庆火锅、“白山青瓦”韩餐、“桃子居酒屋”日料、“荟萃”全日餐厅、“不挑食”小吃店、“哥伦巴”儿童餐厅、“太舞精酿工场”啤酒坊。
价格上,和北京的价格大差不差;味道上,太舞的诸餐厅称得上正宗,“请一个粤菜厨子做东北菜”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在太舞发生。
(威斯汀源宿酒店游泳池)
(鹰巢国际青年旅舍)
之于一个滑雪小镇来说,住宿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雪季的太舞在原有的四星级标准太舞酒店,太舞鹰巢国际青年旅舍的基础上,还会增加四星级太舞威斯汀源宿酒店。
一个小细节:住太舞的酒店,是不需要专门为组板子跑一趟的,你只需在入住时把相关信息报给工作人员,第二天你的装备就会在专属于你的柜子里静静躺着等你使用。
滑完雪后,太舞可以逛可以玩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太舞艺术空间、“五四俱乐部”扑克吧、“壹池”泡汤+SPA、“时光”KTV、“麓咖啡”cafe、“菲比小剧场”影院、北美商街等等等等......
在这里,我先发几张照片剧透下: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一个滑雪小镇该有的模样了呢?
在滑雪上,不同类型的雪道、滑雪体验形成错落有致。
在生活上,餐饮,住宿,娱乐别具一格。
在未来,太子城高铁和延崇高速的通车将会大大增加往来于北京太舞的便利程度。
在太舞,最好的故事叫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