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望族姜公桥徐氏

乐清望族姜公桥徐氏

王志成

箫台山(郑旭锦摄)

徐姓为乐清第十二大姓,大多祖籍福建,五代后陆续迁入乐清。元朝时,温州称路,平阳称州,平阳刺史徐安,举家自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迁居昆阳山下(在今平阳县),是乐清姜公桥徐族先祖。姜公桥徐族始迁祖徐雅,字伯常,号千一,元朝末年曾任绍兴路总管(今绍兴市),后避乱迁至乐成,居箫台山下今崇礼巷一带。至四世祖徐引礼,号留耕,其子一居北门外石塘岙,一居东皋山下,后裔分布西岑、上叶、吕岙等地。年出版的《乐清县教育志》和年出版的《乐成镇志》,由于当时无法接上中断的文脉,搜集民间史料和谱牒又遇到陈年陋习造成的重大困难,对姜公桥徐族文化名人大多失记。年出版的《乐清县志》仅记载徐炯文、徐献廷、徐德元、徐乃康等人著作目录,并未记载事迹。

双瀑(沈焕利摄)

梅溪山长徐炯文

清朝初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广大地区抗清,为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廷颁布海禁令,乐清农、渔、盐生产悉遭破坏。顺治十八年(),朝廷颁布迁界令,迁弃九十四里(“里”,编户单位),仅存四十二里。康熙十七年(),朝廷重申“防海迁界”。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统一,东南沿海的战事才平息,海禁才结束。这一次人口大迁弃对乐清人文精神影响最大,但由于人口迁徙和兵火导致书籍史料严重散佚,地方典籍记载甚少,乐清县藏档案曾在民国期间多次被烧毁,清朝前期及晚清至民国前期两次文脉中断,故一直未曾有人注意和研究。

徐炯文(约—约),字鲁彬,乐成北门人,因世居翔云山之阳(在姜公桥之北),自号翔云山人,著有《翔云经义》《春秋韵语》《翔云野啸》和《梅溪王忠文公年谱》。徐炯文6岁,其母亡故,时乐清战乱刚过,经济恢复缓慢,读书人大多艰难度日。徐炯文35岁,元配赵氏亡故,将祖业田宅房屋尽付诸侄,入赘今北白象镇西河前黄村。明朝姜公桥徐氏谱牒散佚,清朝康熙二十年()残缺本今日尚存,乾隆五年(),徐炯文约55岁,曾校订《姜公桥徐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姜公桥徐氏宗谱》收有徐炯文《宗谱引》。目前,乐清对梅溪书院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尚未真正起步,对梅溪书院、对徐炯文尚未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人们对这一次人口大迁徙及其对乐清人文精神的认识有待提升。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委员高谊年派人手抄徐炯文诗集《春秋韵语》,附于《翔云经义》之后,今藏于温州图书馆。

梅溪书院是乐清最著名的书院。元朝时,为纪念王十朋,在县城九牛山下王忠文公祠内设梅溪书院,明朝隆庆年间,县令胡用宾曾重建。明朝嘉靖元年,乐清知县潘潢(安徽婺源人)废县城东隅东岳庙设王十朋祠堂并在两庑置两斋为梅溪书院。自元明以来,梅溪书院均未设山长。

清朝乐清县学有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属于科举考试体系,寻常士人难以凭此晋身。雍正三年(),湖南唐传鉎任乐清知县,到任七月后,钦佩王十朋,把箫台山麓、山川坛上的长春道院改建为梅溪书院,为梅溪书院置义学田72亩,希图以王十朋德业文章振兴乐清学风、文风。雍正六年十二月,梅溪书院落成。唐传鉎延请徐炯文任梅溪书院山长。

雍正四年(),唐传鉎从徐鼎那里寻得的王十朋著作,为明朝正统五年温州知府何文渊刊本《梅溪王先生文集》。唐传鉎让徐炯文及其学生徐绍等加以校订,雁就堂藏版《宋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刊印时,唐传鉎出资一半,林任、林培、徐名世等以及王十朋后裔王兆经、王源等出资一半助成其事。林培是王十朋后裔王源的学生、王源之兄王兆经的女婿,时任象山教谕,唐传鉎在《宋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刊印完成后,把徐炯文《梅溪王忠文公年谱》的刻版托付给林培收藏。

雍正七年三月,唐传鉎召集士人校阅徐炯文《翔云经义》,除唐传鉎本人外,还有会稽周长发、徐炯文的同学薛英以及在梅溪书院就读的学生20余人如施元孚等。《翔云经义》有《易经》27篇,《书经》47篇,《诗经》11篇,《孝经》3篇,并附有《春秋韵语》等,今藏于温州图书馆。

乐清自顺治元年()至雍正十二年,九十年间只有康熙五十一年杨森秀中进士,中举只有翁蕃禘(康熙四十一年)、杨森秀(康熙四十四年)、戴维荃(康熙四十七年)、薛英(康熙五十三年)等四人。雍正十二年(),徐炯文考取岁贡,“得竖旗匾于宗祠”,对乐清的学风、文风逐渐转盛有相当影响。

年,我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炯文集》,线装书局出版。

二酉轩现状(刘言勇、徐琴微摄)

徐德元与二酉轩

乐清市柳市镇坭垟村一座赵氏老屋里,一方乐清王知县赠徐铨衡岳母的“陶柳遗风”匾,从嘉庆七年()悬挂至今。徐铨衡,字康平,号回峰,今柳市镇吕岙村人。徐铨衡年幼丧父,家贫穷无钱读书,入赘坭垟赵家,刻苦读书教学。匾中“陶”字,指东晋陶侃(—)之父陶丹早亡,陶母教子恩威并重,如孟母之贤。匾中“柳”字,指唐朝柳公绰的妻子韩氏用熊胆汁配制成药丸,让柳公绰之子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咀嚼提神。

徐铨衡是徐德元(—)祖父,徐铨衡的曾祖父徐一滈,因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部属曾养性攻破乐清县城,自乐成东皋山下迁至今柳市镇吕岙村。徐一滈,谱名望鹤,属姜公桥徐族“阳”字辈。徐一滈次子徐邦翱,谱名朴庵,“观”字辈。徐邦翱次子徐絛,谱名仲吕,“秀”字辈。从徐一滈至徐絛三代,均以农耕为生,至徐铨衡始耕读游学。乾隆五十一年(),徐铨衡28岁入县学读书。徐铨衡屡次乡试不中,就在吕岙建宅院,设私塾教授生徒和独生子徐献廷(见孙衣言《回峰公传》)。徐铨衡所建宅院在二酉轩之西,虽比二酉轩小,但已具相当规模,年毁于火灾。年8月3日,吕岙徐德元后裔徐胜忠对我说,徐铨衡因得坭垟赵氏资助而建成宅院。道光六年(),徐铨衡68岁,任《乐清县志》分修,著《回峰集》四卷,已佚。

徐献廷(—),字钦元,号聘堂,谱名佳修,徐雅第十六世孙。道光十二年(),徐献廷考取岁贡生后,不再应科举试,“遂以厚乡里、善风俗为己事,设塾于家,聚戚族佳子弟延师教之,资以膏火费(见孙衣言《奉直大夫直隶州同知衔徐府君墓志铭》)”。道光十七年(),徐献廷择地吕岙村小河与小溪汇合处的三角洲建房,筑有五楹两舍及东西二轩,占地三千余平方米,人称“河心屋”;其中西轩三间藏书楼,取名“二酉轩”。“二酉轩”又名“小酉山房”。道光二十五年()春,琉球生“诸弟子学成归国”,孙衣言“以县令候吏部选,始南归”(见孙衣言《聘堂先生六旬寿叙》)。其时瑞安孙家藏书尚不及吕岙徐家,道光二十六年(),孙衣言来吕岙在徐德元家读书数月。孙衣言在作于道光二十八年的《聘堂先生六旬寿叙》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议论徐献廷当时在二酉轩藏书楼教诸孙和生徒读书,“养心乐道”“得之自然”的村居著述生活。咸丰十年(),徐献廷因徐德元拔贡生加捐候选知州,封奉直大夫。徐献廷著有《二酉轩陶陶集》《梅雨联吟集》《集陶诗故》《集唐梅花百咏》《燕赋集古》(附《居室记》)等,均为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着委员会委员高谊年派人赴二酉轩手抄本,今藏于温州图书馆。孙衣言铭其墓曰:“有道勿施。”孙衣言为徐德元祖父徐铨衡作《回峰公传》,为徐献廷作《聘堂先生六旬寿叙》《聘堂先生七旬晋二寿叙》,为徐献廷、徐德元父子作墓志铭。

徐德元淡漠功名,始终未入仕途,但他修筑七里塘、修复县学和梅溪书院、重建校士馆和姜公桥徐氏宗祠等“厚乡里、善风俗”诸事对乐清人文精神至今有较大影响。徐德元出生于嘉庆十四年,嘉庆年间,乐清东南沿海一带,农田年年丰收,经济迅速发展,人烟日见繁盛。乐清素有家族间世代通婚依仗血缘“抱团”的传统,清初人口大迁弃和乾嘉年间的发展地方经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仗血缘“抱团”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心理。徐德元家族史料记载,吕岙徐氏与今北白象镇万家倪氏、翁垟高阳林氏、象阳荷盛郑氏、柳市镇蟾河堡施氏等邑西文士家族世代通婚。邑西文士家族遭清初战乱迁界,迁回后几代人务农,艰辛积聚,终成耕读人家。至徐德元时,邑西文士家族对乐清社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影响。

咸丰三年,温州各县连下大雨,永强梁凤翥于乾隆年间修筑的七里塘受飓风冲击,多处决口,抢险数月无效。徐德元与今北白象镇三重闾赵振川及亲属万家倪兆禧、蟾河堡施兰友、柳市吴郑衡、黄华郑济康等捐献巨资修复。倪兆禧是徐德元表弟,施兰友是徐德元内弟,郑济康是徐德元妹夫。光绪年间,里隆村徐乾声等于七里塘之北筑安澜祠并塑七贤像纪念。年秋,飓风摧毁祠宇,垟田吴性石提议建造七贤碑,于年落成,碑文为倪兆禧曾孙倪悟真所撰,金丝河叶正度所书。年,里隆村在原立七贤碑处建成七贤纪念馆,陈列四块保存完好的青石纪念碑、七贤遗像、七贤传略及倪兆禧后裔出资塑造的七贤治水像等。

同治元年二月初九至五月初七,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王观明占据乐清县城。梅溪书院、县学、校士馆、姜公桥徐氏宗祠及民房数千间均遭烧毁。徐德元独资修复县学,重建梅溪书院、校士馆和姜公桥徐氏宗祠。徐德元不吝家财,长年累月为地方善事奔忙,于同治七年亡故。

徐德元为乐清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善举,是乐清人文精神向平民化转型的标杆。徐德元与邑西文士亲属“抱团”积聚力量修复七里塘,体现了乐清人文精神中富有创造性、亲和性的一面,而对乐清人增强自豪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尚有待乐清社会进一步加深认识。

同治三年,江弢叔任乐清长林场盐课司大使。江弢叔虽身为盐官小吏,长林场任上,所为重在文事。徐德元、象阳黄梦香、翁垟陈诰、乐成徐乃康、荷盛郑梦松、郑梦白、郑梦江三兄弟及徐德元女婿郑协和等邑西文士与江弢叔常相唱和。江弢叔结交邑西文士,文化活动具有浓郁的平民色彩、民主精神。乐清柳市、翁垟、象阳一带,富有平民色彩的地域文化,受江氏影响,在清朝中后期表现突出,人文品位有所提升。

徐德元存世著作,今温州图书馆藏有《小酉山房文集》和《小酉山房倚声》。年,我与高志贤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德元集》,线装书局出版。

郑嘉坡《徐氏累代与“二酉轩”藏书楼》记载,二酉轩藏书曾达“二万卷以上,并编有《二酉轩书目》”,有蜀大字本《左传》、宋耿章本《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陈寿撰《三国志》以及宋、元刻名人手校手抄本等。抗战期间,乐清西乡沦陷,二酉轩藏书被驻柳市日酋冶泉政率兵洗劫一空。所幸二酉轩至今保存完好,规模不亚于乐成街道太平巷洪宅和箭道巷徐宅。二酉轩藏书楼是今日乐清市唯一未遭拆除的文化名人藏书楼,但目前二酉轩住满外来民工,旧电线及煤球炉极易引起火灾,亟待有关部门抓紧采取保护措施。《乐清日报》多次报道二酉轩,均无果。

徐德元等人修复七里塘一事,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失实,《乐清水利志》《乐清市农业志》失载。目前,乐清对徐德元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清朝民国期间,柳市、翁垟、象阳一带,富有市井色彩的地域文化,是支撑着乐清人近年倍道兼行的人文底蕴,有待我们去努力挖掘和深入研究。

东河(王志成摄)

姜公桥徐族浦边小宗

姜公桥徐族至五世分居北门外石塘岙和东皋山下。徐乃康曾祖父徐安素自东皋山下徙居乐成东门浦边,子孙繁衍,形成姜公桥徐族浦边小宗。徐安素(—),谱名景璯,字帝珍,号安素,以号行,姜公桥徐族始迁祖徐雅第十五世孙。徐安素家贫,中年时经商始富,但足迹不入公庭。徐安素长子徐志祖后裔居东门浦边居仁巷北首与中和巷之间(今为粮仓)。次子徐耀祖后裔曾于清朝后期和民国期间开酒坊,乐成老益和、新益和酱园及酒店均为其家产,居所在箭道巷书院楼与今乐清酒厂一带。徐安素三子徐德昭,徐乃康祖父,嘉庆九年()28岁应乡闱卒于杭州。徐德昭后裔居住今中和巷13号。徐安素四子早夭。徐安素五子徐显祖,后裔以永清街自望来桥至忠节门一带店面出租。孙锵鸣为徐显祖作传记《徐厚堂公家传》及《徐母朱太恭人六旬寿叙》。徐安素四子分家时均分得土地三千余亩,拥有今乐成街道东门自望来桥以东永清街至今建设东路,今云浦南路至今环城东路约五万平方米土地上的大部分房屋和住宅。

徐乃康(—),字茀卿,号春台,谱名锡禧,徐牧谦之子,徐安素曾孙,同治元年()岁贡生,候选训导钦加光禄寺署正衔。徐乃康幼时曾与蔡保东到吕岙从徐献廷和徐德元读书,22岁时,浙江学政赵光曾将徐乃康各赋草及古今体诗录刻浙江试牍。徐乃康年轻时,曾到温州、新昌、天台、会稽(今绍兴市)、武林(今杭州市)、括苍(今丽水市)、青田、缙云、永康、桐庐、兰溪、富阳、余杭等地游学,25岁时到杭州读书,35岁有考中岁贡生之喜,也经历过太平军兵火煎熬,此后曾加捐候选训导钦加光禄寺署正衔,45岁时去过南京。徐乃康求学期间,师长辈有徐献廷、林启亨、徐德元、谷中鹏、林大椿、孙衣言、陈其泰、金岱峰、靳东阳、陈芑东、吴郑衡、钱古坤、郑润之等;诗友有黄梦香、陈诰、郑协和、王芝仙、吕二莳香、董佐、江湜、刘琴渔、徐维城、周倬斋、吴一枝、王熙载、黄海门、汤仁山、曾小石、汤卿谋、屠元墀、丁春舫、黄升之等。徐乃康虽然患有近视症不喜出门,但家有藏书万余卷,在学界、诗坛交游甚广,诗作视野也比较宽阔。

徐乃康未踏入仕途,手编《茹古轩诗抄》六卷,多为35岁之前诗作。在太平军兵火中,徐乃康著作悉数化为灰烬,后从黄梦香处抄回一卷,然仅“十之四五”。光绪十八年(),徐乃康66岁,于农历四月初七亡故,墓在乐成西山。徐乃康著有《茹古轩诗抄》四卷等。徐乃康的生平经历,今日可考的资料极少,《茹古轩诗抄》中,能落实写作时间的也极少,连徐乃康何时加捐候选训导钦加光禄寺署正衔也无从考证。年,我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乃康集》,线装书局出版。纵观徐乃康诗作,叙事抒情皆其所长,诗风接近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一路,在乐清历代诗人中可谓独树一帜。

年,我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乃康集》,线装书局出版。

徐干(—),字荣叨,号智民、次明、遁庼、遵养斋主人,谱名宏禔,世居乐成居仁巷。年,洪济林在校士馆(今实验小学)创办乐清县中学堂,次年,徐干捐田亩,创办志明学校,被公推为校长,志明学校后改祖素学堂,是今乐成二小前身。清朝末年,瑞安孙诒让主持温处学务处建造温州师范学堂斋舍,经费不足,发动各县缙绅捐款,共筹资银元元。徐干与洪式闾之父洪国垣变卖祖遗田产,各捐库平银一万两,共约值银元3万元。

徐堇侯(—),原名恭懋,字玄长,徐干之子,今乐成街道东门村人。幼时凡医方、诗词、书画、弈事、拳术,靡不通晓,曾师从汪香禅学画,随叶墨卿治金石,从刘绍宽、朱鹏、陈黻宸习文史词赋,从蔡履平学弹三弦,喜爱昆曲,广学博览,有“东瓯才子”之誉,斋名“海棠巢”。年,孙传芳部溃兵过境,勒诈3万大洋,一时筹措极难,乐成面临洗劫之危。徐堇侯出田契抵押,由县西殷户聚钱纾急,保乡里平安。继而迁居温州。徐堇侯青年时患伤寒病,以仲景经方治愈,又因其先辈偏多短折,于是立志学医。得业师刘之屏薪传,又从族公徐浩如学疡科,兼读医籍,深窥秘奥。后赴上海名医陆渊雷请教。曾于温州信河街扬名坊普安施药局义务坐堂,年后,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中医科主任医师,善治内科、妇科疾病,为温州当代十大名老中医之一。徐堇侯人品敦厚笃诚,交往的都是学问渊博、讲道德文章的人,与温州夏承焘、乐清吴鹭山、平阳苏渊雷结为诗友。年,吴鹭山之子吴思雷将吴鹭山、苏渊雷、徐堇侯在雁荡山写的诗词结集刊印,书名为《雁荡唱酬稿》。徐堇侯擅长意笔花卉,笔落苍劲郁勃,端庄而显灵动;艺术上承上启下,培养了著名画家刘旦宅、谢振瓯等以及一大批温州书画人才。文化大革命中,徐堇侯受到冲击,历年收藏的书籍、书画被洗劫一空,中年以后逐年积累的著作《海棠巢医案》三册、《海棠巢医学随笔》六册共30余万字被付之一炬。

银溪与姜公桥(王志成摄)

打造景贤人家升级版

我记谱改编的《西漳船歌》是农耕时代,夜半月下,船夫在河中划船时所唱的船歌,动感比印度尼西亚民歌《船歌》《划船歌》和罗大佑词曲《船歌》强得多。《西漳船歌》歌唱周陆与徐五娘的爱情故事,在乐清民间广泛流传了余年。徐五娘虽然是民间故事人物,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主要场景在姜公桥徐族聚居之地东河上游两岸和东门浦边,徐五娘属姜公桥徐族。《西漳船歌》是我和许优娴创作的音乐散文《朱雀》原始音型,音乐散文《朱雀》在大美诗意之中结束,与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一类爱情悲剧不同,将开创中华民族崭新的审美情怀。

姜公桥徐氏宗祠一直独立于景贤人家之外,十分显目。年之前,为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炯文集》《徐德元集》《徐乃康集》,我五次到姜公桥徐氏宗祠查阅姜公桥徐族宗谱,均无果。我劝姜公桥徐族有关人员把姜公桥徐族宗谱送乐清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复印收藏,也无果。后来,姜公桥徐族有关人员把姜公桥徐族宗谱交我编注“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徐炯文集》《徐德元集》《徐乃康集》,我发现姜公桥徐族宗谱错误非常多,但精力有限,无法一一记名错处。

山海乐清,人间仙境。乐清得名于王子晋在箫台山顶跨鹤吹箫,现在满街可看到乐成街道“箫音乐成”的口号。西山水库双瀑已开闸放水,从西山水库驱车经原西门电影院上首净土堂可至箫台山腰,有路达箫台山顶。姜公桥徐氏宗祠地近试验小学银溪校区和乐成街道北门村文化礼堂,通过党建教育,把周陆与徐五娘的爱情故事和姜公桥徐氏宗祠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礼堂建设,打造景贤人家升级版,对于建设美丽乐清有重大意义,对于宣传乐清乡贤徐炯文、徐德元、徐乃康、徐干和徐堇侯也有好处,姜公桥徐氏族人何乐而不为?

王志成

赞赏

长按







































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ls/5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