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政府东迁开始,北京向东的脚步就从未停止。年亦庄“扩区”,产业经济实力雄厚的亦庄再获发展空间。同时,亦庄与通州两座新城相接处投资亿元的“两站一街”项目正式启动,“科创CBD”呼之欲出。今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出台,台湖和马驹桥两地划入亦庄新城版图的新房项目,房本由“京通”变“京开”。种种迹象表明,北京下一个发展极就在亦庄新城。
01
亦庄“扩区”谁受益?
28年时间,入驻亦庄的企业已超2万,其中世界强企业超过80家,面对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吸纳周边土地扩大发展,是亦庄“扩区”的第一步。年,北京市政府批复的《亦庄新城规划(-年)》中,亦庄新城规划范围扩至平方公里。包括之前近60平方公里的面积,以及新增大兴和通州部分的平方公里。新增区域涵盖台湖高端总部基地、瀛海以及旧宫的综合配套服务区,还将马驹桥、长子营、青云店、采育等部分地区纳入新城规划。据了解,现阶段亦庄与新纳入区域的关系为共管,亦庄开发区管委会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等事物,原属地政府主导社会管理事务。以现行政策,划入亦庄新城的台湖产权办理虽在亦庄,但仍要执行通州限购政策。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这只是亦庄新城扩区的开始。纵观国内通过征借相邻土地甚至飞地发展经济的最成功案例,当属深汕特区。然而当年深汕特区的发展并非一番风顺。早在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成立深汕特区。彼时,广东省的初衷是希望引导深圳的投资进入汕尾这个贫困地区,带动汕尾经济的发展,而深圳也决定投资亿元推进深汕的发展。为此,深汕两地设计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运作方案》节选来自网络文献可从年到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深圳方面承诺的亿投资迟迟无法到位,而问题就出在“两地共管模式”。当时的深汕特区,责、权、利不对等,汕尾不放权,深圳举步不前,特区发展一直在空转。年4月,当时的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前往深汕考察,管委会把深汕的困局不加掩饰地做了汇报,引起领导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