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位于阜阳西北部,与临泉、界首、沈丘等地接壤。战国时属楚国;汉代置细阳县,几经存废;北宋开宝六年(公元年),又置万寿县于百尺镇(今原墙镇),后改县名为泰和,移县治于今旧县镇。元代至元二年(公元年)废县,后复置,改称太和,移至今址。
据民国十四年(公元年)所修《太和县志》记载:“城自元大德时建,广袤四里七十八步”。“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起自公元年,止于公元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接受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后,今天的太和古城,又会是个怎样的景貌呢?笔者通过多次寻访,试图用文字,为读者还原一个尽量接近真实的——太和古城。
城池
太和古城自元代创建以来,共设有五座城门,门上有楼,城外有河,按照旧时计量单位测算,城墙周长共“四里七十八步”,夯土所筑。
明代正德九年(公元年),时任太和县知县赵夔大修城池,并在城墙外包砖。重修后的城墙,高“二丈二尺”,周长“一千八百七十九步”,厚“七尺”,雉堞“一千六百八十有七”。并在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北城门名“大义”;南城门名“天保”;西城门名“太平”;东城门名“顺化”。
隆庆三年(公元年),时任太和县知县黄瑚,又在南城门东侧开辟“小南门”一座,直通文庙,定名“文昌门”,门上之楼名“崇文楼”。
城墙以外为护城河,据清代乾隆《颍州府志》记载,太和县护城河,“深三尺、阔五尺,绕城,五门之外隔以钓桥,两岸堤上环植杨柳。”直到民国年间仍保存完整,民国《太和县志》记载:“县城外池,周围六里有奇,皆流入沙河,宽三丈、五丈,深一仗至三、五尺不等。”除此之外,明代以后,在城墙内侧又开挖了“内池”,据称“县城内池,周围五里有奇,水溢时由石涵口流入外池”。
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太和古城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是城池完备,门楼耸峙,也可称壮观。建国以后,由于交通、城建等原因,城墙、城门早已被拆毁,好在遗址尚存。
从古城东南角,顺着东城墙(今环城东路)向北走,城内的谭街、东大街与连桥街,自西向东延伸,至城墙而止,过了这三个小路口,就到了古城的东北角。向西转去,便是北城墙遗址(今环城北路),过了人民路继续西行,路越来越窄,前面不远就是“北城门”了。
自此西行,不知不觉中,城墙已呈圆弧状逐渐向南伸展,这就是西城墙遗址,继续向前,小路在一扇红色大门前戛然而止。经过打听才知,前面一片地方早已划入了“太和中学”的校园内,也就是说太和古城的西南角,已成了校园的一部分,没有格局可言了。
绕开“太和中学”,笔者直接来到现存的南城墙东段遗址(今环城南路),随着崇礼街的拓宽,南城墙的这一段已经与崇礼街合并,看不出来了。唯有文庙广场与太和公园中间的一段,还颇具规模,可是又有几人能想到,这熙攘纷繁的闹市马路,竟是在城墙遗址的基础上铺筑起来的呢?
古城内外的护城河,大部分也已被填埋。东城河内、外池已全不存;西城河外池仍有一部分残存,在西城门外桥下;北城河内、外池基本保存完整,只是污染严重,许多民居就依河而建;南城河外池有部分保留,即今水上商城前的一小片水面。
格局
太和古城为四方形,西北隅缺一角,略呈圆弧状。四面城墙正中各开一门,门内四条大街向城内延伸,交汇处为“大街口”。这四条街,即定名为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与东大街。四门以外,还各有“外街”,北门外街至今仍存。
北大街与南大街,是太和古城的南北中轴线,将古城分为西城与东城两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古城的格局并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唯有新开辟的人民路,在南北大街东侧,并与之平行,将东半城从中隔开。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破坏,城市格局保存至今,十分难得。
古城西北隅的主要街道,是东西走向的育贤街,它发端与北大街,向西延伸。北侧有耿园街,南侧自西向东分别为西关帝庙街、王布政街与武营街。古城西南隅的主要街道,是南北走向的观音堂街,它北起西大街,南抵南城墙。西侧的半阁街,向西延伸后北折,通向西大街;东侧是崇礼街。
古城东北隅的主要街道,是东西走向的北关帝庙街,北有北寺胡同,向东跨过人民路,为连桥街。古城东南隅的主要街道,是东西走向的黉学街,北有城隍庙街,向东跨过人民路,为谭街。
其中,育贤街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寿山书院”的所在地;王布政街则是为了纪念明代官员王质而命名;武营街有清代“把总衙门”旧址。这里每一条老街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积淀,是学者访古游观的好去处。
以上只是笔者走访所见,可能还有一些街巷没有写出,还有的街巷已被拆除。古城的街巷布局,是数百年来,根据当地发展与居民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对于今人的城市规划,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古迹
北京城外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是古代高规格的祭祀场所。其实在当时,全国各府、州、县,也都在城外设坛,太和亦不例外。
据清代乾隆《颍州府志》记载,太和县共有四座坛,北门外为祭祀鬼怪的“厉坛”;县北四里有“先农坛”;西门外有“社稷坛”;崇文门外有“风云雷雨山川坛”。这些祭坛在清代灭亡以后,大都毁弃,比如“先农坛”就被改成了兵营,后来又在基址上建了学校。唯一有遗迹存世的,只有“风云雷雨山川坛”了,民国建立以后,将它改为“太和公园”,坛址至今保存。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历代修葺,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为戟门,内为泮池、状元桥,院内正中是大成殿,中有孔子立像,殿前左右为两庑,殿后是尊经阁。文庙西侧原有城隍庙,抗战时被日军焚毁。清代太和县衙,在东大街北侧,与城隍庙同毁于火。
西大街北侧与观音堂街交汇处,有徐氏宗祠,是清代两广总督徐广缙的家祠,规模恢宏,建筑精美。近代以来,改为他用,多有毁坏,现存大门与木楼各一座,东西厢房保存完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宗祠在谭街,原有大门一座,正殿与左右厢房,后被改为保健所,现为大杂院。正殿虽早拆毁,但厢房尚存。
北大街天主堂,民国年间所建,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不同风格。现存门楼一座,西式殿顶,上有“十字架”标志。大门外有“八字墙”,墙上贴有菱形“花砖”。进门后,右侧有一排房屋,皆系民国旧筑,白墙黑瓦,院内满植菜蔬。后院建有西式楼房一所,楼梯、大门皆为木质。
北关帝庙街南侧有李氏大宅一座,房主“李老儒”,民国年间曾任县商会会长,规模广阔,临街为市房。数进院落,内有花窗等,现为大杂院。
其他古迹,包括名人故居、寺庙旧址、当铺、祠堂、商号,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了。总之,今天的太和古城,城池遗址比较清晰,街巷格局比较完整,古迹旧筑散布密集,是历史留给太和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何将这笔财富有效整合,并很好的利用起来,也是太和人民亟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版权所有
各纸媒、网媒、自媒体如需转载
请注明来源《你不知道的阜阳》
谢谢合作!
张卫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