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主编推介
蒋帅,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民间文学、民俗学。本文尝试将地名文本考证与批判地名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分析围绕在“盗泉”地名意义上的不同叙事,观察民众、文人、官方对地名符号的操弄,以及因这种操弄引起的地名的命名、埋没、变迁及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历史记忆。
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基于“盗泉”地名历史记忆的考察
蒋帅
原文发表于《民俗研究》
年第5期
摘要:自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传说产生后,历代文人儒士都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道德典故,盗泉则成为一种象征污浊、邪恶的符号,为君子所不齿。盗泉虽是微观地名,但历代地理志均对它青睐有加,盗泉也成为汇入泗水的一泓名泉。可在清代的地理志和地方志中,却出现了盗泉不可考、盗泉不外流的说法。这两种说法的背后实际上是地方官绅、民众避谈盗泉,极力为本乡风土去污名化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地方的文化形象。作为象征符号,地名的产生和消失都与其蕴含的文化使命密切相关,地名叙事映射出不同群体对地方历史记忆的取舍态度。地理志的书写并不总是真实地理的客观呈现,其中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文化表达和精神诉求。
关键词:地名;去污名化;地方传说;历史记忆
一、问题的提出:盗泉不可考?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是先秦典籍《尸子》中记载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一典故在历代文学作品和史书传记中不断被提及、引用,成为广泛流传的道德故事。范晔在《后汉书》中指出盗泉这一地名属于卞地,即现在的泗水地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进一步明确了盗泉的地理方位,不仅指出盗泉在卞山之阴,泉水流入洙水,还第一次将泗水地区的盗泉与“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结合在一起,直接将传说中的地名落实到泗水地理之上。此后,在全国性的地理志、郡国志、一统志的书写中,盗泉与洙水、卞城(泗水)再也难舍难分,盗泉俨然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景观。
然而这一被历代地理志言之凿凿、反复引用的地理知识却在清代官方编纂的地理志书中出现了不同的说法。雍正年间编纂的《山东通志》记载,盗泉“水不远于泗可知,而今不可考”,首次提出了盗泉不可考的说法。嘉庆年间重修的《大清一统志》在提及盗泉时,一反盗泉水流入洙的说法,并援引县志指出泗水境内的盗泉不再外流,其余泉水均汇入泗水。
实际上,古今史地学界对盗泉这一微观地名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