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历史文化定位研考

给崇礼文化定位,是一件很难的事。按照当前的学术解释,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崇礼县,建县时间很短,距今仅有74年历史。现在所辖的这块区域,历代都没有单行建制,直到年(民国23年)5月,才从周边的县区中划出,取“崇尚礼义”之意设置崇礼、尚义两个设治局(相当县级)。年改崇礼设治局为崇礼县至今。

更为严重的是,明成祖朱棣在边防的战略布局上有过一次大的变动,将远在今内蒙古宁城西的大宁都司内迁至保定,把设在今内蒙古托克托的东胜左、右卫内迁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和遵化,于是北部边防线前面的两个主要前卫据点被放弃,兴和守御千户所(今张北县一带)被废弃,开平卫(今正蓝旗)就显得孤立突出。

这还不算,宣德五年(年)初,为防蒙古各部南下,朝廷采取众臣“宁弃开平,专守独石”的建议,将开平卫由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往内地移至独石口。一下弃地里,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区,这片无人区铸就了一段文化盲点。

虽然崇礼建制时间短,中间又出现文化传承的断裂。但其连接坝上和中原的这一独特地理位置和民族差异几千年的持续冲突,使得这块土地上穿梭纠缠着太多的文化承载。民间艺术有内蒙的二人台;打柳子的形式有高跷、旱船、狮子、龙灯,秧歌等,分明是山西社火和东北秧歌的混合体;将士后代的勇敢精神和剪纸、刺绣的灵秀品质。农人对土地的那份深深的留恋,各村都有的身怀绝技的猎手,无不是南北文化的完美融合;对经商的尊崇和追求无不展现晋商文化的影子;婚丧嫁娶的礼仪更是显明元朝时期的烙印;地域方言更是呈现多种语系。因此呈现出奇异的“多点异态”的文化现象。构成这些文化的元素很多,具体表现为:

长城文化

长城东出燕山,西入阴山,在中间大马群山中崇礼的这一段,就不是一条线了,而是一张神奇的长城网。将仅有多平方公里的崇礼县分割成若干块。如果张家口是长城的博物馆,那么崇礼就是最大陈列室。崇礼县与张北县交界的桦皮岭,汇聚了战国时期的燕北长城、秦始皇连接燕赵的秦长城、西汉长城、第一条少数民族修的北魏长城,修筑更加完备的明长城。这些长城在桦皮岭上“书写”了一个神奇的“井”。

中国拥有的战国(燕、赵)、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等八个朝代历时2多年修筑的长城中,崇礼境内就有六个朝代的长城六段。其纵横相交、错落相叠,并行重复。县域内随处可见各类结构的长城或长城附属建筑的遗迹。在一个弹丸小县内分布多朝代的多种长城,实属罕见。值得首推的是境内的秦长城和唐长城为张家口所独有,崇礼境内占很大比例。崇礼境内长城的总长度约为多公里(重复叠压部分不重复计算)。

崇礼长城的建筑形制花样繁多,有土夯、石筑、土石混筑;有石片干插、石块干垒,也有土夯墙芯外用青砖、石条灰浆精心砌筑的;长城顶部有尖顶、圆顶、平顶、斜顶,有的顶部可以八人并行,四马并排。因而,崇礼长城是张家口这座中国历代长城博物馆最大的陈列室毫不夸张。

赵国长城

石嘴子乡五台窑坝头一带,横亘着有一条古长城,它东起五台窑、张北黄花坪,向西经台路沟到大河乡南缘登尚义县甲石河乡鱼儿山;向西南经万全、尚义、怀安交界,从怀安桃沟向西出境到内蒙古兴和县,全长约多公里。这段长城的建筑形式有毛石干插、土石混筑、土夯筑及山险墙等,属于明朝西路长城的一部分,但是经过我市考古工作者考证,这段长城应是战国时期赵长城的东端,后又被秦、汉、北魏及明代利用,是境内修建最早的长城。

燕国长城

崇礼境内的燕长城东起沽源县丰元店乡老掌沟南山,向西北经毡房营、椴木梁、折而西南,经沽源县长胜(盛)地、碾盘沟、马场;再向西登张北、崇礼两县交界的桦皮岭,南入崇礼,经清六营(双盘道)、清五营、清三营、沙岭、青虎沟到野鸡山;向南则混迹于北魏、明代长城之中。

《史记?匈奴列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关于这条长城的具体位置和走向,除了文献中记载的造阳、襄平两点外,其余均没有明确记载,修筑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燕昭王时期。

  燕国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到辽宁西南部一带,建都于蓟(今北京),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当时崇礼属于燕国北境上谷郡(郡治怀来大古城)。《匈奴传赞》记载:“汉弃造阳之北九百里。”唐代颜师古注曰:“造阳,上谷地;斗,绝也,县之斗曲入匈奴界者,其地造阳也。”清乾隆年编修的《宣化府志》记载:“(赤城)县为郡界极北之地,形如角突出北边。所谓斗辟之造阳,地势大概想见。综上记载推断,造阳位置应该在汉代的女祁县(今赤城龙关镇)以北,根据地形分析,应当在今独石口以北闪电河一带。所以,燕北长城以造阳地为西起点,应该从沽源县闪电河上游开始。那么,这条东起沽源县丰元店乡老掌沟南山,经过张北、崇礼两县交界的桦皮岭,到崇礼、赤城交界的野鸡山,再到宣化的青边口一带的长城,应属于燕北长城的西段南支。

秦长城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是秦始皇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一样,形象地告诉后人,秦始皇对人民残暴的统治,当年修筑长城是多么艰难。

崇礼一段的秦长城,西起张北县狼窝沟口赵长城东端,向东经黄花坪、贾家村、柳条坝、塞寒坝、黑脑包山迤逦进入崇礼,沿着山岔、庙湾、坝顶几个村的山脊线,蜿蜒爬行到桦皮岭,与燕北长城相连接。这段长城大部掩映于灌木荒草丛中,立于塞北林场区域,抬眼远眺,会有人工土夯石垒的痕迹显现,山头忽然突兀着烽火台形迹,他就是年前的秦始皇长城了。是秦统一六国后修筑的旷世工程,这段长城是在原有的战国赵长城和燕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缮和扩建的,属于秦长城的中段,后被西汉王朝所用。这条土石混杂的大土埂,全程约80公里,能够看到的残存部分,最高只有1.5米,高2.5米的地方是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只有坝顶十几米长的一段有6—8米的底宽。

魏长城

北魏长城在崇礼段是从桦皮岭进入,它东起赤城县南部滴水崖的小嵯,越过四十里长嵯,向北经庄户、里香沟、黑土洼、红沙梁小庄科、登白草鞍梁,又过赵家庄、里东沟、松桦村向东直插小京门、驼骆嵯坝后跨入沽源县,汇入燕北长城。转而西行,经老掌沟、砖墩山、碾盘沟、马场,折西南经八塔沟登桦皮岭,往南走向六道塔、崇礼的三道营、沙岭,与大尖山的明长城汇合,继而西窜,经宣化县凤凰山、东、西高山、人头山、张家口市区的鱼儿山、东、西太平山、卧龙山至张北县坝底村、黄花坪一带与赵、秦长城汇合,最后从怀安出境至内蒙古兴和县,全长约公里。

这就是张家口市区沿大境门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长城,也就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北长城,后来明朝又修缮利用。

整条长城建筑形制大部为土石混筑,或干插石墙,多年的历史的风雨侵蚀,使墙体都倒塌成石埂,底宽有3—5米,高2—3米,一些烽火台多数也为土石堆。大境门西侧的烽火台,依然鲜明着北魏的遗风。

唐长城

唐长城起于在崇礼县东南部,崇礼、赤城、宣化三县交界的大尖山(海拔.6米)。向东经窑湾、前所、周村、龙关、八里庄、至三岔口开始偏东南行,经上虎村、下虎村到康庄,约有20公里长。这一段长城建在山间平地上,是周边各段长城中少有的建在平地上的长城。

明长城

崇礼境内的明长城是现存里数最长、保存最好、功能最全的长城。人们对于我国万里长城的认识,基本为明代所修。全国地图上标明的是明长城的北线: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公里,也称外长城。明朝为保证京畿安全,又在北线长城以南,沿北魏“畿上塞围”的南线遗迹,修筑了东接蓟镇慕田峪,西抵山西故关鹿路口,并接山西平定州界的一道长城防线,称南线长城,亦称作内长城。内、外长城最终合于山西省偏关县老营。按照明朝长城的九镇防御体系,张家口境内的明长城主要隶属于宣府镇管辖,还有少量的隶属于昌镇、真保镇管辖,总长度为公里。

崇礼的这段明长城遗址位于崇礼与赤城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成化万历年间。境内92.3公里,途径四台嘴、高家营等6个乡镇,有站台、瞭望台、烽火台墩个。在坡堡子南韩家梁墩碑文中曾记载:“此系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份,马营堡军夫修完。”主要为石头结构,烽火台、瞭望台为砖石结构,现大部分已倒塌。年,该长城遗址被省政府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于烽火台极目远眺,直觉天高地远、云山苍茫,流连于古长城上,让人平添几多豪情。

编辑:宋楠编审:慧杰

来源:《崇礼历史文化集粹》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得的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zx/3.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