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沟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穷”是人们提及这里最先想到的字眼。年,甘雨沟正式脱贫出列,成为脱贫攻坚崇礼实践的生动样本。(一)
晨光里的甘雨沟,远处青山、绿树、梯田绿意浓郁,近处白墙红瓦错落有致,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
“以前来我们村,怎么也得折腾上大半天,可没有这么方便。”村支书冯领今年55岁,是土生土长的甘雨沟人。
老冯介绍说,甘雨沟曾经叫干雨沟,在册人口仅62户、人,人多地少且坡梁地多。为了生计,走出这片大山成了不少村民的选择。
年,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们一致决定把村子整体搬迁,并最终决定把新村建在一片荒废的河滩上。
“当时给出的条件好,大家的热情也高。”“第一批搬迁村民都是由政府负责统一平整土地,免费提供盖房子的宅基地,盖房还给一部分补贴。”“房子周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需要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那段“全村老少齐出力,‘填’出一片新天地”的过往,就在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
搬迁后,村民们把“干雨沟”改名为寓意美好的“甘雨沟”。
(二)
6月24日,翟晓明来到贫困户王文成家,正赶上有游客到村里买“柴猪肉”。
翟晓明是崇礼区委组织部干部,年初来到甘雨沟任第一书记。
王文成今年已经71岁,又患有长期慢性病,他忙不过来时,翟晓明就熟练地帮着忙活。
甘雨沟有多年的养殖经验和基础。这里的村民养猪只喂粮食不用饲料,猪肉口感特别好,经常有人慕名从周边村镇甚至市县赶来购买。
“人多地少,坡梁地、旱地产值有限,年轻人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剩下些老人劳动力不足呀。”说起这些,王文成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看到“柴猪”已成名气渐起的“明星产品”,又得知“柴猪肉”比养殖场的猪肉每斤多卖1块钱以上,而且供不应求,翟晓明他们动起了脑筋。于是,他一面积极为贫困户申请仔猪补贴,协调养猪致富带头人帮忙选种,一面联系畜牧、防疫等单位,给养殖“柴猪”提供技术、防疫、检验等指导服务。
“王文成夫妇家这20多头‘柴猪’,每年能给他们带来近两万元的收入。如果能把一家一户的养殖规模逐步加强,就不愁脱不了贫!”甘雨沟村的扶贫思路在翟晓明的描述中渐渐清晰。
(三)
火炕、土灶、红漆的翻盖柜子、纸制墙围画……来到68岁的贫困户王海家,就像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身患重病,王海已经不能下地劳动,仅仅依靠饲养几头柴猪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
简单聊了几句家常,王海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了村里发展的“新计划”---坡梁地种植黄芪的进展。“您别着急,这个事情我们惦记着呢。”翟晓明笑着回应。
如今的甘雨沟村,养“柴猪”让一部分村民找到了生财之道,药材种植则为年事高、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找到了老有所依的“源头活水”。
中药材种植已试种成功,而且甘雨沟的坡梁地和气候条件也适宜药材种植,这项产业还具有亩投资低、管理简单等优势。他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以目前准备在全村推广种植的黄芪为例,今年6月撒种,明年春天就有收获,一亩种子可生长出三亩种苗,每亩收益在三至五千元左右,这样就为村民持续脱贫增收提供了保证。
图文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