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评论李纨文章中,多局限于认为李纨被封建礼教紧紧束缚,以致情感枯竭,守节无欲,与世无争的性格特征的观点。但是这些评论只是停留于李纨性格的表层因素,如果我们细致地分析文本情节,则可以发现李纨潜藏在内心深处对现实不平的失衡心理。
从小说文本来看,荣国府中只因贾政素不惯筹理俗务,其长子贾珠不到二十岁病死了,贾宝玉与贾环又年岁尚小,因此,自贾赦的儿子贾琏娶妻王夫人内侄女王熙凤后,就让其夫妇帮着料理家务。
这样,凤姐执掌了理家大权,家中大小事务一应由她操持与裁夺。而丧偶的珠大奶奶李纨则不参与家政,平日里只是随分安从而已。
但是,小说中的几处细微情节却让我们探知了这位寡妇奶奶内心对无法参与和执掌家权的不平,而这种失衡心理是她的“本我”意识的又一表现,同时也是她完整人格的一个表现。
李纨的失衡心理表现得甚为含蓄,属于“心境嫉妒”,即对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王熙凤心怀一种持久的、弥散性的不满与不甘。她暗中留意家事,旁观侧察当家者王熙凤筹谋家务的手段。
第二十七回,芒种节众姐妹在大观园里祭饯花神,凤姐因让宝玉房里的丫环小红给平儿捎话,小红回来后把几件关联复杂的事回得清楚齐全,甚遂凤姐心意,凤姐一时高兴,要认小红做干女儿,小红笑她认错了辈数,她妈已是凤姐的干女儿了。
凤姐觉得奇怪,并不知她是谁家女儿。这时,李纨笑着说:“原来你不认得她?她是林之孝的女儿啊!”凤姐因埋怨曾嘱咐林之孝家的帮她挑个好的丫头,如今却不把自己伶俐的女儿给她,倒送了别处去。
这时,李纨又笑道:“你可是又多心了,她进来在先,你说在后,怎么怨得她妈?”连当家奶奶都不知面前的丫头是管家的女儿,而平时似乎百事不闻不问的寡妇奶奶却深晓之,还知道这丫头是几时进府的。
假如李纨真是无见无闻,清静无为的话,她岂会留意区区一个小丫头的来历呢?合理的解释是,李纨一直惦记着自己“大奶奶”的身份,一直在内心把自己摆在当家人的位置上,当然要事无巨细地时时在意家族中发生的一切。李纨的心理底层并不是平风止水的。
贾府的家势日趋衰落,当家的贾琏夫妇往往又要中饱私囊,日常要支撑局面也越发艰难,他们不止一次地伙同鸳鸯偷出贾母的珍藏去当。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办年货时,贾蓉就曾向贾珍笑道:“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二婶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
而在第七十二回就明白说出了:“贾琏向鸳鸯说:‘这两日,因老太太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租统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时把老太太查不着的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月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
凤姐他们做这种事必是避人耳目,掩盖密行,纵然众人知道了也会体谅他们的难处,毕竟挪补家用还是为了维护荣国府“赫赫扬扬已至百载”的门面。
但是第三十九回,李纨和众人谈起各个丫头的好处时,说道:“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鸳鸯姑娘,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个敢驳老太太的回?他敢驳,——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营着,不知叫人诳骗多少去呢!”
言语之间对凤姐夫妇“诳骗”老太太的东西深感不耻。假如不是对凤姐怀有嫉妒和不满,李纨何必殚思竭虑地了解他们的诡秘行径,并无可按捺地要在众人面前风言风语地提起,这并不是一个清心无举的寡妇奶奶应有的行为。李纨淳厚通泰的心理层面下隐隐地潜藏着不平火焰的煎烧。
李纨既嫉妒凤姐执掌家权,也嫉妒凤姐乖巧地奉承得贾母、王夫人欢心大悦,她不情愿自己总处在天伦之乐的亲密温馨氛围中的冷漠地带,她也曾殷勤逢迎,承欢邀宠,以求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第四十回,贾母兴致勃勃地要携刘姥姥逛大观园,李纨早早地为老太太准备好一大盘各色的折枝菊花以妆扮。为备老太太盛兴乘船游玩,又巴巴地从楼上搬下船、竿等物。
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贾母来寻热闹找乐,李纨刻意周到细致地为老太太铺炕备炉驱寒。一个寡妇奶奶,果真是清静无求的话,就应该逃避悦乐之事,终日淹留房中,在长辈面前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而不是像李纨这样煞费心机地刻意逢迎。
按理,从身份来讲,李纨也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孙媳妇,又有子嗣之德,也可承任当家奶奶,况且李纨不象凤姐那样利欲熏心,图财害命,她能克己奉公,秉公职守,也不象凤姐那样克薄下人,压榨奴仆,她会宽以待人,唯贤是用。
甚至从诗社活动中显露出来的组织才能和管理才能表明,李纨运筹谋划之才并不逊于凤姐。李纨有理有德有才,但理家大权却被凤姐夺走。尽管李纨从自身条件和能力来讲完全有资格承当管家大权。
但糟糕是,李纨是寡妇,在唯利是图的大家族中,她没有强硬的后台撑腰,封建权贵的势力观念和封建礼教制约着她不能显才施才,甚至连她该有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是李纨产生心理失衡的社会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阶级的网络中,不仅官官相护,而且家族与家族之间也互相勾连。当时贾府赫赫扬扬的家势已逐渐衰落,虽然皇室家族的政治地位仍然保持着,但经济已从“内囊尽上来了”,他们势必要寻找经济的后垫。
这样,“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金陵一大望族王子腾家就成了贾府最好的勾连伙伴。贾府的封建家长们看中凤姐,固然一方面是因为凤姐善于阿谀奉承、机敏诡谲,然而根本原因无非是凤姐的叔叔是王子腾。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虽然也做过“国子监祭酒”,但谁都知道那是个穷官;况且如今已衰败,家族中也没个显官贵要的叔叔伯伯作依傍,这对于正需要封建盛族扶持的贾府来说已没有勾连的价值了。
所以李纨在贾家的地位与凤姐比也就成了天壤之别了。贾珠早亡,李纨青春守寡。“寡妇门前是非多”,为避是非,李纨的日常活动仅仅被限于晨昏定省、饮食起居、侍亲养子、针黹诵读。
寡妇奶奶如果插手理家,家务事的繁杂不清,势必使她卷入勾心斗角之中。更主要的是,一个合府上下三百余口人的大家族的当家人,调停家务,免不了要和异性接触,容易产生越轨之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礼规森严的封建大家绝对严防失节之事。
因此,崇礼尚教的贾家“规矩大得很,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静守节”。所以,贾府的封建家长们不会让李纨执掌家权,她只能做荣国府的一块标榜贞顺节义的牌坊。
诚然,作为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的封建儒官的父亲李守中,自幼给李纨读的书主要是宣传贞顺节义的《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进行的是封建伦理的教育,使李纨在青春丧偶后,“秉承着自己父家的家风和适应着贾府的环境,要有意识地做成一个‘标准寡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恪守节操、清静无好、无能无为的行为特征。
但是,《列女传》、《贤媛集》也要求女子习贤明、仁智之义,李纨由此深得整持家务、运筹帷幄之道,《女四书》等文脉清晰、文辞美洁,让李纨深悟作文的壸奥。因此,以家学渊源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又在贾府“诗礼簪缨之族”的文化氛围下,李纨形成了不浅的才干素质和艺术素养。
探春偶然诗兴发作,倡议成立诗社,把众人邀来商量,李纨立即响应并声明自己前儿春天就有这个意思的,只不过想着自己不会作诗,就没有说得。并表示,既然探春高兴,她就帮着作兴起来,她起社的念头竟在探春之先。
从中也可见李纨对诗社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当大家以“诗翁”自比,准备废弃世俗称谓各自起一个别号时,李纨马上把自己早已起好的“稻香老农”严肃认真地说了出来。
而且,李纨还为宝钗封了一个号“蘅芜君”,也替宝玉想了一个“绛洞花主”,只不过宝玉嫌它是“小时候干的营生”,后来改成了“怡红公子”。平时寡言无为的李纨,这时一反常态,恳切地申明成立诗社是她的夙愿,不仅自己的事情早有准备,还非常起劲地为别人打算。李纨在诗的王国里跃跃欲试,一展才华。
论年龄李纨最大,而且对于起诗社,她心理早有谋划,所以她满有信心地自荐“掌坛”,即担任诗社的社长,令人惊奇的是,平日里无能无为的寡妇嫂子运筹帷幄起来竟是那样出色。
首先,因才精拙,合理分配任务。入社的七个人中,李纨、迎春、惜春是不擅长作诗的,李纨提议“须得让出我们三个去。我们三个各分一件事。”李纨明确规定自己的职责是评诗,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而黛玉、宝钗、宝玉、探春规定是必须作诗的。
同时又规定,既然入了诗社,也不可拘定她们三个人不许作诗,若遇到容易些的题目韵脚,也可随便作一首。可见李纨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兼顾各人的才学情况,丝毫没有差强人意。
其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定出社址、社日。考虑到作诗最好有宽敞、清静的地方,于是李纨提议社址定在稻香村。对于诗礼簪缨之族来说,初一、十五是大日子,李纨想到这二个日子家里必有祭祀或开宴等活动,不好因为诗社而冲撞了这些大事,于是提出“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
同时,年轻姐妹新立诗社,必觉新鲜有趣,恨不得天天聚会,李纨也不强硬限定开社次数,认为另外可以再聚。时间地点定得合理,活动计划订得周密灵活,李纨进一步展现了她的组织才能。
再次,精明地解决活经费问题。为此,李纨想出了一个绝招,带领诗翁们去请凤姐入社,并送上“监察御使”的头衔。凤姐最有钱,她入了社,活动经费就不成问题了。
然而,凤姐是最吝啬狡猾的,本想推脱掉,但李纨抓住不放,使得凤姐不得不拿出钱来。李纨能想到用威逼利诱的方法来拉凤姐的赞助,选择最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如此敏捷的心思,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还有,认真负责地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李纨常常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感督促众姐妹如期参加诗社活动。对于诗社中的活动,李纨比谁都着紧,责任心比谁都强,恪尽职守,将诗社的各项事宜安排得妥贴稳当,是名副其实的“掌坛”。
大观园中风华正茂的少女们是通过吟咏诗词来展现她们的才华的,而李纨是作为诗的鉴赏家和评论家,展现的是更高一筹的才华。在历次诗会中,李纨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秉公评判,没有私心杂念,不论诗作出自何人之手,她都能一视同仁,开诚布公,热情中肯,而且也尽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海棠诗会,是诗社的第一次诗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使诗人们的热情得以保持、发扬。而关键的人物显然不是宝、黛、探,而是宝钗。李纨以艺术家敏锐的眼光评定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写得“有身份”,评为第一,应当说是最有思想最正确的评论。
黛玉虽屈居第二,但在这个诗意横溢的场合中,这位极富诗人气质的少女,已经全身心地沉浸在诗的海洋中去了,对于名次问题,她是并不在意的。何况她已得到众人的高度赞许,她的自尊心已完全得到满足,李纨对她和蘅稿的评语又是极为确切的,所以她绝不至于耍小心眼的。
而宝钗则不但没有得到众人热烈的喝彩,而且成了宝玉“商榷”的对象,如果李纨处理不当,宝钗一旦返回固有的心路上去,那么很可能给诗社带来消极影响。李纨如此一评,她的目的便达到了,宝钗的积极参与心理保持住了,她不但为湘云设计出最佳的做东方案,还发表了一篇颇为通达的诗论。
在菊花诗会上,李纨依据内从容到形式都强调突出“独创性”的艺术标准,准确地指出林黛玉的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并评这三首诗为魁首。
这样的评判,连史湘云、薛宝钗这两位素养深厚、文思敏捷的诗才,也无由提出异议。芦学庭即景联诗,李纨根据联句的多少作出公正的评价:湘云荣登榜首,宝玉名落孙山。
而在对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曹雪芹更是深沉地通过评诗展现了李纨的思想性格之丰厚内蕴。当宝钗对宝琴的怀古诗公然发难要求抹掉时,黛玉忙拦住,尖锐批评她“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探春也立刻表态支持黛玉。论争激烈地展开了,趋向表面化。
在这种情势下,李纨没有让黛玉引发的争论矛盾进一步尖锐,适时出面,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平缓态度发表了长篇议论,纵论文史,品藻人物,连“关圣帝”的虚伪老底都被她不紧不慢地兜了出来。
十首怀古诗的写作和论争表明:大观园的诗社活动已不再是与当时社会和时代不相关联的游戏,她们连神圣化的关夫子都敢于指摘,可见其历史的厚重度。
自然,李纨没有简单化,她不但有论据,有论证,而且滴水不漏,不留把柄;最终的结论也是平实而有力的:“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无可反驳,只得作罢。这场文艺思想的冲突,经李纨的处理,既分清了是非,又没有导致矛盾的表面化,可以说结局是理想的。
在此,充分地体现了长嫂兼社长的那种非权力权威的风范,也让我们看到了李纨卓越的管理才干和活动能力。贾玉说她:“是不善作(诗),却善看,又最公道。”确是知人的评价。
第五回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后两句一般认为是“似取意唐,寒山《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销返成水。’意谓李纨一生的荣枯变化犹如冰水的关系一样,其富贵荣耀不值得令人妒忌。”我觉得不尽然。
应该理解为:李纨长久以来,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荣耀而生嫉妒,但是富贵名利却如冰水一样淡然无味,不值得追求,李纨的不平与不满是“空劳牵挂“的,可不,晚年荣华方至,却随即死去,只留得了诰封虚名,白白地给世人作笑谈。
对李纨的形象评价,除从传统视角得出李纨是封建淑女,标准节妇外,还应从人物心理底层的角度观照,看到其作为常人也有心理失衡的另一面,这样对理解巨著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全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粉丝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子不语(02)
推荐最HOT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