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方志江西”
可以免费订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而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
“方志江西”将选取一些江西著名的家规,与大家一起共勉。
克己守正
崇礼清廉
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岁月风雨,无情更替,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多少家族盛极而衰,怅留遗憾。然而,位于瓷茶古邑浮梁正北的沧溪朱氏古村,却一如千年的窑火,历经百代经久不熄;又似漫山的绿茶,迎春焕发蓬勃生机。多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核心的家规家训,也口碑相传,享誉江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溯源沧溪朱氏的来龙去脉,还有段传奇故事。唐建中三年(),始祖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朱秀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越四年,被朝廷紧急征召剿伐西南,辗转征战,英勇牺牲。朝廷感其忠勇,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其子嗣也英才辈出,有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到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更是通过树家规、建家训、立家法、严家风,坚持循礼向善,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清风正气。
克己思想在朱氏家训中有首要地位。克己就是要克制和约束言行,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性,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这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朱氏家训中,对个人感情,大力倡扬“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对待人接物,主张“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对节操修为,谆谆劝诫要“行止必谨,出纳清白,戏玩有节,饮酒不乱,服饰无侈”;就连耕种劳作,也明确提出“农桑知务,赋税及期”的要求。
明朝正德十五年(),朱宏裔孙、安徽池州知府朱韶为纪念先祖朱宏,捐资兴建“蜚英坊”。离牌坊不远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块青石板碑刻,乃明朝弘治年间左都御史、浮梁人戴珊撰文《乡先生祠增祀朱克己朱公记》,记录着朱宏的生平事迹,高度评价其理学造诣。
其中,朱宏世称克己先生,这是朱熹给起的别号。两人交往亲密,朱熹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最后两人一个名扬天下,扶社稷、济黎民、建功业、垂青史;一个独善其身,兴教化、育英才、正人心、树家风。
因年代久远,朱宏的资料已不齐整。但村中的理学祠仍保存完好,每年春秋两次的祭祀活动,还有很多人到此纪念感怀。朱宏不是热衷于传播清规戒律,而是善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引导世人见贤思齐、积德成善。比如,“静坐常思己过,避祸不如省非”,“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这些朴拙的话语,成为指导后世族人修身养性的金玉良言,放在今天,在做人处事、内省自律方面,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礼者,理也。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朱宏治家特别注重凡事讲礼循礼,在家政管理、为人处世、儿孙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忠孝、团结、节义、勤俭等内容。比如倡扬孝敬父母:“万象元亨理易详,唯言孝道费评章。追思父母劬劳苦,罄笔难书泪一行”。又如阐述交友之道:“善须相劝过须规,总赖良朋好护持。倘使欺心相坐视,也应羞对谷风诗”。朱宏对后世劝诫要言不烦,发人深省,指出“尊长称呼不可忘之,早晚案前须作揖也。小心谨慎学为人之,行动言谈则正经也。”这些劝诫字字珠玑,既讲礼节,也教礼仪,不仅是朱氏家族的思想指南,也成为后人对照自省的行为遵循。
守正,是沧溪朱氏的立身之道,千百年来,宗族人一直崇尚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在宏观上定下律令,要求在思诚方面做到“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口无妄言”;在慎独方面做到“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在持家方面做到“夫之所和,妻之所睦也”。在微观方面,又列举种种恶劣品性,一一予以批驳。他认为胡作非为,定遭祸殃;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不遗余力地敦促引导大家守正向善。在沧溪古村,至今仍有一座叫“三贡坊”的街亭,由明代朱家的三位贡生出资兴建,因朱韶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而得名,后人又称“训子亭”。
人物介绍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自宋代初期(—)建村以来,已有多年历史,仍较为完整地保留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包括明清古建筑近栋、古桥3座、古街巷6条、古祠堂旧址4处,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村落。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为唐代将军,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朱秀战死沙场后,其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其未竟事业,发扬光大,功名显赫,朱氏在当地遂成望族。至宋代初期,仅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规模。
宋代以后,沧溪朱氏更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治家之道,教育、引导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致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三举(人)五贡(生)四十八秀(才)”。朱氏后裔秉承先祖遗风,生生不息,十三世祖、理学家朱宏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深受百姓爱戴,百年老字号茶庄恒德昌曾被李鸿章赞赏有加,亲笔题匾,沧溪朱氏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朱宏(—),字元礼,号克己,沧溪朱氏十三世祖,南宋人。他年少时聪明颖悟,四处求师访友,闻道解惑。成人后“以明理为己任”,放弃科举考试,刻苦学习圣贤之书。他善于思考,重于实践,治学穷根溯源。朝廷重臣、地方名流纷纷举荐其出仕为官,他辞而不就。中年后,朱宏隐居故里沧溪,一边教授村童,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与理学大家朱熹志向相投,交往密切,两人共同切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奠定朱熹理学的核心。朱熹自感受益良多,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亲题其所居“克己堂”。
朱韶(—),字菊泉,沧溪朱氏二十四世祖,明朝人。自幼聪颖,八岁能熟读诗句。在父母严厉管教下,常常鸡鸣时起床背诵诗文。朱韶推崇理学,亲自为世祖朱宏建造蜚英坊以示纪念。明代弘治丁已年(),他在南京举仕,先在安徽贵池县任推官,后任安徽池洲知府。朱韶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一心为民,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百姓称赞。
现在的安徽池州人将荆树称作朱家柴,源于朱韶的一次为民之举。当年朱韶在池州为官时,看到当地百姓烧柴困难,便动员家乡父老从沧溪老家采集荆树种子,教当地百姓种植,让荆树成为柴火,免去百姓起早摸黑砍柴之苦。当时的池州百姓为感谢朱韶,把荆树改称为“朱家柴”。
沧溪朱氏家训
浮梁沧溪《朱氏家训》载于《沧溪朱氏宗谱》。朱氏后人摘取始祖朱秀之后的历代先祖治家名言,汇编而成《朱氏家训》。尤其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和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他们注重建立良好家风,通过著书立说,熏陶引导族人,为后世建立楷模。沧溪《朱氏家训》全文余字,涵盖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丰富的内容,倡导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
与《朱氏家训》一同传承后人的还有《传家必读诗文集》,由清朝中晚期的朱氏族人汇编而成。该书分上、下卷,现存的下卷收集了94篇治家诗词、警句和故事,以此训诫朱氏子孙忠君爱国、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尊长护幼、勤俭和睦。作为一本治家的好教材,《传家必读诗文集》对教育子孙后辈、涵养朱氏家风和当地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朱氏家规家训摘编
淡泊明志、内省修身,此先贤所以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处事淡泊,经常反省内心,始终保持宁静自然的心态,古代圣贤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懂得偿还、报恩,而不会放纵个人愤怒酿成不良后果。
农桑知务,赋税及期,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此之祖训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各种农业种植技艺必须知晓,到了时间要及时把税收上交国家。对待上级不要溜须谄媚,对待下属不可轻视傲慢。不得和朝廷对抗,不要乱打官司,不要胡作非为,不要擅自参与危险的事情,这些都是祖宗留下的不可违抗的告诫。
冠者,礼之始,将以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
——摘自朱宏《礼编》
成年男子,从举办成人礼开始,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作为父母的儿子、兄长的弟弟、朝廷的臣子,作为晚辈,他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道德礼仪规范。
四书六经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也。诗文须以理而为宗,学宫必崇礼之。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儒家经典不能不学习,礼仪不能不掌握。赋诗行文必须以理学为正统,学校教育必须尊崇礼仪。
为官则正之,臣民则亲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做官就要刚正不阿,这样官民之间的关系才能亲近。
国课早完常畏法,好留清白与儿孙。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要尊重国家的法律法规,尽早交纳国家规定的赋税,这样才能留下清白家风,让子孙传承下去。
漫将师傅笑寒酸,德色常留苜蓿盘。学业有成都在此,劝君莫作等闲看。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不要将老师的寒酸当作笑料,德才兼备、美名长久流传的老师日常用苜蓿当菜。学业有成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诲,奉劝诸位不要把老师当作等闲之辈看待。
先生教诲要遵依之,父母之言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先生的教导学生们必须遵从,父母的话子女不可违背。
年少书生须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年少必须进学校读书,进学校要正衣冠、讲整洁。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身为男儿要有远大抱负,成为辅佐江山的栋梁,而不可贪图钱财。
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不要接受不正当、不合理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要拥护。
常常不越朱家训,乡里风俗应淳雅也。勤治节俭必守礼,忠孝廉节铭记心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做任何事情永远不违背朱氏家训,这样乡邻的风俗就会淳朴、素雅、和谐。勤于管治、推崇节俭,这样人人必定会遵守礼节,忠、孝、廉、节才能铭记于心。
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摘自沧溪村《传家必读诗文集》
别人将钱财留给子孙后代,我们(朱家人)要将清清白白的家风传给后世。宁愿甘守清贫、廉洁,以此回报我们的家族和国家,也不能因为贪赃枉法让子子孙孙蒙羞。
族中分门邻间睦,上溯高曾共一源。常念祖宗连水木,勤俭治家建田园。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家族中各家各立门户之后,邻里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往上追溯起来大家源自同一祖先。不管后辈分户在哪里,家族的情缘就像水与树木一样始终联系在一起,要靠勤俭持家,才能建设美好的田园。
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暗中更被旁人笑,那得还逢好日来。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自古以来家庭和睦才能带来福气和运气,一家人吵吵闹闹,就有可能滋生灾祸。而且还会被别人暗中嘲笑,那样的话哪里还会有好日子过呢?
来源:《中国家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责任编辑:徐佳佳
更多内容:千年浮梁古城的古来圣贤
崇文循礼千年古村:沧溪村
永修“样式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世代不坠的诚德家风
投稿邮箱:jiangxifangzhi
sina.什么是白癜风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