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8.%,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起源源流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迁徙传播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人口分布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大约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郡望堂号郡望
郡望共有1个,分别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堂号
总堂号:太原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宗祠对联门楣
太原垂徽三槐世第清节流芳四杰传芳
四言通用联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槐堂世瑞;珠树家珍。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辋川书画;沂国方严。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金母瑶池。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东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古继青箱。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求鲤世泽;爱鹅家声。
上联典出汉·王祥,有卧冰求鲤侍母的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逸少风流。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朝阙飞凫。
上联典自汉·王祥,曾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槐阶培世德;乌巷焕家声。
刘墉亲笔山东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对联。
七言通用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兰亭序》帖影响深远。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下联典出宋·韩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
黄槐绿竹栽新院;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理财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联。
上联典自王佑、王导、王安石、王阳明、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礼义传家,诗书教子,人才济济,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轩辕黄帝、王羲之、王献之等,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
字辈排行地域字辈安徽绩溪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安徽芜湖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安徽铜陵远播芳名从古相传湖北汉川松有本新玉发奇光培以英哲锡尔嘉祥学士叶广贤臣名扬崇道必显敦善启昌安邦鼎志立纪振纲诗书传子永远贻芳湖南浏阳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湖南长沙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湖南安化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湖南安化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河南商城汉楙光基钜,湻模炳域铣(先),湘梅荣增锦,源凯炽尧铨江苏润州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江西吉安均旭源之登尚曰一启楚开德百世应宗传远先泽文润家声江西萍乡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山东峄城道统广运,纯正自励,粹豫巽丰,百儒伟昌,成宪贻续守,鸿业振衍长,耀宗宜向盛,荣来启智生山东莱州起道成应好,三开洪殿永,世德元龄懋,国宾福耀昌,兰新臣希树,文显汝维祥山西太原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山西太原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浙江义乌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四川夹江国正成可守斯启文长梦方明升大有贵和锡万春立志宜希古为人必合宗行善多积德永世复原红[]注:以上为部分王姓字辈排行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贯备注王诩东周前年-前0年不详纵横家,又名鬼谷子王翦战国不详频阳秦国著名军事家王陵西汉?-前年沛县汉朝右丞相王昭君西汉前5年—15年南郡秭归四大美女之一王莽新朝前45年-年章丘新朝开国皇帝王充东汉7年—约97年会稽上虞哲学家,思想家王允东汉17年-19年太原祁县东汉末年司徒王朗三国魏?-8年东海郯魏司徒、经学家王粲东汉年—17年山阳郡高平建安七子之一王濬西晋06年-86年弘农湖县镇军大将军王导东晋76年—9年琅琊临沂政治家、书法家王羲之东晋0年—61年琅琊临沂书法家王献之东晋44年-86年琅琊临沂书法家王猛前秦5年—75年北海剧县政治家、军事家王世充隋唐?-61年西域隋末唐初军阀王孝杰唐朝?-公元年京兆新丰唐朝名将王勃唐朝年—年绛州龙门初唐四杰之一王维唐朝年-年蒲州诗人、画家王昌龄唐朝年—年晋阳盛唐边塞诗人王忠嗣唐朝年-年太原祁县唐朝名将王仙芝唐朝?-公元年濮州农民起义领袖王建五代年-年许州舞阳前蜀开国皇帝王审知五代86年—95年光州固始闽国开国君主王安石北宋年—年临川政治家、文学家王全斌北宋年—年并州太原北宋将领王审琦北宋95年―年洛阳北宋将领王钦若北宋96年―年临江军新喻北宋宰相、政治家王诜北宋年―?太原
北宋画家王重阳金代年―年京兆咸阳全真教始祖王应麟南宋1年—年庆元府鄞县《三字经》作者王实甫元朝生卒不详保定定兴戏曲作家王冕元朝年—年诸暨元代画家、诗人王蒙元朝年—年湖州元四家之一王景弘明朝生卒不详福建漳平明朝航海家、外交家王守仁明朝年—年绍兴余姚思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明朝4年—年河南仪封明代文学家、哲学家王锡爵明朝年—年苏州太仓明朝内阁首辅王锡阐明朝年—年江苏吴江天文学家、历算学家王士祯清朝年—年山东新城诗人、刑部尚书王杰清朝年-年陕西韩城清朝状元、名臣王懿荣清朝年—年山东福山甲骨文的发现者王国维民国7年—年浙江海宁国学大师王铭章民国年—年四川新都著名抗日将领王若飞民国6年—年贵州安顺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尽美民国8年—年山东诸城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尔琢民国年—年湖南石门无产阶级军事家王正廷中国年—1年浙江奉化中国奥运之父王树声中国4年—1年湖北麻城十大将军之一王大珩中国年—年江苏吴县中国光学之父王淦昌中国7年—年江苏常熟两弹一星元勋王震中国1年—年湖南浏阳前中国副主席王进喜中国19年—0年甘肃玉门石油工人代表王洪文中国年—年吉林长春四人帮主犯之一 王鼎昌新加坡年—00年中国福建新加坡总统王选中国年—年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健林中国4年—四川绵阳中国内地首富王菲中国9年—北京歌手、影视演员王楠中国8年—辽宁抚顺乒乓球运动员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