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编者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近代中国几经磨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祖国今天的宁静安稳,正是他们用生命点亮的明天。这些烈士之中,多数风华正茂,他们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暂而绚烂,却将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间。市地方志办公室制作清明专题,祭奠先烈,在缅怀他们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这是为红军强渡大渡河写下的壮丽诗篇。十七勇士(实际是十八勇士,加上营长孙继先)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传奇故事之一。
年5月,经过浴血奋战的中央红军到达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畔。大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奔腾在横断山中,流至四川石棉县,突然来了个掉头向东,形成一个90度的大转弯。安顺场便位于大渡河大拐弯以西20公里处。这里,河宽约米,流速每秒4米,水深30米。河底乱石嵯峨,形成无数旋涡,俗称竹筒水,可让鹅毛沉底。由于水深流急,驾船横渡时,先得把船拉到上游米处,放船后,要有十几个船工,篙橹齐使,与水流形成一种合力,方能使船斜冲到对岸。对岸有石坎,如靠岸不准,撞上岸边石壁,将船毁人亡。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就是在此险境陷入清军包围而全军覆灭。蒋介石断言让红军步石达开后尘,他命令四川军阀严防死守,同时调大军包围过来。
面对严酷的形势,中央军事委员会及毛泽东果断命令红军一部强渡大渡河。5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并寻得一只小船。然而,船小人多,每个指战员都争抢着上第一船。时任红军第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的杨得志首先想到了作战最勇猛的1营2连官兵。考虑到船小,当时只挑选了连长熊尚林,2排长曾会明等十七名身体强壮、军事技术过硬、善于泅渡的优秀指战员组成第一批突击队,史称“大渡河十七勇士”。25日上午,由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率领十六勇士,在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的配合下,乘一只木船,冒着对岸守军的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在无数指战员企盼的目光中划向对岸,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立下显赫战功,留下了“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的美名,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红星奖章”。
为纪念红军大渡河战斗,当地人民政府于年5月,在安顺场大渡河畔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邓小平题写碑名。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后来为大渡河纪念馆题词:“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击上,泸定决分晓。”在《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专门写了一节《大渡河英雄》,高度评价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意义:“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任大渡河突击队队长的熊尚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熊尚林(年—年6月18日),江西高安人。早年参加红军,战斗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翻开“红一团”的战斗史册,血战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都有他战斗的身影。长征结束开创新局面的直罗镇奠基礼战役,东征与西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都有他征战的足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尚林随“红一团”改编为八路军师独立团第一营参加首战平型关,又随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参加冀东民众抗日大暴动,后随肖克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参加平西敌后斗争。年,熊尚林及部分战斗骨干奉命由平西开赴平北地区参加以大海陀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年2月在赤城县前孤石村整编为平北军分区第40团,下辖两个大队,熊尚林仍担任连长。不久,熊尚林调至龙(关)崇(礼)联合县大队,任第一中队长,负责开辟东至张家口口里东窑子、大境门一带,北至崇礼县西沟、驿马图、石窑子一带根据地。年6月18日(农历端午节),熊尚林从大境门外转移到崇礼县西沟的范家西沟村草场沟时不幸遇难,年仅32岁,当时葬在西沟。20世纪60年代初,熊尚林烈士的遗骸被迁葬在崇礼县烈士陵园。
(本文摘选自《崇礼县志》《张家口军事文化大观》《张家口革命遗址》)
垣志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