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郝莹玉通讯员朱阅平
驿马图驿站旧址
崇礼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倚内蒙古草原,南邻塞外山城张家口市。崇礼现在所辖的这块区域,历代都没有单行建制,直到年(民国23年)5月,才从周边的县区中划出,取“崇尚礼义”之意设置崇礼、尚义两个设治局(相当县级)。崇礼建县时间很短,直到年才改崇礼设治局为崇礼县。年1月改崇礼县为崇礼区。
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年冬奥会举办权。作为年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承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崇礼,日益受到世界的 相当长的时空中,崇礼没有自己的单独建制。崇礼这片区域,远古时代也只能用“这块区域”来称呼。唐尧之世,“这块区域”叫冀州北境。虞舜之际,属幽州。夏禹之时,属冀州之北为獯鬻地。殷商时期,属古幽州北鬼方地。等到了西周,还叫鬼方地,但已经是燕之北境的鬼方地了。春秋时期为燕之北境无终地。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浪花一样的村落,都蕴涵着神秘的过往。
驿马图村——“世界警察”的“急递铺”
崇礼区驿马图乡驿马图村,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张库大道上的一个驿站。沿途的几个村子,依旧能看到车马大店的老井,有的村子当时有七口之多。
张库大道是一条古商道,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全长多公里。张库大道东望京、津,南通中原,北接蒙古大草原,西连晋、甘、陕,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张库大道覆盖了蒙古的十二个盟,一百五十多个旗,影响辐射到俄国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到莫斯科。
说驿马图是张库大道上的一个驿站,其实是一个误区。它早在元代是一个驿站,并且还是元朝从大都(北京)到上都(正蓝旗)首选的通道。只是到了明代才和经商有了关系。
驿马图是崇礼的大西北,目前为驿马图乡政府所在地。驿马图元朝末年建村。当时西沟是通往北国的重要通道,称驿道。元朝在此地设驿站,备有马匹供使用。蒙人称此村为驿马图。
查阅一些资料发现这里为驿站是合理的。元代邮驿可上溯到蒙古国创始人成吉思汗时期。公元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公元年设燕京为大都,建国号为元。同时,在耶律楚材的主政下,颁布《站赤条划》,并以此为依据,统一蒙古站赤及汉地邮驿制度,规划以大都为中心的邮驿系统;建立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称雄一时的元代邮驿,沟通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元朝的气派很大,蒙古铁骑充当了当时的“世界警察”,金戈铁马,席卷欧亚,其驿路四通八达,仅国际驿路就有三条:一条从蒙古通往中亚;一条通往亚洲北部的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上游;一条经甘肃通往中亚、欧洲。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意思是说,元朝在海内外凡有人迹处都设置驿站,满世界走动,就像在自己的国家一样。可谓“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据《元史》载,腹里是元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由朝廷的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管理。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认为,加上岭北、土蕃等地站所,举国凡驿站处约一千五百有馀所以上;其实案覆《元史·地理志》与《经世大典》残卷“站赤”条,总数当在一千六百所以上。
《史集》中也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在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元时辟有从和林至上都的驿路三条。据张德辉所记:越扼胡岭(今张北野狐岭),始人蒙古草地,“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崇礼西沟是元朝大都到上都的重要通道。
五十家村——清朝的一个驿站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驿传运输日益活跃,分类也更加专业化。清代的驿传组织有驿、站、塘、台、所、铺等名称,内地各省设置的称“驿”,军报所称“站”,关外的驿称“台”“塘”“卡伦”等,运输官物的称“所”,专递公文的称“铺”。
康熙末年至乾隆中叶,旅蒙商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雍正五年(年),清廷规定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西宁等地为出入蒙地经商贸易的通道。
旅蒙商行走的路线大致有以下几条:以张家口为出发点的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或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北部旗;张家口-四子王旗等。以归化城为出发点的有:归化城-库伦-恰克图;归化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古城;归化城向西横亘沙漠到新疆。此外,还有满洲-赤峰-经棚和卜魁到海拉尔等路线。
康熙三十一年(年),清廷开始筹划在漠南蒙古设立5路台站,即喜峰口外设15站,古北口外设6站,独石口外设6站,张家口外设8站,杀虎口外设12站。以后又对各站台站驿道作了调整,但5路的规划基本未变。
《口北三厅志》卷六“台站”云:“独石口军台(康熙三十二年设),蒙古六台站。每台派拔骁骑校二员,笔帖式一员,领催二名,达夫五十家。原定不设工食。康熙三十二年(年)分给每一家牛马共五头,羊三十头,为永远养赡之用。再每台预备过往差员口粮羊二十只,每只定价银七钱。年终册报理藩院核销,用完给银再备。”
除独石口外,其他诸口蒙古驿站,每站也都由五十家应役。后来热河省地区范围内的许多驿站所在地,都在今日各地的五十家村镇,是清代驿站故址所在。
由此看来,崇礼西沟的五十家村,是清朝的一个驿站。
张家口驿站除了张家口本身一座汉站外,设蒙古站二十三座,共二十四个台站。其中,内蒙古站十八台,史称张家口外十八台站。从张家口西北行,到吉斯洪颗尔达,行程华里。其中,第一台是从张家口西北行30公里至察汗托罗盖,现为张北县油篓沟乡东营盘村,走的也是崇礼西沟。现在的老人,都还依稀记得过去五十家村、驿马图村、山岔村、黄台坝村里的车马大店和骆驼店的繁华景象。
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大境门。把蒙汉互市开在大境门外,确定了崇礼西沟是张库大道主道的历史地位。也就有了五十家、驿马图这些驿站的繁荣。
啕赖庙——张库大道上的“二张家口”
啕南营古戏楼
啕赖庙这个名字现在已不复存在。啕赖庙这个称呼只在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嘴里偶尔提起,是对现在的啕南营村和啕北营村一带的总称。
说到啕赖庙,历史上崇礼这一带各民族的战争和仇杀,在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持续。但是,游牧民族经济单一,需要粮食、布匹、茶叶、铁器、日用品等,中原地区也需要马匹、毛皮等,进行和平互市则是共同的心愿。长城防线又成了开展互市的最佳地点。除此之外,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对外开放功用。秦始皇时沿长城12郡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到了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交往、商旅往来都走这条大道。
明朝多年的历史中,对北部蒙古各部也实行安抚政策,因而曾几次开关设马市,马市地点主要在长城沿线隘口,后在现在的大境门外崇礼的西沟和正沟。张家口这座城市因马市的发展而兴起。
这一时期,地处大境门外的崇礼啕赖庙号称张库商道上的“二张家口”。明朝隆庆五年(年)在宣府左卫沿长城隘口,设立茶马互市场所7处,使今崇礼境内成为蒙、汉之间的贸易交往通道。明万历四十一年(年)又筑来远堡(今张家口上堡)开马市,经今崇礼的啕赖庙与蒙古通商。
由于打通了蒙、汉之间贸易渠道,崇礼毗邻张家口大境门外的啕南营、乌拉哈达、卢家窑、西甸子一带的农民先后拴起了“老倌车”,组织车帮长途运输。当时有一条路线经崇礼西沟沿河而上,即:大境门-稍道沟-黄家湾-西甸子-啕南营-卢家窑-麻地营-五十家-接沙坝-店门口-张北城-库仑。全程余里。
据调查,当时的啕南营袁氏家族,从清光绪年间开始拴“老倌车”跑蒙古,开始时只有30多辆“老倌车”,到清朝末年发展到99辆;卢家窑郝家也有“老倌车”40多辆。此外,乌拉哈达李家、西甸子郭家也都有十几辆“老倌车”。这些零散运输户,不能自立车帮,只得和别的车帮合伙营运。
当时在这条大道上从事运输非常艰苦,每帮车队百辆左右,虽起早贪黑,每天只能走三四十里路程。去程货运以茶叶、绸缎、铁器等为主;回程以碱、盐为主,往返一次需时3个月左右。这种运输方法虽很原始,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却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张库商道的运输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张库商道这条茎蔓上的啕南营村,在明末清初相当繁荣,有各种店铺50多家,被誉为“二张家口”。
同时,啕北营大庙,也目睹张库大道的百年繁华。啕北营村位于高家营乡政府驻地北偏西5.7公里处,元朝初年始有此村。啕北营原与啕南营是一个村,分河之南北居住,统称啕赖庙,分南北村。初系东北啕赖州蒙人来此所建。
当时蒙人信奉喇嘛教,在南村兴建庙宇一座,称啕赖庙,村名以此得名。此为北村,后称啕赖庙北营,俗称啕北营。
如今,啕北营的古迹已然不复存在,但这个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小村庄,在时间的指针里,一代代传承下来。风掠过田野的浅滩,古树的落叶在弹唱,张库大道上的驼铃声,蒙民马背上的豪迈笑声,都成了史海钩沉的密钥。
两窑一沟——长城役民的“工棚”
目前,崇礼区发现三个修筑长城时夫役的居住地,分别是李家窑、韩家窑和石板沟。三个村子都吊在明长城上,像长城项链上的一个个吊坠儿。
明长城烽火台
崇礼区域的明代长城北起清三营乡谷嘴窑村南一公里处,沿赤城县和宣化县界进入张家口市,途经崇礼的清三营乡、白旗乡、西湾子、四台嘴乡、高家营镇等五个乡镇,全长.6公里,其中崇礼境内92.3公里。砖石结构,系成化万历年间修建,现已大部倒塌。有站台、瞭望台、烽火台墩个。
李家窑位于清三营乡政府所在地东北11.1公里处,明朝中叶就有此村,相传是明朝成化年间修筑长城时夫役的居住地。后有一个李姓人氏到此挖窑定居。得名李家窑。
韩家窑位于清三营乡驻地东北13.1公里处,明朝中叶就有此村,相传是明朝成化年间修筑长城时夫役的居住地。后有一个姓韩的人在此挖窑居住,故得村名。韩家窑的韩家梁烽火台有碑文记载:“此墩系万历四十年九月份,马营堡军夫修完,韩家梁墩,四空土墙,捌丈玖尺贰寸,底阔壹丈陆尺,顶阔捌尺,平高壹丈柒尺,上加鱼脊叁尺,通高两丈。管备委官:郭臣、陈营竖立”。
石板沟村位于高家营镇驻地东北8.2公里处,距离韩家窑稍微远一些,从韩家窑顺着长城走,到石板沟约70公里。明朝嘉靖年间就有此村,该村所处的沟里山石多成板块,故沟名为石板沟。据传,成化年间修复长城时多用此沟的板石。
石板沟流传着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说秦始皇吃了一顿饭,错修长城四十里。相传当年秦始皇亲自带人到崇礼一带修筑长城,走到石板沟天色将晚,又走的人困马乏,便下令休息,扎下大营,埋锅造饭。吃过饭秦始皇倒头便睡。一觉醒来近臣进账报喜,说军兵们已经连夜修建长城四十里。秦始皇大怒,还没走到地方就修建,劳民伤财。
军兵们立时停止了修建,拔营起寨又向北行军约50公里,到了现在崇礼和张北的坝口,开始修建长城,现在秦长城的土埂还很明显。
太子城村——奥运村的前世今生
太子城城址
太子城遗址
太子城前世资料说:《张北县志》(卷二·古迹)载,“宣镇志离边四十里,黎明从山上望之,城廓庐舍宛然,日出则不见。旧时相传,城为秦筑,以居太子扶苏者。又云按橹上隐现太子城匾额。”该志又曰,“均属诞妄不可信”。
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崇礼县太子城尚存有部分夯土城墙。文物普查时也从城址内采集到鸡腿瓶、四尖铁蒺藜、泥质灰陶砖、瓦等文物标本。这些标本具有辽金时期文化特征。
《崇礼县志》年版记载:解放后曾在太子城古城地出土过辽代的鸡腿瓶、方砖、长形砖、元纹黑陶小口长颈壶、铁质四尖蒺藜和不少的松柏木等。
太子城前世民间说:第一个传说,太子城为秦筑,以居太子扶苏。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武则天的。这个传说流传最广。相传,太子城系木城,为唐武则天为其子避暑所建而得名。
太子城前世遗址说:盘点崇礼古迹遗址,辽金文化资源丰富。辽、金两朝及包含辽金的遗址共计99处,约占总量的47%,辽朝独占28.4%。从数量上说,辽代文化值得挖掘。
太子城在辽金代应为小型的政治或军事中心。据崇礼县文保所资料:太子城村西约5公里的转枝莲村,有辽代“南坷塔地辽代遗址”;太子城村东北约1.8公里的棋盘梁村,有“台地辽代遗址”;太子城村西9公里的马丈子村,有“村东辽代寺庙遗址”和“马丈子村盘道遗址”;太子城村南约3.5公里的营岔村,有“村西辽代遗址”;太子城村东3.6公里桦林子村,有“庄库辽代遗址”和“一面坡辽代遗址”。这周边五个村的七处遗址,都发现布纹瓦、泥质灰陶盆、白瓷碗等辽代遗物。
这个以太子城为中心的庞大的遗址群,说明极有可能是当时辽代一个小型的政治或军事中心。
年9月8日,微崇礼发布来源于河北日报的消息:崇礼太子城遗址或为金代皇室行宫遗址。
为保障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奥运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经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崇礼区文广新局联合考古队4个多月的全面测绘、勘探与发掘,张家口奥运村内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发现,从已发掘的遗迹与遗物分析,太子城遗址或为金代后期金章宗皇室行宫遗址,其规制、建筑布局等在全国极为罕见。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