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谈家风
今天讨论个尖端又高大上的话题:家风。这个讲起来很不容易,先后想了很久不知如何下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基础还没打牢,妄谈家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但这个问题每个家庭都绕不开,从孩子教育的角度,孩子并不会等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再长大,而且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家风一直都存在,也一直影响着包括孩子的家庭每名成员。只是大家族规矩比较多、家风比较鲜明,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庭没注意,也没那么明显而已。
我想家风的意义,不仅是引导孩子成长,其实也是家庭每名成员,包括家长的成长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成长、境界的提升永无止境。今天的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欢迎来一起探讨。
把习大大搬出来镇场子,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家庭的软实力,它的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好家风营造好环境,好家风培养良好习惯,好家风塑造优秀品格。开启人生之路最早也是最需要的,就是这笔精神财富。
中国人历来都有时空的观念,比如易经八经卦乾、坤、坎、离、震、巽、艮、泽,即可以代表空间方位、物质能量,也可以代表季节节气、年月日时。《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字既可指空间的远处,也可指时间的远方,如果我们现代人甚至未来的人,能理解孔子,他一样“不亦乐乎”。“宇宙”一词,《淮南子》解释“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我们现在用“宇宙”这个词,大都是狭义的指空间和物质。“世间”一词,“世”代表时间,“间”是空间,也是个跨度很大的词。类此等等。
家风,其实也需要从时空的角度来观察、理解和思考。在时间上,不只是现在我们这一代,还包括父母辈、祖父母辈,甚至再往上祖宗给留下的精神财富、优良传统,还要考虑更远的影响。在空间上,环境、氛围、能量的布置,中国人把四世同堂看做福气,也是便于这种家风的继承发扬。西方心理学有原生家庭一说,加上再生家庭,也只是讨论到前后三代,相比较而言,家风建设眼光更长远,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家风注重优秀品质的传承,原生家庭理论注重责任的划分和风险的规避。
我请教过一位老师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财富、权利、名声甚至亲情等,都如梦幻泡影,在浩瀚的宇宙中,更是连电光火花都不算,一点点痕迹也留不下。那么人这一生的意义何在?老师的回答两个字,传承。我们的一生就像接力赛,一代一代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传递并发展下去。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使千万年之后,人类像《三体》讲的那样在宇宙漫游,仅存的基因硕果也是人类的共同传递的结果。时间轴缩短,现在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延续,《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也就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也将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落脚到家风,这是最实际的传承。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是一个概率事件,也是一种警示,并不是所有的富贵家庭都过不了三代。西方有传承百年的家族,即使是在中国,也有传承上百年上千年的大家族。我有时候想,这些牛人们怎么教育子女后代呢,他们的地位、成就、见解等都在我们大部分人之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学习,《论语》里有“就有道而正焉”,多亲近圣贤,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对我们普通人也是极好的促进和提升。
举个栗子,网上也有很多资料,这里我简单梳理下。
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子家族,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其实孔家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本来只是诸子百家的一员,原来的地位并不特殊,而且在孔子之后经历了七世单传,乱世中艰难传承,直到西汉武帝时期才逐渐发扬光大。孔氏子弟,几乎每代都有博才之士,在孔家特有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后人们逐渐拥有一种精神财富,以激励后人为维护先祖之名而不断努力,这种精神财富渐而转化并形成为孔子家族的门风家风。孔门里有古代的比如孔融、孔颖达、孔尚任,现代的孔庆东是73代孙、孔繁森是74代孙,孔令辉是76代孙,现在已经到第80代了。
一代才子梁启超,近代一个闪亮的名字。原来对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的维新派、戊戌变法这些标签上,其实历史对他的评价相当高。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被公认为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
他的才华横溢还惠及至整个家庭,梁启超有九个孩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其妻为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代中,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创建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
梁再冰,梁从诫的姐姐,在新华社国际部退休,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开展工作。
吴荔明,梁思庄之女,退休前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周同轼,梁思顺长子,医院教授,著名骨科专家。
梁任堪,梁思达之子,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会长。
梁忆冰,梁思达之女,植物检验检疫专家。
第四代往下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小的建树。
周志兵(梁鉴),梁从诫之子,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青铜镜的收藏家。
梁周洋,周志兵女儿,由金融界转入世界政策协会,从事国际关系工作,年上海元媛舞会“CHAUMET年度元媛”。
杨念群,吴荔明之子,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委员。
梁启超的光环给家族带来荣耀,更珍贵的是这家风的感召力量、指引力量,让后人产生强烈的进取意识,每个人都必须倍加努力,为家族维护荣誉,也为自己能衬得起这样的光华。我想这也是梁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还在网上查到一些西方家族的资料,但我认为,一是不了解,都是以言传言,二是大部分都是鸡汤,可信度不高,这里就不讲了。
有人说,大的家族已经达到良性循环了,占有大量资源,已经无法超越了。这个是阶层固化的话题,其实就中国目前现状,还达不到那种状态。这只变成了很多人不愿意负责、不愿意努力而抱怨的借口,或者是无法达成目标的愤慨(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其实,每个大家族在兴起之前都是很普通的家庭,都有一段艰辛的过程,经过其中一代或几代人的抉择和拼搏,逐渐壮大成长。我们现在只看到了他们崛起的果,而忽略了前人共同努力而种的因。这也是我们每一代都要努力的原因,毕竟抱怨无用,功成不必在我,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不是么?
重视家风,是因为重视传承,大的家族思考的是如何继承事业,小的家庭也要思考如何良性循环逐渐上升,这也本是人之常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口气有点大,但道理没错,作为小民的我们,既需要有个人理想和人生规划,也需要更长远的家庭规划,甚至家族规划,知崇礼卑,家风的建设就是最好的规划、最实的做法。
这篇作为引言,之后我将分财富、谋事、福气等不同类别给大家逐次分享自己对家风的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