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元年(公元年),朝廷14万大军克平九丝,剿灭都掌蛮后,仍继续在都掌蛮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一面又在都掌蛮地区加紧强迫同化政策,并新建城池加强布控防御力量。以便管理山都六乡。建武宁城(即建武城),《修建武所城碑》载:“建武,故山都地,僰人屯聚寇钞葆此,盖巢穴云。”其“山都六乡适中处”,由此可看出设建武城最为适中,《西蜀平蛮碑》载:建武,而环四方埴壤膏沃可耕,遂均田授甿,藉甿为伍,设总兵佥宪坐镇之,隶以府同知一,守御千户所一,社学一,其他寨栅砦筑堡,堡没戌为守。于是文经武纬,牙错棋布僰筰间,岿然成雄镇焉。”这一记载也充分说明了建城之必要性。使诸蛮不敢望风起事。广大人民才能真正过上最清静的日子,正如,《九丝山西关口石刻》曰:“当天兵大捷,为经略万世之雄图也。惟时风卷长云,日开阴谷,相与酬觞绝顶,跃剑悬崖。俯视万灶星屯,蛮巢鞠为焦土;望西南诸夷,厄塞尽在目中。”这也是剿灭都蛮后,朝廷要想达到的,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经略万一世之雄图。川南都蛮平定后,山都六乡一片光明的景象,人们和谐的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没有恐怖,没有骚扰,安居乐业,正通仁和。随着农牧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富足的生活。洛表古镇均属山都六乡地,农牧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随之繁荣起来了。外来的手工业者和经商者不断涌入,湖广填川,硬是把外来先进的文化生产带进了山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繁荣。生活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特别是清代中后期,内江、隆昌、安岳、富顺等地的商贩纷纷云集古镇,他们把先进文化和生产生活带进洛表,使古镇更加繁荣灿烂。随着生活的改变,洛表也就更加热闹起来,善男信女的人们随之增多,修祠建庙者络绎不绝,就在这样一个过去称谓蛮荒之地的洛表,到处都建有金碧辉煌的庙宇和行宫,这就是今天为止,人们常说的洛表九宫十八庙。(1)莲台山观音庙:此庙始建于乾隆16年(公元年),座落在乌蒙山之尾,背光山之巅。海拨高米左右,由于海拔高气候宜人。在寺庙求神拜佛,可以说是微风徐徐,神清气爽。犹如人间仙境,上供有各路神仙81尊座,传说菩萨比较显灵,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的人不断增多,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据传咸丰年间失火焚毁,光绪年重建,又毁。一至到民国26年再建,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再度毁。改革开放后又建至今。(2)红岩庙:(又名猛钟寺)红岩庙座落于麻塘坝卧狮岩山顶(庙址已无存),主要是供奉普贤大士之神位,有菩萨30余尊,由于卧狮岩岩体为红泥土浸染,多数地方显红色,故称红岩庙,庙建于清乾隆21年(公元年),毁于何年?均无稽考。红岩庙和莲台山一下一上,相互对应,难怪乎民间流传一段名谣:“莲台庙里闻暮鼓,红岩寺内听晨钟”。(3)显云寺:显云寺位于赵家湾显云山上,几乎和卧狮岩处于水平线上,相距1千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尊位,始建于清道光3年(公元年),有各娄菩萨60于尊,由于寺庙建在麻塘坝出口,常有沟内冷风吹出,和外来热风合于一处,看似一缕青烟,云雾缓缓上升。因而得名显云寺。占地五百平方,一直保存至今,文革前建学校,改革开放后撤除,并入三完小。(4)香炉山金龙寺:此寺庙位于红卫4社‘猪槽口’香炉山,始建于清嘉庆5年(公元年)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和诸神神位,听说菩萨很显灵,常年香火不断,从洛表街上远眺,香炉山上缥缈的青烟,犹如一腾空之金龙,故而得名金龙寺。民国35年失火烧毁,山上菩萨全部毁于一旦,至改革开放重修,现有神位26尊。占地近一亩。(5)富贵寺:翻身七社豪沟上,有一座古庙,名富贵寺,清未具一定规模,据传,当时香火很旺,因离街近,香客也比较多,多为当地富人,得名富贵寺,现庙址荡然无存,年代也无从考证。(6)灵隐寺:(又名灵新寺)中国佛教古寺,历史悠久,座洛于洛表古镇之南约二百米。原洛表翻身村。始建于康熙28年(公元年),毁于年洛表修建镇中学,文革中灵隐寺被翻身村村委办公室占用。94年以前保存尚较完好,灵隐寺之由来,当地有这样一段传说:“清顺治年间,禅宗具德和尚云游山川,至洛表苍水岩,见此地背靠绵花山,面朝大山包,苍水岩瀑布如虹,洛表镇尽收眼底,独具风水,于是筹资建庙,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年)竣工,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供奉有神位若干,香火旺盛,可惜94年以后荡然无存。(7)灵官庙:位于洛表古街上场口,“五尺道”路旁,毗邻上马房(驿站),占地约平方米,灵官庙始建于道光25年(公元年),是“蜀南道”必经之路,马帮商贩从庙内穿过,灵官庙为道教神庙。正面供俸王灵官,本名王善,是萨真人守坚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驱妖压魔,助人升官,保佑仕途通达。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有灵官庙。旁边为财神爷赵公明,人称护法大师。大家要升官、发财,一定要拜一拜灵官庙。此庙也是古镇很有名气的庙宇。毁于年修建民用廉租房撤除。(8)黑神庙:位于洛表镇南园街上场口,毗邻南园坝,占地约平方米,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座南朝北。黑神庙是忠烈宫或忠烈庙的俗称,为祭祀南霁云的民间宗教庙宇,黑神庙建于南园坝当风口,相传黑神管理风。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黑神会,一旦那天风大,人们就说因为今天是黑神会,吹风正常。在一些地方的庙宇里,黑身手里拿着一个球状物,据说那就是管理风的工具。黑神传说是贵州的神,可能南霁云为贵州人,故贵州人历来有祭祀南霁云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贵州贵阳忠烈宫始建于元代,先名南霁云祠,明景帝辛未年(年),贵州按察使王宪请于朝,列入秩祀,并赐额曰“忠烈“,故改称忠烈宫。至于民间称黑神庙,缘于两种传说,一为南霁云生来面黑,二为南霁云为炮轰而死,全身被炮火烧黑,故称其为黑神。洛表镇地处川、填、黔接合部,南来北往的商贩中不乏有许多贵州人,贵州人信奉南霁云,所以说建此黑神庙。现在为洛表镇民房。(9)观音庙:又名观音堂,座落于洛表镇南园街与仁爱街衔接处,背靠川主庙,毗邻雷祖庙,占地约平方米左右(三庙合约),是洛表古庙,建造年代不详。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我们如果遇到急危难的时刻,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就可以化解灾难。全国各地都修有观音庙,有千手观音,千眼观音,净瓶观音,送子观音等,所以观音无处不在。又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菩萨,在世人心目中,以慈眉善目,心肠软弱,品貌端庄之女性形象。在民间把观音列为佛教主神,几乎各大寺庙中都供奉。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为观音诞辰、得道、显灵之日,有的寺庙在这三天,还要举行捐挂功德、烧香礼拜、吃斋吃饭等仪式。洛表观音庙主殿尚存,但已破被不堪。(10)川主庙:座落于洛表南园社区仁爱街,与观音堂、雷祖相邻相通,洛表镇古庙,建庙年代时间不详。川主是流行于巴蜀地区以及其它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起源于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及二郎神的信仰崇拜,是一种以巴蜀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求川主以保佑地方百姓免于水旱等自然灾害。解放后川主庙改戏园和电影院,年撤毁。(11)雷神庙:位于洛表镇仁爱街。与观音堂、川祖庙相邻背靠背,洛表古庙,何时而建无可考,雷神,俗称为雷公,是古代汉族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仙,因为古代人们对于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是特别了解,所以逐渐演变成了一系列有关雷公的传说。道教中最高级别的雷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民间尊为神,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12)玉皇庙:洛表镇信义街,今石坎子上,占地约90平方米,建造年代无可考。洛表古庙,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集道教、佛教于一体,是洛表地区规模较大、供奉神像、佛像最多的庙宇之一。(13)财神庙;位于仁爱街、信义街衔接处,石坎子上右侧,占地约80平方米,年代不详。多供奉的为赵公明,头戴铁冠,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右手举钢鞭,左手托金元宝,周围还有奇珍异宝装饰。财神是善男信女香客最去之处,相传洛表镇有多个财神庙。香火也旺盛。(14)肖官庙:又名肖公庙,洛表古庙,位于牌坊街,洛表镇政府一侧,庙址荡然无存,年代不详。据《南县地名志》载:肖公名肖伯轩,相传明初救朱元璋于洞庭,肖死后被封为肖公菩萨,并建一庙。此庙不多見。(15)关帝庙:位于洛表老粮站内,一般性庙宇,各地均有。(16)禹王庙:又称禹王宫,洛表古庙,座落于牌坊街老农机厂,建造年代无考稽,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天帝封为禹王,重回天庭。只是民间为感恩大禹的功绩,而形成的美丽传说。建庙以作纪念。(17)鲁班庙:位于洛表猪市坝,庙址己无存,年代也无可考。有关鲁班富有聪明才智,助人解难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极多。鲁班庙遍及各地,大多附属于其他庙宇一隅,其独立庙宇目前很少见。(18)龙王庙:又称龙君庙,位于麻塘坝龙洞沟,古庙。庙址、年代均无考稽。(19)谷王庙:位于洛表茂林村,原民胜纸厂背面,洛表古庙,占地约平方米,建于清同治13年(公元年),目前进山门保存尚完整。谷王庙故名思意已谷王为主神,供奉有诸多菩萨,解放前,红军曾经途经此地。(20)在洛表周边和街道还诸多的寺庙,何家岩之巅的观音庙,半边桥的水口寺,麻塘坝的地公地母庙、粑粑店的五祖庙、南园社区还有文庙、三皇庙、王爷庙、张爷庙等远超出了18庙的范畴。(21)洛表九宫分别为乾元宫(老镇政府内),天后宫(三街鸡市巷出口)、南华宫(洛表老酒厂洛高路旁)、云禄宫、禹王宫(老供社坎上邻镇政府)、万寿宫、南泉宫、二圣宫(牌坊街老粮站)、文昌宫(原洛表镇小学)以上均为九宫,除南华宫、二圣宫依稀能见残破不堪的旧址,其于行官荡然无存,年代也无可考。以上所谓九宫十八庙,几乎损毁待尽,实为洛表古镇的一大憾事,但从它们的伦括看,依稀还能找到洛表古镇曾经繁华热闹的景象和往日的辉煌。洛表除九宫十八庙外,还有洛表古街的标志性建筑,“洛表节烈总坊”(牌坊)和“神道碑”,洛表牌坊(又名节烈总坊),坐落于洛表镇下场口,今牌坊街因此而得名。洛表牌坊修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岁次乙已。据《珙县县誌》载洛表牌坊:“属于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与小品建筑亚类的牌坊牌楼、影壁。牌坊坐北向南,占地20平方米,为五楼庑殿顶,通高8.15、宽6.5米。牌坊四柱三间,檐下刻如意斗拱,坊明间北面,顶层檐下中书“圣旨”二字,上端浮雕飞凤及香炉,“圣旨”四周以卷草纹相绕,下匾额刻“节烈总坊”四字,左右饰山水人物浮雕15幅。“节烈总坊”四字以上坊身用青花瓷片镶嵌成规则的几何图案。左右次间匾额刻题记。明间楹联“震旦几须眉谁得千秋馨俎豆,坤维多气节全凭一念励冰霜”,“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乙巳孟秋中涴”,“知珙县事楚柏夏相华题”。次间楹联“至性至情至大至刚联一气,如纶如经如金如玉总千秋”,“赐进士出身工部主政兴文何肇勋”。坊南面明间匾额“皇清旌表”四字。明间楹联“黑水注千山万壑而东巾帼于斯最饶劲气,红颜垂百代群纶之范表坊从此小树芳型”,“赐进士出身叙州府事文焕题”。次间楹联“算来得失穷远闺阁中咸知尽情,除却忠存节烈坊楼上谁许树名”,“岁贡注选训导邑人范国辅题书”。石坊南、北面有卷草抱鼓护座8个,中柱两护座刻麒麟并饰宝刀绶带。年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洛表牌坊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对研究中国牌坊和地方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坊身雕饰的人物、山水等图案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内涵,对研究我国儒家文化在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等同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清光绪三十一年,皇帝为何降旨修建洛表牌坊呢?这里首先要谈谈洛表“神道碑”,才能够解释洛表为什么修建此牌坊。洛表地区范姓族大人多,其先祖系明末由湖广入川,世居此地,迄今垂四百年。范嗣镇字克疑,号符山,生于清康熙辛酉()五月初八日,死于乾隆丙辰年()正月十六日,终年五十五岁,于康熙壬午年省试中十五名举人,时年二十一岁,平生事亲致孝,曾“铨部檄催”,乞终养父母,辞不赴任,于是益名于世,珙县请旨旌表,建坊于南门(今横石梁地区),曾经康熙皇帝召见,面赐“乌纱旗”。清乾隆三十八年,在洛表建立“神道碑”,其祖范学文,其父范长书均敕封建碑,范嗣镇碑对联为:“承先孝友家为政,启后文章国作宾。”范学文碑对联为:“孝行光昭万古云霄瞻气象,天府滋至千秋衣绍衍箕裘。”范长书碑对联为:“顺德流风昭日月,善行余韵耀乾坤。”碑虽折除,但事迹长留人间,附崇礼乡六通神道碑;敕赠文林郎河南沙县知县候选训导范叔元神道碑,地赠文林郎河南涉县知县增广生员范锦亭神道碑,敕授文林郎河南涉县知县举人范瑩坡神道碑,敕封文林郎广东遂溪知县候升崖州修职佐范无偏神道碑,贴赠文林郎广东遂溪知县候升崖州增广生员范仲琰神道碑,敕授文林郎广东遂溪知县候升崖州举人范崇舆神道碑。以上各碑均在洛表(崇礼乡)境内。根据上叙洛表“神道碑”记载,证明了原范姓文人居多,知书达理,以孝为先。有的考取了功名,为了终养父母,不去上任。有的在外地为官,留下妻儿在家,任劳任怨,奉养父母。而且固守贞节,为当地妇女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请旨修坊。皇帝恩准于光绪三十一年建洛表“节烈总坊”。“总”代表多人,也就是说为多名妇女修建的贞节牌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