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即将竣工的新民居
大棚里种出的特色彩椒
占地亩的蔬菜大棚
每年都会有不少游客到上三道河村进行蔬菜采摘
大棚里的春天
■实习记者宋锦丰记者宋维根
“三道河水源远长,蔬菜漂海过大洋,古寺住过康熙帝,人杰地灵好风光。”简短的几句话,阐释出了崇礼区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的精华。
环顾四周,上三道河村周围都是高耸的大山,沿着村路就可以找到上山的路,山路两旁也种上了绿色的植被,低矮的花花草草也为村子增色不少。站在百米高的山上俯瞰,占地亩的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地种植着五彩椒、西红柿、菜花等瓜果蔬菜。村东头工人们正在搭建占地1.1万平方米的育苗基地,村西头准备搭建的23个暖棚区也在如期进行中,规划建设的平方米的连栋采摘棚和正在紧张施工的11栋五层居民住宅楼,构成了上三道河村充满希望的画卷。
“村民有种菜的传统,但长期以来沿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影响和制约了种菜效益。”上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村党支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户村民成立“众合”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万元,入社土地多亩,实现了“合伙合作连片开发”,促进了蔬菜新品种普及和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开拓出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特色农业新路子。
“在改扩建蔬菜交易市场过程中,村党支部带头参股,投资金额达多万元。”张林说,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村党支部又筹集资金万元,成立“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建起恒温库、蔬菜加工车间、农药残留检测站、高标准彩钢交易棚等配套设施,成为集农业项目开发、蔬菜种植、深加工、贮存、销售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成立后,上三道河全村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的思路,依托崇河农业,带动上三道河村的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张林说,崇河农业通过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纳入统一经营管理范围,在生产前培训、严格生产标准、在销售方面与农户签订协议,在育种订苗、施肥、控制农残与公司基地同步管理,实行统一订单销售。“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村里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品质差、农残高、体格低、风险大的乱象,避免了市场风险,也给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崇河农业干活的农民有人,20%都是上三道河的村民。张林说,旺季的时候这里可供人就业,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从客观上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今年53岁的村民常秀平家中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家里仅有四亩地,收入远远不够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后经村民介绍,她今年8月份来到崇河农业公司打工,仅10天就挣了几百元。“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一点也不觉得累,虽然挣得不多,但至少看到希望了。”常秀平说。在农产品仓库,66岁的西湾子镇瓦窑村村民郑祥正忙着搬运满载彩椒的蔬菜箱,他在企业中负责搬运,虽然每天工作近9个小时,但每月元的收入,对他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崇河公司农业园区占地亩,其中绿色认证基地亩,园区建大棚栋,分为有机蔬菜采摘区、旅游观光区和出口蔬菜种植区。如今,崇河公司已经有了自己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同时引进国内外客商60余家,所种植的蔬菜有10%都销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收入可上百万元,真正成为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年以来,上三道河村流转土地亩,建大棚个,农户除领取土地流转金外,还每年可分红,在合作社“打工”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村民由观望到加入,由各顾各家的一亩三分地到最终形成的这一股合力。”张林说他有一种由衷自豪的成就感。目前,上三道河村已经建成河北省最大的彩椒交易中心、崇礼区最大的白菜花交易市场,为基地农户和客户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本地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上三道河村、王子沟村和瓦窑村将三村联建,集中在上三道河村成立西湾子镇上三道河中心村,涉及农户户,人。届时,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乡村人文资源的优势,统一村民居住环境、集中发展产业,将上三道河村打造为集农业观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示范中心村。
夕阳西下,上三道河村的村民还在余晖中忙碌着,不仅仅为了生存,更为了他们明天的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