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以现代技术手段恢复引泾工程的设想
泾河文化研究会蒺藜
伟人光环遮盖了许多普通人物,如今人们每每提到现代引泾工程,脑海中浮现出的只有郭希仁先生,李仪祉先生及他的学生.诚然李先生对于泾惠渠工程项目的设计、提倡、实施,他的功劳的确无人可比,可以说如果没有以李先生,就没有近代泾惠渠。但作为历史的研究者如果在研究泾惠渠工程时,只知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二、三十年代的倡导者及建设者进行深入研究,而忽略远在他之前的先行者,对于这些人采取选择性的无视,也确有些偏颇。由于多方面史料的欠缺,当年的引泾工程先行者们对于清末民初引泾工程的设想,甚至是方案很难得到妥善的保存,很难看到较为系统的资料,如今能看到的也仅是只言片语,虽然不容易说明问题,但最起码可以为我们勾勒出来大致的轮廓。
自郑国、白公修建以后,陕西关中遂成天府。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引泾工程自此以后被历朝历代都进行过多次维护、修缮,愈到近代就愈加频繁。不难发现清代对于龙洞渠的维护记录最全,也最为详细,不过在满清一朝历次地方政府的施工多采用传统技术,测量手段也十分的传统。唯有一次不同却只有一句话,在《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水利志》有记载,值得深究:“时英传教士敦崇礼拟分其国赈银以修堤引泾,不果。”敦崇礼何许人也,赈银又是怎么一回事?要了解志书所记载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一本书,那就是美国记者弗郎西斯·享利·尼克尔斯所写的《穿越神秘的陕西》,在这本书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敦崇礼和这次修渠的过程,当然也只是相对详细,大约用了数十语记载了这件事情:“他(敦崇礼)成为巡抚的朋友,并且为巡抚设计了灌溉渭河流域干旱土地的灌溉系统。如果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爆发迫使敦崇礼先生和其它传教士,离开陕西,这一计划就会得以施使。(史红帅译本74页)”该书中还附了一幅敦崇礼在泾阳县张家山河谷的照片,虽然原照片下题“渭河河谷”,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显然有误。敦崇礼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来陕时间较早,在当时和陕西省的上层及文人关系相处十分的融洽,“在陕西期间,地方对其有‘名誉籍甚,颇恰时望,其地官绅,交口颂之’的评语。《基督教先驱报》”
(敦崇礼年拍西安美国会馆)
敦崇礼目睹当时陕西大灾的惨状(—年),从赈济的角度出发,曾为当时的陕西省巡抚端方设计了一套引泾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何,限于资料的缘故,目前尚不可知。敦崇礼在陕西的时间也不短,活动也颇为频繁,在现在教会网站和各教堂的史料中颇有名气。后来参与创设山西大学堂,并长期任教,最后病逝在中国。关于敦崇礼在陕西的活动,据查大约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
光绪十一年(年),基督新教由英国浸礼会牧师莫安仁、郭崇礼及邵涤源传入西安。其时,基督新教在西安城东关长乐坊东新巷内设立差会,建立第一座基督教堂,莫安仁等也是第一批进入西安传“新教”的洋教士。
当时在山西太原传教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闻此消息,遂派遣传教士邵涤源(A.G.Shorrock)、敦崇礼(MoirDuncan)、莫安仁(EvanMorgan)等于年至年之间,先后来到三原。先有基督徒,后有传教士,这是三原教会的一个突出特点。邵、敦二人来到三原后,先在三原福音村建立了教堂,年,在三原东关兴建了“救世堂”(今三原县东关教堂)。
敦崇礼提出引泾方案不是他在三原、西安传教的时期。而是在—年陕西省发连年大旱,以致人竟相食,对于这次大灾,《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所载甚详,饿毙约有二百五十万民众。书中写道:“-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严重旱灾,并引发骇人饥荒,人口大量饿毙,流离失所者更是无以计数。英国浸礼会著名传教士敦崇礼在西安城及其周边临潼、三原等县散放美国各界民众筹募的6万美元(相当于8.6万两白银)赈款,其中包括当时美国总统麦金莱和国务卿海约翰的慷慨捐赠。”但十分可惜的是,泾阳县志竟然对于这次旱灾没有记载。在书中对于三原灾况所叙十分详尽。“英传教士敦崇礼”以赈灾身份来到陕西省,随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大约六万美元(约相当于八万六千两白银)的赈款,他在西安、三原等地散赈。目睹在陕西民众的惨状,从他们的赈灾理念出发,敦崇礼认为赈灾莫过于提高抵御抗灾能力,提出了自己引泾方案。年,敦崇礼赈灾时到张家山一带考察,提出“开吊儿嘴”,书中所附“渭河峡谷”的照片是为敦崇礼先生拍摄的,用于向陕西省当局作初步展示,以实施西安平原灌渠修建计划。(前言)”从这些相互印证的资料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敦崇礼所使用赈款为美国之赈款,因为《穿越神秘的陕西》的作者郎西斯·享利·尼克尔斯就是因为监督美国赈款的使用来到陕西才写下这一本书的。
敦崇礼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穿越一书并示提及对于张家山及吊儿嘴的勘测,况且以敦崇礼短暂在西安的停留也似乎没有时间对于张家山进行勘测,或许以前敦崇礼在传教时对于张家山进行过踏勘,也仅为推测,教会人士对于张家山引泾工程的工作也似乎到此为止了,敦崇礼到底依据什么提出自己的方案,也就成了一个谜。
下来就是民国建立后对于引泾工程的改造与修缮,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陕西省党史资料从书第五分册《陕西靖国军》里面有一关于靖国军对于水利的叙述,提到了一个叫“莫安仁”的传教士,与李仪祉先生一样也曾对于张家山进行过测量,原话是:“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先生,及教会西人莫安仁先生,曾作测勘。”李仪祉先生的测量在各种文章中所述甚为详尽,但莫安仁测勘却没有什么记载,但查阅莫安仁资料时(见前所录),意外的发现他与敦崇礼一起在光绪十一年(年)来到西安(根据敦崇礼活动记录,较为可信),也有资料说是-年他们来到西安,离开陕西省当在年左右(仇杀教会人士,端方提前通知。)姑且不论这两则资料到底那一条记录接近事实,但敦崇礼、莫安仁在西安、三安长期驻留当为事实,也可能就是这此期间莫安仁对于张家山进行过测勘。
莫安仁在三原的活动,在于右任先生《一个牧羊儿的自叙》中也曾提到“适莫安仁、敦崇礼两名牧在(陕西)三原传教,先严向之借读万国公报、万国通鉴等书,我亦藉知略知世界大势。”三原居于清龙洞渠的下游,属于引泾灌溉的受益地区,况且三原也渭北教会重要的据点,在向外辐射传教的同时,对于数十千米之外的泾阳西部张家山地区的测勘也成为可能。
目前所不能确切知道的是测量的具体时间,参与者都有谁,依据现有资料所能知道的莫安仁对于张家山周边的地形进行了测量,也包括吊儿嘴。敦崇礼在年在陕西赈灾时期依据莫安仁的测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然以吊儿嘴的工程量,有限的赈灾余款也是杯水车薪,再加上清末陕西政府因大灾之年,力量实在有限,况且年慈禧的西狩,窜至西安也耗费陕西省不少的财力,不久之后就是庚子赔款犹如大山一样压在所有中国人的头上,陕西也自然难以幸免。故而宣统志才说到,提议并没有结果,但是能否认这应该是第一次以现代技术手段对于引泾工程进行测量,要早于党自新,更早于郭希仁与李仪祉。
参考资料:
1、《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水利》
2、《穿越神秘的陕西》弗朗西斯·享利·尼克尔斯史红帅译
3、《陕西靖国军·陕西靖国军辖区内的财政和水利建设概况》
4、《一个牧羊儿的自叙》于右任
5、《教堂风采·陕西三原东关教堂》源自中国基督教网站
附录:敦崇礼简介
敦崇礼
敦崇礼(MoirDunkan),年生于苏格兰。年,敦崇礼以浸礼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先在太原传教并学习汉语,继而到陕西传教,后又避祸于汉口。在陕西期间,地方对其有“名誉籍甚,颇恰时望,其地官绅,交口颂之”的评语。《基督教先驱报》
-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严重旱灾,并引发骇人饥荒,人口大量饿毙,流离失所者更是无以计数。-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临时驻跸西安,在陕西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官赈”,并号召江南绅商施行“义赈”。
英国浸礼会著名传教士敦崇礼在西安城及其周边临潼、三原等县散放美国各界民众筹募的6万美元(相当于8.6万两白银)赈款,其中包括当时美国总统麦金莱和国务卿海约翰的慷慨捐赠。本次赈灾是清末西方世界第一次在西北内陆地区的大规模赈济活动。
10月,《基督教先驱报》年轻记者尼科尔斯奉派前往西安“查赈”,并向美国国内民众汇报灾赈详情。赈灾将世界新兴强国的经济中心纽约和中华帝国深处内陆的古都西安连接在一起,成为20世纪初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尼科尔斯所著《穿越神秘的陕西》就具体记述了此次“赈灾之旅”的来龙去脉,为我们了解百多年前陕西和西安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城市景观、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留下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年7月,敦崇礼受山西大学创办人李提摩泰的委派,同叶守真、文阿德等8位教士来太原办理山西教案执行事宜,并被聘为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西学专斋总教习。其间,敦崇礼对校务尽心竭力,事必躬亲,并卓有建树,受到师生的拥戴。
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因其对教育鞠躬尽瘁,成绩卓著而授予进士学位。年8月,敦崇礼因病情加重,在水晶院与世长辞,享年45岁,时任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第一任总教习。根据敦崇礼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埋葬在风景秀丽的乌金山送神坪上,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在敦崇礼墓地上竖有一座欧式墓塔以作纪念。(网文)
莫安仁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年来陕西传教,年离开陕西,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