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智书库赵尔巽诗挽敦崇礼

敦崇礼资料照片

赵尔巽诗挽敦崇礼

张德恒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首任总教习敦崇礼(—)出生于苏格兰最大的城市格拉斯哥,“年7月,他和其他7位教士来到太原,与山西官员协商执行了安葬被杀教士的事,从此与山西官员开始了密切的接触。同李提摩太一样,他不仅懂得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广博的中国学问,而且也非常了解中国的风土习俗。”(《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年3月第1版,第20页)敦崇礼在来山西之前已经是文学硕士,年敦崇礼获得格拉斯哥大学颁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山西大学堂西斋创办的过程中,敦崇礼是李提摩太最得力的助手,李提摩太曾这样评价他:“山西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非凡的工作热情、永不疲倦的精力、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字的广博知识,以及他的聪明睿智和处理事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做为一个无畏的、诚实的和能干的管理者,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人民出版社,年8月第1版,第—页)不幸的是,这个为山西大学堂做出巨大贡献的苏格兰人,却因病早逝,享年尚不足五十岁。敦崇礼的继任者苏慧廉(—)这样记述敦氏之死:“年8月,总教习敦崇礼博士去世,年仅45岁。他的去世是山西大学无法弥补的损失。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所有知道他的人都哀悼他的逝世。在他生病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住在龙王山的一座庙里,死后人们按照他生前的愿望把他埋在了龙王山。为了纪念他,他的同事在山顶对面树立了一个白色大理石的、非常气派的长杆,一个长达数米的路标。中国政府追授他一品光禄大夫,赏红宝石顶戴。”(苏慧廉著,关志远、关志英、何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第页)李提摩太也说:“年8月,他久病之后去世,年仅四十五岁。所以知道他的人都哀悼他的辞世,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页)在哀悼敦崇礼的中国人里,有一个赵尔巽。

赵尔巽资料照片

赵尔巽(—)字公镶,号次珊,亦号次山,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铁岭市)人。赵尔巽于清同治十三年()中进士,寻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等省布政使,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年署湖南巡抚。年4月,赵尔巽内调署户部尚书,一年后外调盛京将军,年7月补授湖广总督,次年调任四川总督,年3月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年被袁世凯任命为清史馆馆长,主修《清史稿》,年5月被段祺瑞聘为临时参政院院长,年《清史稿》编成,寻即逝于北京。敦崇礼与赵尔巽结交,当即在敦氏已来太原,而赵氏正任山西布政使及护理山西巡抚期间(年7月—年)。

赵尔巽挽悼敦崇礼的三首五律发表于《大同报(上海)》(年,第九卷,第12期)。题前并有说明“附赵次珊制军挽敦崇礼先生五律三章”,三诗总题“奉挽敦崇礼先生千古”,内容如下:

“君才偏不寿,学界实权舆。怆绝三年别,惊披一纸书。魂归招楚些,遗墨重佉卢。依约宵来梦,开衿更启予。”

“开学艰难日,君能众议排。茂材征异等,治事署分斋。月旦孚群志,风云蹴进阶。龙王山矗矗,爱护重遗骸。”

“重关阻辽海,万里望并州。旧业咨官礼,新知豁亚欧。论交先乐广,得妇诔黔娄。一为征前事,苍凉涕不收。”

末署“襄平赵尔巽撰并书”。

从诗的内容,尤其是“怆绝三年别”来看,这三首诗当作于年8月敦氏死后不久,彼时赵尔巽任盛京将军(此即“重关阻辽海”句之所自——德恒按)。但是三首挽诗何以到年才在《大同报》发表,内情不得其详。

赵尔巽(中)资料照片

第一首描述了惊闻噩耗时的凄楚、感伤。“君才偏不寿”,首句极为奇矫,长歌当哭,突兀而起,发端惊挺,将其惊闻噩耗时的情状隐隐写出。“学界实权舆”,权舆,始也。此句是赞扬敦崇礼佐助李提摩太开办山西大学堂西斋,谓其有开创、肇始之功。颔联两句写实,“三年别”谓赵氏于年署湖南巡抚,至年敦氏之亡,正好三年;“一纸书”,为收到敦崇礼的噩耗。“怆绝”写出离别三年已令人感伤不置;“惊披”形象生动写出初闻噩耗时的情态。颈联上句用《楚辞》典,《楚辞》中有《招魂》,至于“些”字则是《招魂》中数用之语,“何为四方些”“而离彼不祥些”“东方不可以托些”“惟魂是索些”“流金铄石些”“魂往必释些”“不可以托些”等等,洪兴祖《楚辞补注》云:“些,苏贺切(音‘色’——德恒按)。《说文》云:‘语词也’。沈存中云:‘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沈存中即沈括,文见《梦溪笔谈》卷三——德恒按)”(《楚辞章句补注·楚辞集注》,岳麓书社,年1月第1版,第页);下句“遗墨”犹言遗著,“佉卢”乃从左至右横写文字,切定敦氏英人身份。尾联二句是说知道敦氏既亡之后,曾在夜梦中见到敦氏,而此际(开衿)本已熟睡,终以故人入梦而醒,不啻一声长叹,有“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之意境。

张人骏资料照片

第二首着重记述敦崇礼佐助李提摩太创办西斋并慨叹其卒殁。首联述敦崇礼在创立山西大学堂之际,力排众议,最终促成其事。颔联谓敦崇礼主持山西大学堂西斋择才甚严,选人极精,据《山西大学百年校史》,“在山西大学堂创办期间,先后共毕业各类学生人。(中略)西斋为人,包括预科人,各专门科50人,其中有10人于民国元年毕业。十年间,中西两斋共选派学生96人出国深造,其中中斋60人赴日留学,西斋36人赴英留学,自费留日的大学堂肄业生,也有近百人。此外,中西两斋还选送学生9人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学习。中西两斋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对山西近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第23页)应该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的这些光辉成就,其中饱含着敦崇礼的辛劳!曾任山西巡抚兼山西大学堂节制的张人骏(—,—年在任)即不无感慨地说:“外场科学(西学斋所上各门课程)均卓有可观,实由该专斋总教习敦崇礼教导有方、办事精实。三年以来,督促各华洋分教习,始终不懈,故能有所成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辑《文教学校》,第页。转引自王李金,《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的考察》,人民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第85页)颈联上句言做为西斋总教习的敦崇礼任人得宜,对部下的评价和使用恰到好处,赢得众人的认可、赞同;下句当谓西学专斋在外部风云变幻的艰苦环境下,却能够扎实奋进,最终取得光辉成就。尾联言敦崇礼之死葬,联系前六句观之,大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余韵,切当深稳,一唱三叹。

赵尔巽(中)资料照片

第三首追忆自己与敦崇礼之交谊并述闻知敦氏噩耗后的无限怅惘。首联两句写敦崇礼逝世太原之际,自己身在辽宁,万里相望,只能长歌当哭。中间两联追述往昔与敦崇礼交往的情景。“旧业咨官礼,新知豁亚欧”,谓敦崇礼曾向赵尔巽询问官礼方面的知识(笔者以为,敦崇礼这个中文名,实际就是“敦崇礼教”省去“教”字,于此足见敦氏对中华文化之挚爱——德恒按),而作为西斋总教习的敦崇礼更以异国新知开启中国学生之智慧,将欧亚文化凿通互融。颈联上句以“乐广”自指,申明自己与敦崇礼交谊深厚。乐广,西晋名士,历任要职,有“中朝名士”之誉,赵尔巽藉以自指,颇为允恰。下句以“黔娄”代敦氏,黔娄为战国贤士,虽出身寒微,却安贫乐道。与之相反,黔娄的妻子却出身贵族,知书达理,秀外慧中。此处,赵尔巽用黔娄的典故不仅说明敦崇礼虽出身寒微却人格高尚、安贫乐道,同时也表明敦氏妻子的出身高于敦崇礼。据《寻找·苏慧廉》,敦崇礼“出生于苏格兰一个贫穷小庄园。因家庭人口众多,他很小时就外出闯荡。”(沈迦著,新星出版社,年5月版,第页)可见敦崇礼确实出身寒微。至于其妻,由于文献不足征,难以确定其出身(有一种说法认为敦崇礼为李提摩太之婿,惜无根据,难以考实——德恒按)。另外,从“得妇诔黔娄”还可看出,敦崇礼之妻曾为他撰写诔文(或者碑文,诔在此处是为守律)。这“诔文”很可能就是保存在《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一览》中的《敦崇礼事略》(见本文附录),由此可说,赵尔巽此诗实有记史之效。尾联收束全篇,谓一想起从前的种种,联系到敦崇礼已经逝世,就禁不住泪水涟涟。

总体而言,赵尔巽挽悼敦崇礼的这三首五律深稳工切,情致真纯。

据《山西大学百年校史》,“年11月,山西大学堂节制、山西巡抚赵尔巽对(西斋)考试前十名的学生发奖,并讲话说:‘西学对中国来说是一副不可缺少的良药。’”(第15页)李提摩太也曾记述:“接替岑春煊担任山西巡抚的赵尔巽,是汉军正蓝旗人。山西大学西学部的总教习敦崇礼先生发现,赵尔巽对有关大学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页)从这些材料可以推测赵尔巽与敦崇礼接触之情形及其交谊性质。

做为山西大学堂西斋首任总教习,敦崇礼对山西大学堂尤其是西学专斋的创建、运营,居功至伟,功不可没。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关于敦崇礼的文献材料极为有限,以故,赵尔巽写给敦氏的三首挽诗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附录

《前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总教习敦崇礼事略》

“前总教习敦崇礼君,英国人,肄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得举人学位。卒业后,复至奥斯福大学,从费而边及里雅各两先生游,学亦大进。一千八百八十八年,由英国浸礼会,奉派来华,先至山西,充传教士,旋又派赴陕西,君遂久居于陕,名誉籍甚,颇洽时望,其地官绅,交口诵之。庚子拳匪祸乱,联军入京,英政府聘君襄办北京地方事务,嗣因陕西兴祲,君乃回陕振饥,民活无算。庚子年,山西拳匪肆虐,恣害教士,中国政府,即以此项偿款,与西教士和平商议,议定设立大学堂于太原,由督办李提摩太延君充任大学堂西学专斋总理兼任教习,因君娴习中国方言,且闻见博洽,尤能热心教育,以推广其规模,故君任总理之职必能胜任而愉快也。即充任总理,君竭力经营,克尽厥职。大发智力及精神二者,以贯注全校,是即大学堂之厚幸也。一千九百零五年,格拉斯哥大学以君尽瘁教育,乃以进士学位贲之,不幸于一千九百零六年八月,以积劳患肺痈卒,年仅四十五岁。其卒也,微独西人为之痛惜,凡中国官绅士民,以及列弟子籍者,莫不悲悼,同声叹息。君才识高迈,迥出恒等,且勇于任事,遇中国各种利益相关之事,莫不尽心代筹,固不独教育一端而已。一千九百零六年九月山西大学堂立。”(转引自行龙,《山大往事》,年4月第1版,第29—30页。标点有酌改)

德恒按:从这篇《事略》的内容及遣词(如“愉快也”等)来看,其作者很可能即是敦崇礼之夫人:对敦氏生平所知甚详;虽然汉语甚佳,而以文言行文则时出破绽,不很地道,有失典重。

附记:感谢学妹丁迎雪代为查检《大同报》!

作者简介

作者在平阳新寓书房

张德恒(-),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文学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攻东亚经学、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文学、古琴学。曾于年9月至年7月负笈山西大学。在《兰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书评四十馀篇。出版《山河逸响:民国山西琴人传》等著作五部。在《中华辞赋》、《山西日报》、《山西市场导报》等刊物发表诗词文赋数十篇。在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lizx.com/clxzx/11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